文 |陈皓天(香港中文大学 中医推广学会)
坊间媒体经常为大家推荐各款药膳食疗,如各式汤水、茶疗等多不胜数,大都声称其有各种「神奇功效」,普罗市民到底可以如何判别这些常见药材是否适合自身体质?

是药三分毒,有好必有坏
纵使是简单的食养,背后已牵涉到极多和复杂的中医知识体系,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即使有专业的中医师为你诊断,又是否代表该中药能长期大量服用?不同的养生茶疗和汤水都会极力标榜各种不同神奇的功效,但在其光鲜亮丽背后,又是否存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禁忌?大家又是否真正了解背后达到功效的作用机理?
「是药三分毒」,「毒」的意思是偏性,中药发挥作用乃「以偏纠偏」,意思是凡药皆有偏性,其功效的发挥是透过药物的偏性来纠人体各脏腑阴阳的偏性。所以,正确服用中药材可以有各种「功效」而达致养生治病的效果,但错误服用(如不切合体质、剂量、煎煮方式不当等)皆可导致「损害」,即使最初适合自己的药物,若矫枉过正亦同样可造成反效果,再好的药物也有其相对应的「禁忌」,若未经适当和合理使用,最终还是会沦为「毒药」。
例子一:陈皮原来也有坏处?
我们尝试具体说明,以很多人都认识的陈皮为例,其能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功效颇多,而且陈皮久经多年陈放后,药性越趋醇和,不论煲汤煮粥皆经常用之,闲时吃滞了又可以煲点陈皮水消食积。陈皮好处极多,甚至看似很万能,皆因使身体气机通畅似乎无往而不利,传统上家家户户都总会存放点陈皮,但再醇和的药就代表所有人都适合吗?肯定不是,但又有多少人说得出来呢?

陈皮性温,一般人吃了不会有大问题,但素体阴虚的人则不能放陈皮,否则会有燥伤人体阴津之弊,反而加剧人体的阴阳失衡,例如反而感觉热气上火而见口乾口渴,甚至可以因而损伤胃阴而胃纳转差,实在不容忽视。由此可见,药物始终是药物,必须在明白背后用药的理念才能使用,否则再醇和的药物也可以伤人正气。
例子二:黄芪原来也有坏处?
再举一例,不少人认识黄芪能补肺脾之气,喜欢用来煲汤,但也是因为其甘温之性,不少人因虚不受补而容易上火,所以很多医师才改用五指毛桃(五爪龙)以取其「不温不燥、补而不峻、少火生气」之功,是一味较黄芪平和的药物。然而,五指毛桃虽然性平,但其甘辛补益之性若用于虚弱或素体气血堵塞、体内邪气较多之人,依然可能出现虚不受补或郁滞助湿等情况,需减少服用剂量或适当配伍其他药材。所以,正确应用黄芪或五指毛桃能健脾补肺、行气利湿,但错用的话仍然可以助湿碍邪,使气血堵塞时亦变相耗伤气血。
意识饮食
普罗市民或觉得医理难明,但我们依然可以透过自己的身体做「实验」!鼓励大家平日进食时多保持意识觉察,运用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观察食物、用心感受每种食物和药物进入人体后的细微反应,你将会渐渐更认识每一种食物的性味功效和走向,继而更能分辨何种食物真正适合自身体质。

正确且全面地认识药材的作用功效,往往能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坊间各种食疗汤水,让我们更好地善用药食同源的理念,让养生融入生活饮食之中!
(本文刊登自《紫荆养生》2021年秋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