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波
秋季,是四季之一,传统上是以 「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过了立秋,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秋了。入秋之后,天气逐渐凉爽,所以有气高气爽之说;秋季也是经过春夏的阳气的成长,万物正走向成熟,成熟之后就萧索,故而又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等秋风萧瑟的秋愁之感。然而秋天来了,老百姓有一句话称为「多事之秋」,面对这多事之秋,我们应该如何进补进行防治呢?

多事之秋的缘起
1. 秋凉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秋天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虽然秋季气候多变,其本质在一个「凉」字,俗称「秋凉」。
2.秋燥
由于秋季雨水变少,可气温的回降还需要些时日,天气还有温热遗留,气候乾燥,空气缺乏水分,导致了「秋燥」。
3.秋老虎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特别是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晴有秋阳肆虐,温度较高,时有阴雨绵绵,湿气加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主,故有「秋老虎」之说。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时有反复。
4.秋乏
夏去秋来,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补偿夏天的消耗。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将夏天浮越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就容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称为「秋乏」。这是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秋乏现象会自然消除。
5.秋愁
秋天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秋季风气劲急,阴雨频繁,地面景象清肃,影响收成。对农业社会来说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称为「秋愁」。
秋天万物凋零,经过盛夏的一场狂欢,一切又慢慢陷入沉寂,就像是一个曾经青春洋溢如今却风烛残年的老人,人们因此触景生情,感到忧愁。所以传统文人常有悲秋的心理,「愁」字的写法,就是心上一个秋。
有一种科学上的解释,秋天以后,天气阴凉,人们体内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多,褪黑激素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减少以后,人们就会情绪低落,多愁善感。

6.多事之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秋天气候寒热多变,昼热夜凉,初秋气候乾燥,深秋阴雨霏霏,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导致旧病复发,新疾又生。所以被称为「多事之秋」。
中医学对秋季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秋季,在五行属金,与肺相应。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秋气与肺系相通,和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相关。秋气通过肺系,表现于人体。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所以在秋季,容易鼻水鼻塞,鼻乾咽燥、声哑乾咳称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容易咳嗽感冒,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和复发,就是秋气与肺相通;容易皮肤乾燥皲裂、多生疮疡、毛发乾枯、容易脱发,是为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容易有腹痛腹泻、嗳气泛酸,腹胀便秘,实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容易多生哀愁忧伤之心,乃是在志为悲(忧)等等。
秋季进补药膳食疗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用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饮膳正要》说:秋气燥,润其燥。中医学认为,秋季进补的主要方法是养阴润燥,补肺生津。
1.生津茶
【配方】青果5个(研),金石斛6克,甘菊6克,竹茹6克,麦冬9克、桑叶9克,鲜藕10片,黄梨(去皮)2个,荸荠(去皮)5个,鲜芦根2支(切碎)。
【制法与用法】上10味,水煎取汁,加入适量凉开水,代茶饮,1周1剂。
【功效】生津润燥。
2.川贝秋梨膏
【配方】百合、麦冬、川贝各30克,秋梨100克,冰糖50克,蜂蜜100克。
【制法与用法】将百合、麦冬、川贝入煲加水煎成浓汁,去渣留汁,再将去皮去核切成块状的秋梨和冰糖一同放入药汁内,文火慢煎成膏。冷却取出装瓶备用。每次服膏15克,日服1次,温开水冲服。
【功效】润肺养阴,止咳化痰。
3.杏仁饼
【配方】南杏仁(去皮尖)40粒,柿饼10个。
【制法与用法】将南杏仁炒黄研为泥状,放入掰开的柿饼中摊开,放在烤盘上,烘乾即可食用。每日1个。
【功效】润肺化痰。
4.百合粥
【配方】百合30克(或干百合粉2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制法与用法】将百合剥皮、去须、切碎(或干百合粉20克),与洗净的糯米同入砂锅中,煮至米烂粥稠,加入冰糖即成。温热服用。
【功效】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本文刊登自《紫荆养生》2021年秋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