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国斌
2022年到了,这是回顾的时刻,亦是前瞻的时刻。
说这是回顾的时刻,因为在过去的三年间,香港特区发生了若干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影响持续深远的重大事件,在特区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此中,有很多教训和有价值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其实,过往的25年有很多方面仍然值得总结与反思。
说这也是前瞻的时刻,首先因为,新一届特区立法会已经组成,全部议员宣誓就位,这为改善特区管治打下了坚实的制度与人事基础。更重要的是,今年7月1日将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是特区前后25年的分水岭。
特区史上的「宪法时刻」
我借用国际著名宪法学教授Bruce Ackerman使用的一个词「宪法时刻」(constitutional moment)来描述过往两年发生的、在特区政治与法律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一页的重大事件,即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为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直接立法,以及2021年为改革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而修订基本法附件一和二。
香港国安法通过和实施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究其原因,实属顺理成章。香港国安法立竿见影,迅速稳定社会,恢复社会秩序,重建信心。中央政府直接行使立法权力在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合宪合法。中央政府旨在防范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同时敦促香港特区政府履行基本法明文确定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义务。
香港国安法通过并在香港特区颁布实施,无疑将为香港的政治、法律、社会、理论、实践及其他多方面带来深远影响。这将显见于制度上,影响深远流长,其程度甚至会远超预期。对于香港法律制度的影响,会体现于宪制秩序、人权保护、刑事法律、刑事诉讼程序和司法制度。鉴于香港国安法实施只有一年多,很多问题、疑题和难题未能全面呈现。现时最为必要的是,继续观察这项新法的司法实施,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当履行宪制责任,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
透过中央修法和特区立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爱国爱港者治港,这既是现实政治之反作用,也是制度建构之必要。完善选举法制,对重构政治版图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可以预见,新一届立法会组成运作之后,未来的行政立法关系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构建新的权力关系格局与秩序
新选举制度直接目的是保证爱国者治港,立法会整体上将由爱国爱港者掌控,做到爱国爱港者治港的第一步。新选举法在制度上捋顺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这将对特区后25年的有效管治相当重要。回首过去的25年,我们看到的是,特区管治效率不高,效果不畅,即使有良好的政策愿望和举措也往往被束之高阁,或被架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立法权对行政权的无节制的掣肘。除了政党政治的直接原因之外,以往选举制度在设计上、在运作中也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这次选举制度改革能够确保立法会议员全部都是爱国爱港,从而保证政府的政策和立法建议得到立法会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支持。可以预见,在最近的将来,政府依法施政可以得到有力的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选举制度保证行政长官拥有绝对权威,也就是说拥有真正的权力(real power)。基本法希望体现的行政主导制既来自立法者的主观选择,也考虑到保留高效率的行政能力。制度的初衷是,立法会在监督政府的同时,应该积极与行政权配合,以促进新法律的通过、新政策的落实,而不是逢政府必反。改革后,基本法原意所体现的行政主导制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巩固。长远来看,坚强的行政主导、流畅的行政立法关系将有助于维持香港特区后25年的繁荣、稳定与发展。
经此修法和选举,行政主导在制度上已经充分就位了。让我们期待在3月的换届选举中选出新一任行政长官。
未来一年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去年12月30日会见传媒回顾2021年工作,在谈到2022年计划时表示,香港新年首要任务仍然是抗疫、争取早日「通关」,并将快马加鞭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行政长官还提到继续履行特区宪制责任,做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包括展开基本法第23条的本地立法工作。最后,行政长官提出现届政府需要协助完成定于今年3月进行的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程序,选出新一任行政长官。有意思的是,行政长官用了很多篇幅发表关于「社会最关心的房屋问题」的看法和计划,并接受了「房住不炒」的观点。
诚然,过往的一年是特区政府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值得记录在案。而在未来的一年,继续抗疫、争取「通关」也真实回应了市民的关注和期望;推进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行政长官在本届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宏伟计划,也是香港得以在最近的将来继续发展的助推力之一,当然更符合建立香港特区以「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基本法序言)这一目的。
上述三方面本是当务之急,相信政府应该会说到做到。就23条立法而言,行政长官希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即今年6月30日之前能够展开这方面的讨论和咨询工作。也就是说,这届政府不可能完成立法的全部程序,有待下届政府。客观来看,第23条立法步伐可以更快些,因为政治和舆论环境十分合适,技术上困难不会太大。
风物长宜放眼量。政府决策者目光始终应该高瞻远瞩,除眼前利益和任务之外,胸中还有最近的将来和长远计划和蓝图。就我所见,特区政府应当投入力量,关注诸如特区可持续发展、特区与国家发展、特区对国家的贡献,以及特区的国际地位与作用等宏大问题。
未来25年
基本法第5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不变」既是指特区内实行的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也是指特区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下的宪制地位不变。
今年7月1日,五十年即将过去一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经常有人这样说:追悔过去,不如把握现在,成就未来。不过,为特区未来25年把脉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做到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对特区政府提出一些宏观的希望。
在最近将来,除了施政报告提出的诸如北部都会区这一关系到特区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发展策略之外,特区政府应该切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关于香港发展「八大中心」的建设,加大投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与内地经济与社会乃至科研合作发展而言,主动融入乃明智之举。这不是相互施舍,而是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端正心态很重要。大湾区是香港发展的腹地和依托,应该考虑如何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完成规则衔接、实践对接,切不能再故步自封。
一直以来,香港社会未能够就特区与国家发展、特区对国家的贡献议题形成共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曲折过程多多少少能反射出部分香港人(包括从政者和决策者)的矛盾心态。思考特区如何在国家发展强大过程中贡献自己力量又享受红利,这才是双赢格局。
与此同时,我想强调,香港之重要性就在于它作为城市、区域和经济体的国际化、国际性和国际地位。我此前就提出过,在新形势下香港需要再国际化,重整形象和国际地位,扩大和强化国际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香港之于国家的价值,就在于香港是国家的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香港,而不是一个普通无作为的香港。
202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拥抱希望,满心期待。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