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乃当代知名爱国人士、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1907-2014)也。他的107个人间春秋是神话般的传奇。邵公作为超级富豪的“奢”,世人或许不足为奇,但一定鲜闻邵公在生活方面的“俭”。去年春节时,得闲到乡亲Jojo和京哥夫妇家做客。Jojo曾在邵公身边担任工作助理20余年,对邵公的为人处事耳濡目染,生活起居察觉入微。我说,想听她讲讲邵公的“奢”与俭的故事。Jojo说,这两个字抓得特别准,足以传递邵公的人格气质与生活品味。话闸子就此打开了……
文|香港 陈恒
邵逸夫先生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奖金金额高达 120 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截至 2021年,“邵逸夫奖” 已颁发了18 届邵公的“奢”
邵公的“奢”,并不尽是与世上大多超级富豪相似。虽然当年他于事业正隆的时代,出行必乘劳斯莱斯,那是代表公司的象征;远游若与多人同行,会包乘普通客机 ……
但还得说,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值得做的,他定会不惜地争取或付出。多年前邵公初到香港创办影业,全凭他独到的眼光与勤奋的精神。与大明星签约,他会衡量市场竞争,出手不菲,因为他要追求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把要做的作品,做到“顶好” 才行。1985年,邵公捐款给浙江大学建科学馆,1,000万港元支票直接给了浙江大学的负责人,不用合同,无需协议……
上世纪80年代,邵公深切感到内地教育落后、教学条件及设施较差、民众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高等教育入学率偏低。而若要国家富强,必由教育做起。于是他下定决心捐款兴教育,许诺每3年至少要资助1,000所学校。他就这样一步步持续地做,有统计数据显示,邵公光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就达48亿港元,各级各类学校捐建项目6,000余个,遍布31省市区。
2014年1月7日,邵公逝世时,有网友发悼词:“你或许不认识邵逸夫,但你的生命中或许会有一座‘逸夫楼’”。王石先生在西藏乘滑翔机时,在空中一眼就看到了邵公捐建的小学,这让他非常震惊。他说,“你会发现无论是大庆还是西藏,都有邵逸夫先生捐的学校,要么是图书馆,要么是教学楼,你会发现真正的上一代的成功企业家他们在做什么”。我每次在全国各地访问大中学校时,不经意中看见一座座“逸夫楼”,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邵公筑起的是楼与梦,沉淀的是爱与善。他对国家教育、医疗等事业倾注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难以估量。
邵公与太太邵方逸华女士在内地连续30年捐助慈善事业,每一个工程进展都亲自过问,一丝不苟。2008年汶川地震中,灾区中的“逸夫楼”无一垮塌,令人惊叹与敬佩。他还总是第一时间对全国各地的突发灾难事故捐赠巨款。2000年云南楚雄地震,2001年新疆、内蒙古暴风雪,2002年陕西、湖南暴雨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每次均捐数千万至上亿港元。
2002年,邵公在太太鼎力支持下,还创立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美誉的“邵逸夫奖”,包括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每个奖项奖金100万美元,后来增至120万美元。我有幸观摩邵奖的颁奖礼,场景美仑美奂,让人难忘。比如,晚宴的每一枱桌子都精心布置,并根据离中央舞台的远近距离依次抬高,令每一位嘉宾拥有与舞台无遮挡的视线。邵太方逸华女士不时串场问候每一位嘉宾,礼仪之细腻,令宾至如归。
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讲话指出,“大家无偿捐助内地的教科文卫体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不只是为了行善积德,而且是基于与内地人民的同胞之情。比如,邵逸夫先生对内地公益捐款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先生、邵方逸华女士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学生亲切交谈邵公的俭
邵公的“奢”,指的是他对慈善事业极尽慷慨。而他对个人生活要求却是出奇的节俭。
Jojo说,邵公著装笔挺,但衣服几十年没有变,衣柜里叠满了旧衣服也舍不得扔。有人回忆邵公在内地出差察看慈善项目,因天气凉,早晚都穿夹克,并不是什么大品牌,两件夹克洗了很多回,旧但很乾净。
邵逸夫先生在邵氏片场前邵公居家用餐只是三菜一汤,青菜、红烧肉、蒸鱼、鸡汤,从来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接待朋友多半是在清水湾影城的公寓里。他上酒楼接待宾客时,从来都是光盘离开餐桌,连三个小笼包也会打包带走,但埋单时都会在服务费之外另加10%或以上的小费。1988年,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的阮忠训第一次在香港见到邵公。邵公在半岛酒店宴请阮一行。阮亲眼看到邵公可以厚酬给服务生小费,但是剩下的饭菜除了汤以外全部打包带走,让在座的宾客触动良多。阮还记得一次省长交代他两件事:一是在杭州西湖边送给邵公一套别墅,希望他能经常回老家住住; 二是让他入住著名的西湖国宾馆一号楼。他见到邵公后说了这两件事,邵公直接了当地拒绝了,觉得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在内地捐款,从来没有要什么东西。邵公早年到访内地,当地安排他住高档酒店,他去看了后说,房间很好,感谢好意,但太贵了,还是住别的地方吧!
邵公家住在西贡井栏树的旧式大厦,住了几十年,只有楼梯,起初只有一层,后来才买进第二层。他每天早上五时起床,晚上九时就寝。后来,邵公发现接近70岁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他认为生命不可以这样下去,听取朋友的建议后,他喜爱上了练习气功。他到台湾拜了一位气功大师,每周去一次台湾练习气功,还练到了阿里山上。气功练习陪同到他生命的最后。邵公喜爱电影,他拍摄的影片达千余部,他更爱看电影,一生看过电影上万部。有时一天看电影多达八、九部,到了90多岁依然坚持。可能是由于练习气功,每次看完电影,座位上和手上都是热乎的。作为一代娱乐大亨,邵公身边明星花团锦簇,邵公却是从中无欲无求,从未有过绯闻。
邵逸夫先生生活节俭,家住西贡井栏树的旧式大厦,住了几十年邵公的勤俭据说源于笃信佛教的母亲。邵母逢初一、十五都吃斋,邵公小时候经常随母亲去寺里吃斋饭,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邵公青年时在新加坡与陈嘉庚先生交往甚密。陈先生是新加坡华人领袖,每周六都有一个家宴,邵公当时只是一个年轻人,经常是陈家座上宾,他很感动。他在香港每每讲起陈嘉庚,总是滔滔不绝。邵公最早的捐款思想就是受到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很早就设立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的学生攻读世界著名的大学。
邵逸夫先生参观访问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邵公的理性
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道:“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然而,邵公在“奢”与“俭”之间游刃而有余。
有朋友说,邵公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强大的理性支撑,他有一个整体非常稳定的操作系统,大到人类灾难事件,小到作息时间、关注点,他的取态都是一贯如一的。邵公捐款与别人的捐款有本质的不同,他是很理性、很持续地做,他要把事情做到“顶好”。他由太太帮助管钱,理财的是少年时的伙伴。邵公说,每分钱都要用的对。他认为,“太多的人不知道怎么花钱”。他的意大利富豪朋友常在家中等待阳光,然后把钱整箱整箱搬到海边晒。有些人因为钱导致家庭不和睦,因为分财产闹上纠纷。邵公家从未出现过这种状况。
教育部原常务副部长张保庆说,“邵公冰心,早有守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取之于民,回报各界;兼济天下,财富之托;雪中送炭,只做不说;一心慈善,别无他索。”“一生勤俭,最恶侈奢。”已故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长张浚生曾说,“我只知他深居简出,纵然家产万贯,依旧甘居公寓;我只知他性格随和,纵然功名赫赫,仍然平易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邵公辞世时给予崇高赞誉:“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作者系中央政府机构研究员,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