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进国家规划,并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艺术既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业,也可发展为有经济活力的产业,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的一年里,以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香港将如何把握机遇,发挥荟萃中外文化的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建设好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围绕这一话题,将于2022年1月1日出版的《紫荆》杂志刊登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刘明光撰写的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 刘明光
过去一个半世纪,香港悉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并面向国际,增强与世界各地交流。香港位处东亚地区的中心,四通八达,与世界互联互通,尽得天时地利。回归祖国之后,作为一个中西文化荟萃、多元文化共融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更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1年初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简称“康文署”)作为香港文化艺术产业一大持份者,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举办不同活动,发挥香港东西文化荟萃的优势,积极“引进来,带出去”,致力把香港发展为国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交流及合作的中心。
完善多元设施 推广中华文化
提升和完善硬件的配套,是我们工作的一大重点。目前香港大部分的文化设施都是由康文署管理。我们辖下有16个表演场地、14所博物馆、一所电影资料馆和两所视觉艺术中心。
随着科技发展,艺术与创新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正在九龙牛头角兴建东九文化中心,预计2023年可以分阶段启用。这个重要的文化场地配备创新科技器材,专为促进培育艺术科技发展而设。设施包括一个多功能剧院(座位1,200个)、一个剧场(座位550个)、两个适合不同艺术形式演出的小剧场、三个排练室,以及一个名为“创馆”的艺术科技试验场。场地内的艺术商店、餐厅、咖啡店、户外公共空间亦会形成文艺氛围,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于2023年分阶段启用的东九文化中心配备创新科技器材,将成为香港培育艺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
另一个规划中的项目是粉岭的新界东文化中心。主要设施除了有演艺厅(座位约1,400个)、剧场(座位约700个)和多用途小剧场(座位约180个)外,还有全港首设的儿童剧场,以及两个配备专业舞台科技设备供排练使用的创艺室,方便进行各种实验和孕育新作品。这项设施正配合特区政府致力发展的北部都会区。
另一方面,康文署亦积极提升博物馆的设施和发展,我们致力丰富馆藏,举办饶具特色的展览以推广香港文化。香港艺术馆扩建后已于2019年年底重开。获得中国画坛大师吴冠中家人和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先生所建立的私人收藏至乐楼的慷慨捐赠后,香港艺术馆收藏的吴冠中画作和明遗民书画,数量冠绝全球。加上今年11月静观楼主人捐赠逾千组的珍贵艺术品,我们在中国文物和绘画方面的藏品更为丰富,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实力亦得以巩固。今年5月及11月,香港艺术馆分别向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及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借出吴冠中藏品和至乐楼藏品,海外观众对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瑰宝反应非常热烈。我们不但要把中国艺术珍品“带出去”,也要把海外知名博物馆的珍藏“引进来”。过去数年,康文署曾与法国罗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巴黎庞比度中心、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等享誉全球的文博机构,合力举办不同主题的大型展览,增进香港与世界文化名城之间的交流。
同时,我们正筹划扩建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进一步改善设施,重新配置和优化公共空间。为了集中保存和管理博物馆藏品、加强推广文物保护的工作,我们已着手在元朗天水围兴建文物修复资源中心。另外,为增进市民大众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香港历史的认识,我们将设立中国历史文化推广活动中心,配合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举办活动。我们希望藉着提供更多文化设施,满足市民对不同文化艺术范畴的需求,促进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
连系海外同业 加强合作沟通
为了凸显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形象,进一步推广香港作为世界各地文化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康文署每年都会邀请优秀的艺团和艺术家来港,上演精彩节目以展现多元文化。明年适逢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多个重点志庆节目,期望能在疫情缓和的情况下安排外地艺团来港,让观众可以欣赏各式各样精彩绝伦的表演。一年一度的“新视野艺术节”则继续积极与海外艺术节及制作伙伴合作,委约世界知名的海外和本地艺术家携手创作视野广阔并且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另外,明年艺术节亦准备就绪,期望透过丰富多元的精彩节目,以飨广大观众。
康文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及与业界和国际交流,为此我们成功争取明年5月在香港主办国际演艺协会年中会议,成为首个两度成功申办这个会议的亚洲城市。我们将会安排与会者参观香港及深圳最新的文化设施,从文化艺术角度引领国际艺术行政人员深入认识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并进行交流,以及探讨跨地域合作的各种机遇。第三届博物馆高峰论坛亦拟于明年年底在香港举行,邀请各国博物馆知名专家参与,分享文博人员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新思维。
共建人文湾区 推动双向交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三地民众的交往日益频繁。早在2018年,康文署已经与大湾区主要表演场地的经营者建立合作网络和沟通机制,商洽交换节目资讯,互相观摩,进行项目对接。我们支持香港艺团及艺术家前往七个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交流,至今已上演40台逾110场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出。为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2019年3月我们在香港高山剧场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会”,来自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艺术家、艺团、艺术工作者、机构共超过370人聚首一堂,互通消息,分享大湾区的最新发展、硬件和软件配套等资讯,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同业的双向交流。
2018年10月,“新视野艺术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签署合作备忘录,互相推荐青年艺术家和艺团参加两地年度艺术节的演出。2019年11月,康文署在上海举办首届“香港周”。这是继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后,香港首次在内地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香港周”向内地观众介绍香港的艺术文化团体,发挥平台的作用,推动文化和人才交流,为内地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精彩活动。第二届“香港周”于今年4月至6月在广州举行。虽然遇上疫情,却无阻两地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决心。活动以线上线下并行的形式进行,充分证明文化能跨越时空、跨越地域,并且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明年第三届“香港周”将于武汉举行,我们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相关的筹备工作。
康文署与内地文博单位一直合作无间,把国宝级文物或艺术品的大型展览带到香港。过去与故宫博物院曾多次合作举办大型展览,引领市民认识中国历史文化,一直深受大众欢迎。明年我们将分别与敦煌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合办展览。大湾区方面,我们与广东省和澳门合办的“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在2021年已开始在三地巡展。明年,我们也会与香港设计师协会一同筹划“创><艺互联”展览系列,在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及肇庆举行实体和线上展览。
善用最新科技 培养科艺人才
如上文所述,兴建中的东九文化中心将会成为培育艺术科技发展的基地;除配备先进的创新科技设施外,还设有一个名为“创馆”的试验场,全力推展艺术与先进科技融合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广艺术科技,今年康文署举办了多场分享会和一系列针对舞台制作相关器材和技术的工作坊,在葵青剧院设置临时模拟试验场,提供参观导赏。此外,更安排上演香港媒体艺术家梁基爵的作品《仍…息在零地》,率先提供崭新的舞台体验,让业界从多角度了解艺术科技的应用。
此外,康文署亦分别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携手先后在今年举行艺术科技展和退修会,连系创科企业与艺术团体,进一步推广和深化艺术文化和科技界别的互动和沟通。同时,康文署拟推出“东九文化中心艺术科技学院”计划,透过积极联系院校、艺术家和创意技术专才,直接培训有志投身艺术科技行业的年轻人及大专生。学生可以通过学院直接进入行业,在专人指导下学习使用场地设施,一同分享、研究、学习和创作。学院搭建平台,让创科人才与艺术家能长远合作,制造就业机会。我们亦期盼这些年轻人能把取得的经验带到粤港澳大湾区,与同业分享,全面配合东九作为艺术科技孕育基地的定位。
香港艺术馆于2021年5月与巴黎庞比度中心联合策划 “超现实之外——巴黎庞比度中心藏品展”
推出寓乐频道 普及康体文艺
疫情期间,许多原定于演艺场地上演的节目需要取消或延期。为使市民能安坐家中随时随地欣赏文化艺术节目,康文署先开拓一站式网上资源中心,随后再推出“康文署寓乐频道”。寓乐频道寓教于乐,集教学、娱乐于一身,频道内容逢星期五更新,紧贴最新的艺文康体发展,让市民全方位接收最新资讯。至今上载“康文署寓乐频道”的影片已超过1,000条,人次浏览超过1,700万。其中的“101入门教室”和“互动+01”系列,以生动有趣的手法讲解文化、艺术、科学、体育及园艺等范畴的知识,引起普罗大众的兴趣,成功地把康乐文化体育进一步普及化。
结语
我深信,在国家坚实有力的支持下,文化艺术在香港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期望我们继续与文艺界同业携手合作,戮力创新,充分发挥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优势,为香港文化艺术带来一番新气象。让我们一心一德,把香港打造成誉满全球的文化之都、宜居之城,成为国际间重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1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编者按: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进国家规划,并提到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艺术既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业,也可发展为有经济活力的产业,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的一年里,以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香港将如何把握机遇,发挥荟萃中外文化的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建设好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围绕这一话题,将于2022年1月1日出版的《紫荆》杂志刊登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刘明光撰写的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 刘明光
过去一个半世纪,香港悉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并面向国际,增强与世界各地交流。香港位处东亚地区的中心,四通八达,与世界互联互通,尽得天时地利。回归祖国之后,作为一个中西文化荟萃、多元文化共融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更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1年初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简称“康文署”)作为香港文化艺术产业一大持份者,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举办不同活动,发挥香港东西文化荟萃的优势,积极“引进来,带出去”,致力把香港发展为国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交流及合作的中心。
完善多元设施 推广中华文化
提升和完善硬件的配套,是我们工作的一大重点。目前香港大部分的文化设施都是由康文署管理。我们辖下有16个表演场地、14所博物馆、一所电影资料馆和两所视觉艺术中心。
随着科技发展,艺术与创新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正在九龙牛头角兴建东九文化中心,预计2023年可以分阶段启用。这个重要的文化场地配备创新科技器材,专为促进培育艺术科技发展而设。设施包括一个多功能剧院(座位1,200个)、一个剧场(座位550个)、两个适合不同艺术形式演出的小剧场、三个排练室,以及一个名为“创馆”的艺术科技试验场。场地内的艺术商店、餐厅、咖啡店、户外公共空间亦会形成文艺氛围,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于2023年分阶段启用的东九文化中心配备创新科技器材,将成为香港培育艺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
另一个规划中的项目是粉岭的新界东文化中心。主要设施除了有演艺厅(座位约1,400个)、剧场(座位约700个)和多用途小剧场(座位约180个)外,还有全港首设的儿童剧场,以及两个配备专业舞台科技设备供排练使用的创艺室,方便进行各种实验和孕育新作品。这项设施正配合特区政府致力发展的北部都会区。
另一方面,康文署亦积极提升博物馆的设施和发展,我们致力丰富馆藏,举办饶具特色的展览以推广香港文化。香港艺术馆扩建后已于2019年年底重开。获得中国画坛大师吴冠中家人和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先生所建立的私人收藏至乐楼的慷慨捐赠后,香港艺术馆收藏的吴冠中画作和明遗民书画,数量冠绝全球。加上今年11月静观楼主人捐赠逾千组的珍贵艺术品,我们在中国文物和绘画方面的藏品更为丰富,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实力亦得以巩固。今年5月及11月,香港艺术馆分别向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及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借出吴冠中藏品和至乐楼藏品,海外观众对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瑰宝反应非常热烈。我们不但要把中国艺术珍品“带出去”,也要把海外知名博物馆的珍藏“引进来”。过去数年,康文署曾与法国罗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巴黎庞比度中心、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等享誉全球的文博机构,合力举办不同主题的大型展览,增进香港与世界文化名城之间的交流。
同时,我们正筹划扩建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进一步改善设施,重新配置和优化公共空间。为了集中保存和管理博物馆藏品、加强推广文物保护的工作,我们已着手在元朗天水围兴建文物修复资源中心。另外,为增进市民大众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香港历史的认识,我们将设立中国历史文化推广活动中心,配合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举办活动。我们希望藉着提供更多文化设施,满足市民对不同文化艺术范畴的需求,促进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
连系海外同业 加强合作沟通
为了凸显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形象,进一步推广香港作为世界各地文化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康文署每年都会邀请优秀的艺团和艺术家来港,上演精彩节目以展现多元文化。明年适逢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多个重点志庆节目,期望能在疫情缓和的情况下安排外地艺团来港,让观众可以欣赏各式各样精彩绝伦的表演。一年一度的“新视野艺术节”则继续积极与海外艺术节及制作伙伴合作,委约世界知名的海外和本地艺术家携手创作视野广阔并且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另外,明年艺术节亦准备就绪,期望透过丰富多元的精彩节目,以飨广大观众。
康文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及与业界和国际交流,为此我们成功争取明年5月在香港主办国际演艺协会年中会议,成为首个两度成功申办这个会议的亚洲城市。我们将会安排与会者参观香港及深圳最新的文化设施,从文化艺术角度引领国际艺术行政人员深入认识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并进行交流,以及探讨跨地域合作的各种机遇。第三届博物馆高峰论坛亦拟于明年年底在香港举行,邀请各国博物馆知名专家参与,分享文博人员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新思维。
共建人文湾区 推动双向交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三地民众的交往日益频繁。早在2018年,康文署已经与大湾区主要表演场地的经营者建立合作网络和沟通机制,商洽交换节目资讯,互相观摩,进行项目对接。我们支持香港艺团及艺术家前往七个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交流,至今已上演40台逾110场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出。为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2019年3月我们在香港高山剧场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会”,来自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艺术家、艺团、艺术工作者、机构共超过370人聚首一堂,互通消息,分享大湾区的最新发展、硬件和软件配套等资讯,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同业的双向交流。
2018年10月,“新视野艺术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签署合作备忘录,互相推荐青年艺术家和艺团参加两地年度艺术节的演出。2019年11月,康文署在上海举办首届“香港周”。这是继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后,香港首次在内地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香港周”向内地观众介绍香港的艺术文化团体,发挥平台的作用,推动文化和人才交流,为内地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精彩活动。第二届“香港周”于今年4月至6月在广州举行。虽然遇上疫情,却无阻两地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决心。活动以线上线下并行的形式进行,充分证明文化能跨越时空、跨越地域,并且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明年第三届“香港周”将于武汉举行,我们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相关的筹备工作。
康文署与内地文博单位一直合作无间,把国宝级文物或艺术品的大型展览带到香港。过去与故宫博物院曾多次合作举办大型展览,引领市民认识中国历史文化,一直深受大众欢迎。明年我们将分别与敦煌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合办展览。大湾区方面,我们与广东省和澳门合办的“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在2021年已开始在三地巡展。明年,我们也会与香港设计师协会一同筹划“创><艺互联”展览系列,在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及肇庆举行实体和线上展览。
善用最新科技 培养科艺人才
如上文所述,兴建中的东九文化中心将会成为培育艺术科技发展的基地;除配备先进的创新科技设施外,还设有一个名为“创馆”的试验场,全力推展艺术与先进科技融合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广艺术科技,今年康文署举办了多场分享会和一系列针对舞台制作相关器材和技术的工作坊,在葵青剧院设置临时模拟试验场,提供参观导赏。此外,更安排上演香港媒体艺术家梁基爵的作品《仍…息在零地》,率先提供崭新的舞台体验,让业界从多角度了解艺术科技的应用。
此外,康文署亦分别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携手先后在今年举行艺术科技展和退修会,连系创科企业与艺术团体,进一步推广和深化艺术文化和科技界别的互动和沟通。同时,康文署拟推出“东九文化中心艺术科技学院”计划,透过积极联系院校、艺术家和创意技术专才,直接培训有志投身艺术科技行业的年轻人及大专生。学生可以通过学院直接进入行业,在专人指导下学习使用场地设施,一同分享、研究、学习和创作。学院搭建平台,让创科人才与艺术家能长远合作,制造就业机会。我们亦期盼这些年轻人能把取得的经验带到粤港澳大湾区,与同业分享,全面配合东九作为艺术科技孕育基地的定位。
香港艺术馆于2021年5月与巴黎庞比度中心联合策划 “超现实之外——巴黎庞比度中心藏品展”
推出寓乐频道 普及康体文艺
疫情期间,许多原定于演艺场地上演的节目需要取消或延期。为使市民能安坐家中随时随地欣赏文化艺术节目,康文署先开拓一站式网上资源中心,随后再推出“康文署寓乐频道”。寓乐频道寓教于乐,集教学、娱乐于一身,频道内容逢星期五更新,紧贴最新的艺文康体发展,让市民全方位接收最新资讯。至今上载“康文署寓乐频道”的影片已超过1,000条,人次浏览超过1,700万。其中的“101入门教室”和“互动+01”系列,以生动有趣的手法讲解文化、艺术、科学、体育及园艺等范畴的知识,引起普罗大众的兴趣,成功地把康乐文化体育进一步普及化。
结语
我深信,在国家坚实有力的支持下,文化艺术在香港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期望我们继续与文艺界同业携手合作,戮力创新,充分发挥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优势,为香港文化艺术带来一番新气象。让我们一心一德,把香港打造成誉满全球的文化之都、宜居之城,成为国际间重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