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林展鹏:回望红旗渠 前瞻狮子山

日期: 2021-12-14 来源: 紫荆
字号:

文∣林展鹏


我在狮子山下长大,中学在香港渡过的。中学时的一次早会里,一位老师在台上分享了一次困难经历,她以一句“幸福不是必然的”作为结尾,当时我没太懂,但对老师的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藏放心里。今日在读清华大学EMPA学习红旗渠精神,想起中学老师语重深长的这句话,万般感悟涌上心头。

 

以前,水是梦想


红旗渠是一条人工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结合了社会愿望、人民意志、领导智慧等而诞生的杰作,它与所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道“人工天河”引漳入林、盘山而来,如周恩来总理在多次接待外宾中说,林县的红旗渠,是新中国的奇迹。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共产党党员杨贵书记、除险队任羊成、技术员吴祖太等怀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信念开创历史。《人民日报》在1957年发表文章《社会主义的脚步》,歌颂林县的山区建设,从大禹治水到1944年10月林县解放,在这三四千年的时间里林县只有一万多亩水浇地,但从1944年10月至1955年,红旗渠让水浇地面积扩至6万亩,超过几千年历史的5倍!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仅凭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人工奋斗十年,修出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宏伟、科学、因地制宜的水利管道。这条渠是一条渠,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超越了物质,看似无形却化为有形的力量,实现了林县人民千古以来喝口水的梦想。在人民心里,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水利长渠,更是一条人民的幸福渠、生命渠、精神渠。

 

犹如中学老师所说,幸福得来不是必然,孕育林县几代人、屹立至今的红旗渠背后的就是一群无惧艰苦,开天劈地的林县祖辈们。红旗渠的修建是一项工程,但其实这更像是一场战争,它不仅是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体能的一种对抗,更是与内心意志力的对叠。林县人民一直没有放弃过红旗渠的修建﹐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坚持,十年如一日,最终获得成功。我和其他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难以想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动员募集志愿工人、怎样组织管理起来、怎样步履一致达到共识、哪来资金和报酬、哪来打凿机械和工程精妙计算等等。然而,答案很简单,林县人民很单纯,他们之所以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一切、不惜生命去修建管道,只想为子孙后代谋幸福,只要子孙后代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对他们来讲,就是最好的回报,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坚持到底的答案。

 

被遗忘的狮子山精神


回想今天身在香港的我们,每当面对困难,大家往往习惯地质问政府帮助了社会大众多少,但同时,大家是否有反思自己对社会能贡献、能付出多少?当年的生活条件艰苦,连基本食水都欠缺,人民仍然对改造自然的修渠工程充满雄心壮志,他们只有最低的生存热量,却释放出无穷的劳动能量。他们没有依赖中央要支持,而是自发凝聚,汇合资源力量,每天一点一点开凿修渠,所为也不求任何报酬利益,而是为社会、为改善后代生活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反观今日香港,我们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生活之中,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喝到东江水,我们得到满足感和获得感了吗? 社会因政见而存在撕裂; 老一代既得利益者与无法上游的年轻一代仇结著深层次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 房屋问题让贫困家庭住在没有尊严、环境惨不入目的㓥房里……种种问题摆在政府、社会各界面前,大家都没有政治意志、移山精神,我们难道的确是无能为力去寻求最基本的安居乐业环境吗?

 

课堂里学习林县人民这种舍我其谁的红旗渠精神,我隐隐约约有种共鸣,总觉得与昔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回忆小时候,父亲曾经一天里兼职做几份工作,早出晚归为的就是我们一家人丰衣足食,为孩子们修筑更安乐的窝。默默的付出父亲从未言累,辛苦只是由他脸上、手上那些岁月痕迹言喻出来。父亲历尽风霜却从来没畏难、没畏苦,为了赚一个踘球给孩子们玩耍的钱,可以发挥如同狮子吼般的能量和勇气,父亲到底哪来这股能量? 其实与林县人民同样,就是心中那份照顾家人的信念,是我们父辈那一代典型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社会名流阶层都住在太平山上,而资本主义下的殖民政府没有为内地大批南下成为新移民人口提供足够的发展环境,这一代生活在狮子山下的“打工仔”只能靠自己双手,闯入陌生的社会里,建造一个新家园、安乐窝。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劳拼搏,守望相助,更以他们的辛勤工作为社会贡献力量,打造香港经济发展奇迹。家中老人家每对北方郷里亲人思念时,抬头向北一望,就是狮子山。狮子山这座大山,反映了父辈那代人为了摆脱艰贫生活、早日与亲人相聚,有汗水才有硕果的一种自力更生精神。然而时至今日,在香港,我们父辈那种同舟共济、携手踏平崎岖的狮子山精神还存在吗?

 

新狮子山精神


红旗渠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因为支撑著他们内心那股力量一直都是 “一切为了人民”,在昔日这么艰难的条件下,民族精神、智慧、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仍激励著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而终生奋斗、砥砺向前。香港,善适应、善变通,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拥有优越海港地理、国际交汇之都、中西历史文化交汇等得天独厚的良好优势基础,我完全相信香港具备条件找回“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初心,在“一国两制”重回正轨后,发挥“新狮子山精神”再次出发,。

 

最后,我寄望社会如歌曲《狮子山下》中唱“放开彼此心中矛盾”,各方团结互爱,一起追寻梦想,在同一社会命运共同体里同舟共济“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建筑师 (清华大学EMPA香港政务人才公共管理硕士生)、星学汇创会会长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林展鹏:回望红旗渠 前瞻狮子山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