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手记 |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
文 | 郭歌 郭岳峰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注重整体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因病机最为复杂的疾病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心律失常真正由心脏本身的原因引起者只有15%左右,其余85%都是由身体其他方面的异常所导致,所以治疗时不应只针对心脏而忽略其他因素,因为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都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进行整体调节,分工合作,确保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快速心律失常予疏肝解郁、化痰歜饮之法
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律失常。西医有药物及手术(安装起搏器)等治疗方法。针对性较强,但副作用亦多。而中医治疗则注重整体,除关注心脏本身之外,更注意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养眼,因而治疗效果稳定而持久,副作用小,停药后很少复发。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晕厥」等病证范畴。心律失常的病位在心,但与其他脏器可互为影响,主要涉及肝、脾、肾,亦可因他脏疾病影响及心。本病常与体质虚弱、情志刺激、外邪入侵、饮食失节等因素有关。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多以肝气郁结、痰饮阻滞最为多见,故治疗时,应予疏肝解郁,化痰歜饮之法。因肝郁气滞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尚有肝火、血虚之不同,治疗时应在疏肝解郁的同时,根据辩证适当加用清肝泻火或养血柔肝之品,如黄连、夏枯草、苦参,或白芍、当归、阿胶、熟地等。痰饮所致者,尚有痰热、寒饮和在肺、脾、肾之不同,因此,治疗时除化痰清热、温阳化饮外,还应注意在脏在腑的不同,由肺及心所致者,重在治肺,标本兼顾,使饮去痰消,肺气复健,血脉通畅;气血互根,由脾胃化生,当心阳气不足时,可引起脾胃阳气不足,使脾虚无以化生精微,气血乏源,致宗气不足,不能贯注心脉而血行不畅,凝涩不通,心脉失常,此时应健脾和胃,降逆化痰,心胃同治,使脾胃阳气复振,宗气正常贯注心脉,心律随之复常;久病由心及肾,心肾阳虚,水聚成痰,则当温阳利水化痰,使肾阳充足,心阳得以温煦,而心脉复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缓解期多为气血不足,治疗应以补虚为主,调整气血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使阴阳之气得以顺接,心律复常。快速心律失常尤见于气阴两虚、心血不足所致者,治当益气养阴,养血复脉,常用生地、熟地、五味子、人参、黄芪、枸杞、制何首乌、麦冬、旱莲草、女贞子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注意顾护阳气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心、脾、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有痰浊、瘀血,从而使脉道不畅,脉来迟缓,其病位在心,其本在肾,而脾为次,主要病理改变为心阳虚、心肾阳虚或兼脾阳不足,日久阳损及阴,可致阴阳两虚,故治疗上应时时注意顾护阳气,而以温补方药为主,慎用重镇寒凉之品。一般在温振心阳的同时,配合适量的温壮肾阳或温运脾阳之品,常用保元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右归饮、金匮肾气丸等加减。阳虚必气虚,在温阳的同时应注意加用益气养心之品,使心气充足,血脉通畅。病情迁延日久而见阴阳两虚而偏阳虚时,宜用温而柔的方法,不宜用热而燥药物,以免劫伤阴津。注意在温阳益气中适当加用养阴药,一则减温阳药之温燥,二则阴中求阳。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冠心病,其缓迟结脉常有血瘀痰浊的病理基础,故需注意加用活血化瘀、温化痰湿药,以畅通血脉。
心律失常患者多有心悸不宁、失眠等症,在辩证治疗的同时,可酌加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之品。其中琥珀一味,既可养心安神,又能活血利水,抗心律失常,最为适用。此外,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珍珠母、龙骨、牡蛎等皆可适当选用。
来源:《紫荆养生》2021年秋季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