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铁公司作为全球鲜有不依赖政府每年补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商,不仅在运营管理方面有独创模式,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亦有独特贡献。港铁有哪些经验可与同业分享?未来将如何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
文|本刊记者 左娅
金泽培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赵欣 摄)
一条线路四个功能
一个地块五次利用
记者:谈及港铁的运营管理经验,首推的一定是“铁路+物业”模式,这是港铁成为全球鲜有不依赖政府每年补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商的秘诀,实践证明也是真正实现TOD(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型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模式?
金泽培:“铁路+物业”的运营模式已沿用数十年,最初只是一个融资方案,目的在于解决轨道交通建设及日常运营维护的资金问题。
我们知道,轨道交通的建设、营运、维护成本要远高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地铁平均每公里造价达数亿港元,运营四五十年,日常运营维护费用就要和造价差不多了,而且在四五十年间需要不断进行设备提升改造,才能维持服务品质,需要追加的投资甚至超过造价。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高,内部投资效益却很低,因为它是城市公共设施,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票价不可能太高;但它的外部投资效益非常可观,通勤便利度的提升可以极大促进土地的增值、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发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部分外部投资效益来弥补内部投资效益的不足呢?于是公司就创造性地提出了“铁路+物业”的模式。
“铁路+物业”模式,简单讲就是以土地增值收益,补足铁路建设运营费用。具体来讲,在兴建轨道交通之前,政府将沿线一些地块以市场价划拨给港铁。港铁公司获得地块后,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开发商兴建商场、写字楼、住宅等物业,再通过出售或出租物业获取利润。这样一来,兴建轨道交通带来土地的增值,就有部分成为了港铁公司的收益,可以用来支撑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和后续建设等。
当我们建设香港第一条地铁线路的时候就发现,原来“铁路+物业”的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对城市规划发展也有很大好处。因为地铁线路和地铁站周边部分地块统一规划,可令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人们出行更为方便,还有助于减少居民出行的交通需求。于是,40年来,“铁路+物业”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不仅考虑融资的问题,更是更多考虑土地综合规划开发。如今这一模式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升级为“铁路+社区”了,不仅解决了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经费问题,而且使城市规划更为科学,使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可以说实现了三方共赢。
记者:关于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能否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金泽培:就以香港东涌线为例。这条线路发挥了四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扩大CBD(中央商务区)。我们建设香港站时,通过填海和既有土地重新开发,扩大了CBD的范围。第二个功能是延伸CBD。东涌线在CBD的对岸西九龙规划建设了九龙站,使得从九龙到CBD的通勤时间大幅缩减至几分钟,在九龙站上盖我们又规划建设了香港如今最高的商业建筑——环球贸易广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这就延伸了CBD。第三个功能是旧区改造。东涌线上的奥运站和青衣站都位于老旧社区,在建设铁路车站的同时我们通过重新规划开发,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其中青衣站曾是油库所在地,属于旧工业区,我们以青衣站为中心重整周边土地,将那里变成了现在的商业和居住区。第四个功能是城市发展。这条铁路线的终点站东涌,在铁路开通之前只是离岛上的一个小渔村,人口只有约2,000人,我们建设铁路站的同时规划建设了商场、住宅,如今那里人口已增加到近30万人。
东涌线上的九龙站,则实现了一个地块五次利用。前两次利用,是接通了两条铁路线,即东涌线和机场快线,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也缩短了机场到CBD的通勤时间。第三次利用,是我们在周边规划建设了交通枢纽,方便乘客换乘其它交通工具。第四次利用,是我们规划建设了大型商场,包括周边绿化等。第五次利用,就是上盖物业的开发,包括商业地产和住宅。一个地块,五次开发利用,建成了一个交通便利的生活区,又通过工作、居住同区的规划,便利了居民生活,减少了他们的远距离出行需求,起到了疏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效果。
九龙站上盖物业发展项目
将“铁路+社区”理念引入内地
以专业技能贡献国家发展
记者:据说港铁的“铁路+社区”运营模式已经推广到了一些内地城市?内地的土地出让政策不同,是如何实现“铁路+社区”的呢?
金泽培:2011年,港铁公司通过两家全资附属公司港铁轨道交通 (深圳) 有限公司和港铁物业 (深圳) 有限公司成功投得位于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 (龙华线) 车厂的一幅土地作物业发展,规划建设了深圳的“天颂”小区,包括1,698个住宅单位和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商场。我们在小区、商场和地铁站间规划建设了风雨连廊,实现了住宅、商场、地铁站间穿行下雨天不用带伞,受到了市民欢迎。这是港铁公司在内地的第一个“铁路+社区”综合开发模式项目,已于2017年竣工。
之后,我们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如共同拥有共同开发、与开发商合作、参与分红等,在佛山、北京等城市实现了地铁沿线土地出让收入反哺地铁建设运维、地铁站与上盖乃至周边地块统一规划等,这都是“铁路+社区”综合开发理念在内地城市的成功推广。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贡献国家的发展建设。
深圳“天颂”是港铁公司在内地的首个“铁路 + 社区”项目
记者:您如何看待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金泽培:如果说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铁路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我们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九广铁路,就是从九龙到广州,联通了香港与国家。
当然,我们今天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更加努力。铁路发展和城市发展是分不开的。港铁公司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政策,比如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们就第一时间去了北京,目前已经参与了北京5条地铁线路的建设运营,服务京津冀百姓出行。国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我们又去了杭州,参与了杭州两条地铁线的建设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与我们最密切的了,香港本身就是大湾区城市,我们通过建设高铁,把香港铁路网接入国家铁路网,现在从香港高铁站可以直达包括大湾区城市在内的50多个内地高铁站,方便了香港和内地城市互联互通。此外,我们还负责澳门轻轨系统氹仔线的营运及维护,参与了深圳等城市的地铁建设运营,并把“铁路+社区”模式引入深圳、东莞和佛山,在当地提供了地铁周边土地综合规划服务。我们也通过港铁学院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地铁工作人员。
我们很开心团队的专业技能能够贡献国家的发展,也通过参与国家发展拓宽了自身市场空间。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与更多城市的合作,将香港的城市发展经验带到更多地方,继续用“铁路+社区”的城市综合规划有序发展理念贡献国家的发展。
北京地铁4号线西红门站。4号线由港铁公司占49%股权的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营运
运用创新科技提高服务能力
通过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除了经营模式,港铁在日常运营方面也有丰富经验。新冠肺炎疫情给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带来新挑战,港铁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哪些防疫经验可以分享?
金泽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港铁公司也从几个方面在尽自己的努力。
在个人防疫方面,我们准备了消毒液、搓手液、口罩等防疫用品,提供给我们的同事,也提供给有需要的乘客。
在资产设备方面,我们除了加强清洁和通风,还在车站及车厢中乘客经常接触的地方,如扶手,喷涂“纳米银二氧化钛”杀菌涂层。
我们也跟供应商共同开发了一些清洁机器人。列车结束一天运营回到车厂后,我们都会做日常清洁保养工作。消毒机器人可以更精准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喷洒强度,还可以清洁到一些人工难以清洁到的缝隙,对车辆进行更彻底的杀菌消毒。
同时,我们的乘客基本上是处在一个不停留的状态,通过加强通风和清洁,我们的卫生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记者:港铁日常运营维护中开发应用了不少创新科技产品,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吗?
金泽培:港铁公司一贯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
运营维护方面,我们在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机器人,除了清洁机器人,还有可以更精准探查车底设备的智能检测机器人,代替人工搬运沉重设备的搬运机器人等。另外我们还在列车上安装了动态监测设备,可以动态监测架空电缆和路轨情况,加强预防性维修的能力,使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在乘客服务方面,我们致力于提供更多即时资讯。虽然现在港铁列车发车密度已高达平均2分钟一班,但我们还是在一些站点提供了实时信息,准确预报列车进站时间。在新建成的屯马线,我们还可以实时告知乘客哪一卡车厢中人比较多、哪一卡比较少,既方便乘客乘车,也可起到乘客分流的作用。未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我们还会根据乘客需求,将所提供的实时资讯从车站内延伸到车站外,比如提供铁路站周边的购物和餐饮信息等。
消毒机器人(机场快线)
车底智能检测机器人
轨道动态性能监察系统
架空电缆实时监察系统(实时影像)
记者:对港铁未来发展,您有何规划?
金泽培:首先,在香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今年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开发北部都会区,我们希望可以继续贡献我们的城市综合规划开发经验。
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我们也希望可以将“铁路+社区”的经营模式推广到更多城市,为更多内地城市提供综合规划开发服务。现在我们就在积极开拓四川成都的业务。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疫情过后,很多地方都会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我们也在为把握这些机会积极准备,希望可以通过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合作,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欢迎扫描二维码 观看访谈视频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2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邸 倩
监制:连振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港铁公司作为全球鲜有不依赖政府每年补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商,不仅在运营管理方面有独创模式,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亦有独特贡献。港铁有哪些经验可与同业分享?未来将如何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港铁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
文|本刊记者 左娅
金泽培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赵欣 摄)
一条线路四个功能
一个地块五次利用
记者:谈及港铁的运营管理经验,首推的一定是“铁路+物业”模式,这是港铁成为全球鲜有不依赖政府每年补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商的秘诀,实践证明也是真正实现TOD(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型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模式?
金泽培:“铁路+物业”的运营模式已沿用数十年,最初只是一个融资方案,目的在于解决轨道交通建设及日常运营维护的资金问题。
我们知道,轨道交通的建设、营运、维护成本要远高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地铁平均每公里造价达数亿港元,运营四五十年,日常运营维护费用就要和造价差不多了,而且在四五十年间需要不断进行设备提升改造,才能维持服务品质,需要追加的投资甚至超过造价。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高,内部投资效益却很低,因为它是城市公共设施,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票价不可能太高;但它的外部投资效益非常可观,通勤便利度的提升可以极大促进土地的增值、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发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部分外部投资效益来弥补内部投资效益的不足呢?于是公司就创造性地提出了“铁路+物业”的模式。
“铁路+物业”模式,简单讲就是以土地增值收益,补足铁路建设运营费用。具体来讲,在兴建轨道交通之前,政府将沿线一些地块以市场价划拨给港铁。港铁公司获得地块后,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开发商兴建商场、写字楼、住宅等物业,再通过出售或出租物业获取利润。这样一来,兴建轨道交通带来土地的增值,就有部分成为了港铁公司的收益,可以用来支撑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和后续建设等。
当我们建设香港第一条地铁线路的时候就发现,原来“铁路+物业”的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对城市规划发展也有很大好处。因为地铁线路和地铁站周边部分地块统一规划,可令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人们出行更为方便,还有助于减少居民出行的交通需求。于是,40年来,“铁路+物业”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不仅考虑融资的问题,更是更多考虑土地综合规划开发。如今这一模式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升级为“铁路+社区”了,不仅解决了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经费问题,而且使城市规划更为科学,使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可以说实现了三方共赢。
记者:关于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能否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金泽培:就以香港东涌线为例。这条线路发挥了四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扩大CBD(中央商务区)。我们建设香港站时,通过填海和既有土地重新开发,扩大了CBD的范围。第二个功能是延伸CBD。东涌线在CBD的对岸西九龙规划建设了九龙站,使得从九龙到CBD的通勤时间大幅缩减至几分钟,在九龙站上盖我们又规划建设了香港如今最高的商业建筑——环球贸易广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这就延伸了CBD。第三个功能是旧区改造。东涌线上的奥运站和青衣站都位于老旧社区,在建设铁路车站的同时我们通过重新规划开发,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其中青衣站曾是油库所在地,属于旧工业区,我们以青衣站为中心重整周边土地,将那里变成了现在的商业和居住区。第四个功能是城市发展。这条铁路线的终点站东涌,在铁路开通之前只是离岛上的一个小渔村,人口只有约2,000人,我们建设铁路站的同时规划建设了商场、住宅,如今那里人口已增加到近30万人。
东涌线上的九龙站,则实现了一个地块五次利用。前两次利用,是接通了两条铁路线,即东涌线和机场快线,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也缩短了机场到CBD的通勤时间。第三次利用,是我们在周边规划建设了交通枢纽,方便乘客换乘其它交通工具。第四次利用,是我们规划建设了大型商场,包括周边绿化等。第五次利用,就是上盖物业的开发,包括商业地产和住宅。一个地块,五次开发利用,建成了一个交通便利的生活区,又通过工作、居住同区的规划,便利了居民生活,减少了他们的远距离出行需求,起到了疏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效果。
九龙站上盖物业发展项目
将“铁路+社区”理念引入内地
以专业技能贡献国家发展
记者:据说港铁的“铁路+社区”运营模式已经推广到了一些内地城市?内地的土地出让政策不同,是如何实现“铁路+社区”的呢?
金泽培:2011年,港铁公司通过两家全资附属公司港铁轨道交通 (深圳) 有限公司和港铁物业 (深圳) 有限公司成功投得位于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 (龙华线) 车厂的一幅土地作物业发展,规划建设了深圳的“天颂”小区,包括1,698个住宅单位和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商场。我们在小区、商场和地铁站间规划建设了风雨连廊,实现了住宅、商场、地铁站间穿行下雨天不用带伞,受到了市民欢迎。这是港铁公司在内地的第一个“铁路+社区”综合开发模式项目,已于2017年竣工。
之后,我们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如共同拥有共同开发、与开发商合作、参与分红等,在佛山、北京等城市实现了地铁沿线土地出让收入反哺地铁建设运维、地铁站与上盖乃至周边地块统一规划等,这都是“铁路+社区”综合开发理念在内地城市的成功推广。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贡献国家的发展建设。
深圳“天颂”是港铁公司在内地的首个“铁路 + 社区”项目
记者:您如何看待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金泽培:如果说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铁路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我们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九广铁路,就是从九龙到广州,联通了香港与国家。
当然,我们今天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更加努力。铁路发展和城市发展是分不开的。港铁公司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政策,比如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们就第一时间去了北京,目前已经参与了北京5条地铁线路的建设运营,服务京津冀百姓出行。国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我们又去了杭州,参与了杭州两条地铁线的建设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与我们最密切的了,香港本身就是大湾区城市,我们通过建设高铁,把香港铁路网接入国家铁路网,现在从香港高铁站可以直达包括大湾区城市在内的50多个内地高铁站,方便了香港和内地城市互联互通。此外,我们还负责澳门轻轨系统氹仔线的营运及维护,参与了深圳等城市的地铁建设运营,并把“铁路+社区”模式引入深圳、东莞和佛山,在当地提供了地铁周边土地综合规划服务。我们也通过港铁学院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地铁工作人员。
我们很开心团队的专业技能能够贡献国家的发展,也通过参与国家发展拓宽了自身市场空间。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与更多城市的合作,将香港的城市发展经验带到更多地方,继续用“铁路+社区”的城市综合规划有序发展理念贡献国家的发展。
北京地铁4号线西红门站。4号线由港铁公司占49%股权的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营运
运用创新科技提高服务能力
通过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除了经营模式,港铁在日常运营方面也有丰富经验。新冠肺炎疫情给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带来新挑战,港铁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哪些防疫经验可以分享?
金泽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港铁公司也从几个方面在尽自己的努力。
在个人防疫方面,我们准备了消毒液、搓手液、口罩等防疫用品,提供给我们的同事,也提供给有需要的乘客。
在资产设备方面,我们除了加强清洁和通风,还在车站及车厢中乘客经常接触的地方,如扶手,喷涂“纳米银二氧化钛”杀菌涂层。
我们也跟供应商共同开发了一些清洁机器人。列车结束一天运营回到车厂后,我们都会做日常清洁保养工作。消毒机器人可以更精准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喷洒强度,还可以清洁到一些人工难以清洁到的缝隙,对车辆进行更彻底的杀菌消毒。
同时,我们的乘客基本上是处在一个不停留的状态,通过加强通风和清洁,我们的卫生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记者:港铁日常运营维护中开发应用了不少创新科技产品,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吗?
金泽培:港铁公司一贯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
运营维护方面,我们在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机器人,除了清洁机器人,还有可以更精准探查车底设备的智能检测机器人,代替人工搬运沉重设备的搬运机器人等。另外我们还在列车上安装了动态监测设备,可以动态监测架空电缆和路轨情况,加强预防性维修的能力,使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在乘客服务方面,我们致力于提供更多即时资讯。虽然现在港铁列车发车密度已高达平均2分钟一班,但我们还是在一些站点提供了实时信息,准确预报列车进站时间。在新建成的屯马线,我们还可以实时告知乘客哪一卡车厢中人比较多、哪一卡比较少,既方便乘客乘车,也可起到乘客分流的作用。未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我们还会根据乘客需求,将所提供的实时资讯从车站内延伸到车站外,比如提供铁路站周边的购物和餐饮信息等。
消毒机器人(机场快线)
车底智能检测机器人
轨道动态性能监察系统
架空电缆实时监察系统(实时影像)
记者:对港铁未来发展,您有何规划?
金泽培:首先,在香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今年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开发北部都会区,我们希望可以继续贡献我们的城市综合规划开发经验。
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我们也希望可以将“铁路+社区”的经营模式推广到更多城市,为更多内地城市提供综合规划开发服务。现在我们就在积极开拓四川成都的业务。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疫情过后,很多地方都会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我们也在为把握这些机会积极准备,希望可以通过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合作,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欢迎扫描二维码 观看访谈视频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2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邸 倩
监制:连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