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无论顺境逆境,在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和灾难面前,“中国援助”从未缺席。自1950年起,中国援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实现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正式组建成立,开启中国援外事业新的气象。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他表示,中国援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赠人玫瑰、满手留香,也收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倾情相助。
文|本刊记者 冯琳
罗照辉
承载浓浓情谊
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开启了对外援助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整体情况如何?
罗照辉:中国援外事业从1950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1年的光辉历程,承载著浓浓的情谊,结出累累的硕果。从坦赞铁路到喀喇昆仑公路,从杂交水稻到菌草种植,从青蒿素到新冠疫苗,都是中国援助的靓丽名片和见证。大家看到疫苗援助包装上的“China Aid”,就是中国的名片。
援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辉煌篇章。迄今,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援助,包括实施数千个成套和物资援助项目,开展了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援外人一代代的艰苦努力,离不开我们援外战线各个部门的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在既有的基础上,开辟了新前景,取得了新成就。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持续创新。习近平主席以宽广的胸怀、全球的视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以及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理念。这些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比如“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大同”等。我们对外援助就是为实现这些重要思想、践行这些重要理念。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机制日臻完善。三年多前,中国政府专门组建了国际发展合作署,为促进对外发展合作提质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立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贡献显著扩大。我们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和灾难面前,“中国援助”从来没有缺席。我们援助的重点是疫苗和抗疫物资,常规援助也没有停止,特别是涉及国外民生的项目。考虑到这些项目的连续性以及受援国的迫切需要,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做下去。当然,项目的安全问题、监管问题、反腐廉洁问题,我们一刻也没有放松。还有一些援外的培训项目,我们也从线下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起伏,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们不仅实现了抗疫和经济恢复“双领先”,而且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去年,我国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大批防疫物资。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向10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疫苗,为防控疫情、引领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们援外事业“今天”的一道彩虹和光荣。
服务国内经济建设
回馈国际社会善举
记者: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地开展对外援助?
罗照辉: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援助,首先是为了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人类共享一个地球,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援外工作就是朝著努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人类进步事业中的崇高体现。
第二,为了巩固和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扩大朋友圈,谋求共同繁荣发展。当前国际形势不太平,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纷争从来没有停歇。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开展对外援助,引领南南合作,凝聚发展共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日益上升。
第三,为了服务国内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援外在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有效带动我国的优质产品、先进技术、行业标准“走出去”。援外带动我国与受援国的贸易投资合作,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全方位交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作用十分突出。
第四,为了回馈国际社会善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成立和发展提供了无私帮助,马林、白求恩、柯棣华等一些重要国际友人远道来华提供援助。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很大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巴基斯坦军方朋友提出派医疗队到汶川去,我说那个地区接待条件有限,他们说没有关系,我们喝水、吃菜、吃树叶也要去帮助中国兄弟。与此同时,赠人玫瑰、不求回报,的确是满手留香,收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倾情相助。在今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西方借涉疆、涉港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无端的攻击,90多个国家仗义执言,这是鲜活的例证。
援外要处理好“赠玫瑰”和“留余香”的辩证关系,赠和不赠,赠什么,什么时候赠,是有意栽花汲取余香,还是无心插柳享受余香,都值得认真思考。我国援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取得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将继续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正确义利观为原则,以服务总体外交、共建“一带一路”为使命,继续兼顾双边与多边,结合软援助和硬援助,统筹无偿和优贷,注重项目实施和监督评估,不断开创援外事业的新辉煌。
我们在传统的双边援助基础上,加大同西方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开展多边合作、三方合作。我们在开展成套项目的同时,注重授人以渔,推动人力资源培训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把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组合使用,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加强项目全链条监管,防范廉政风险,提高项目质量,注重项目后期评估,确保援外可持续发展。
呈现新气象
展现新作为 取得新成果
记者:中国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以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受到多方关注。作为新组建的政府部门,请您介绍一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具体职能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罗照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已经成立三年半了。坦率来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在国外的知名度高于国内。具体来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拟定我国对外援助的政策规划、确定援外项目、监督评估实施情况。比如这个项目是不是有必要、中间是不是有问题、效果怎么样、善后的管理等,都由我们来评估实施。我们还要统筹协调援外的重大事项,要推进援外方式的改革。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组建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目的是要推进我国援外事业有新的气象。我们成立3年多以来,边改革、边组建、边运行,推动新时代援外工作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果。
11月17日,中国新一批援柬新冠疫苗运抵,柬首相洪森到机场迎接。图为工作人员在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运输中国援柬第七批新冠疫苗(图:新华社)
一是保障外交大局硕果累累。以服务元首外交为首要,参与习近平主席一系列重大双多边外事活动,提出实现多项叫得响、接地气的援助倡议和成果。
二是引领南南合作成效显著。加强与受援国发展规划对接,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扶贫、能力建设等援助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力量。我们携手应对自然灾害、粮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援助150多次。在抗疫援助的同时,推进一些应对水灾、粮食危机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三是服务国内发展再谱新篇。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发挥对外援助的杠杆和导向作用,特别是以援促贸、以援促投资,以援促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受援国援建检验检疫中心、提供海关商检设备等。还结合受援国的需求,推动我国优质企业、产品、技术“走出去”。
四是国际交流合作亮点纷呈。举办了中国援外70周年、菌草援外20周年、南南基金和南南学院成立5周年等一系列重要的纪念活动,其中,习近平主席向菌草援外20周年以及南南基金和南南学院成立5周年这两场活动都发来了贺信,充分彰显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对南南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决心。这些活动还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机构的高度关注。
五是深化援外改革持续发力。贯彻援外工作的新思路,聚焦“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项目。加强软硬援助一体化设计,放大项目综合效应。推动法规制度“立改废”,正式印发了《对外援助管理办法》等24项制度文件。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要求,建立了由25个单位组成的援外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各领域、各部门援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我们在三年前,首次设立了监督评估司,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项目透明,确保我们的项目高质量,确保我们的项目乾净、廉洁,每一个项目都要交出满意的答卷。
美西方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和抗疫国际合作,对我们的诋毁和抹黑从来没有停歇。新中国成立以来,700多位援外人员常眠在异国他乡。我们援外工作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尽显英雄气概。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我们将继续履职尽责、守正创新,推动援外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然,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71年来,我们援外工作坚守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援外特色。一是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二是坚持重信守诺、务求实效。不开“空头支票”,言必信,行必果。尽力而为,不当“救世主”。但只要是我们答应的事,不管困难多大,我们都全力以赴,有诺必践,肯定完成。三是坚持聚焦发展、授人以渔。四是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下一步,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将以健康为优先,全力支持抗疫国际合作;将以绿色为重点,不断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以民生为要旨,积极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将以多边主义为引领,持续优化发展合作领域的全球治理。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2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赵 欣
监制:严 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无论顺境逆境,在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和灾难面前,“中国援助”从未缺席。自1950年起,中国援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实现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正式组建成立,开启中国援外事业新的气象。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他表示,中国援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赠人玫瑰、满手留香,也收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倾情相助。
文|本刊记者 冯琳
罗照辉
承载浓浓情谊
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开启了对外援助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整体情况如何?
罗照辉:中国援外事业从1950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1年的光辉历程,承载著浓浓的情谊,结出累累的硕果。从坦赞铁路到喀喇昆仑公路,从杂交水稻到菌草种植,从青蒿素到新冠疫苗,都是中国援助的靓丽名片和见证。大家看到疫苗援助包装上的“China Aid”,就是中国的名片。
援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辉煌篇章。迄今,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援助,包括实施数千个成套和物资援助项目,开展了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援外人一代代的艰苦努力,离不开我们援外战线各个部门的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在既有的基础上,开辟了新前景,取得了新成就。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持续创新。习近平主席以宽广的胸怀、全球的视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以及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理念。这些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比如“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大同”等。我们对外援助就是为实现这些重要思想、践行这些重要理念。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机制日臻完善。三年多前,中国政府专门组建了国际发展合作署,为促进对外发展合作提质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立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贡献显著扩大。我们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和灾难面前,“中国援助”从来没有缺席。我们援助的重点是疫苗和抗疫物资,常规援助也没有停止,特别是涉及国外民生的项目。考虑到这些项目的连续性以及受援国的迫切需要,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做下去。当然,项目的安全问题、监管问题、反腐廉洁问题,我们一刻也没有放松。还有一些援外的培训项目,我们也从线下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起伏,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们不仅实现了抗疫和经济恢复“双领先”,而且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去年,我国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大批防疫物资。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向10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疫苗,为防控疫情、引领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们援外事业“今天”的一道彩虹和光荣。
服务国内经济建设
回馈国际社会善举
记者: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地开展对外援助?
罗照辉: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援助,首先是为了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人类共享一个地球,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援外工作就是朝著努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人类进步事业中的崇高体现。
第二,为了巩固和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扩大朋友圈,谋求共同繁荣发展。当前国际形势不太平,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纷争从来没有停歇。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开展对外援助,引领南南合作,凝聚发展共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日益上升。
第三,为了服务国内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援外在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有效带动我国的优质产品、先进技术、行业标准“走出去”。援外带动我国与受援国的贸易投资合作,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全方位交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作用十分突出。
第四,为了回馈国际社会善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成立和发展提供了无私帮助,马林、白求恩、柯棣华等一些重要国际友人远道来华提供援助。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很大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巴基斯坦军方朋友提出派医疗队到汶川去,我说那个地区接待条件有限,他们说没有关系,我们喝水、吃菜、吃树叶也要去帮助中国兄弟。与此同时,赠人玫瑰、不求回报,的确是满手留香,收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倾情相助。在今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西方借涉疆、涉港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无端的攻击,90多个国家仗义执言,这是鲜活的例证。
援外要处理好“赠玫瑰”和“留余香”的辩证关系,赠和不赠,赠什么,什么时候赠,是有意栽花汲取余香,还是无心插柳享受余香,都值得认真思考。我国援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取得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将继续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正确义利观为原则,以服务总体外交、共建“一带一路”为使命,继续兼顾双边与多边,结合软援助和硬援助,统筹无偿和优贷,注重项目实施和监督评估,不断开创援外事业的新辉煌。
我们在传统的双边援助基础上,加大同西方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开展多边合作、三方合作。我们在开展成套项目的同时,注重授人以渔,推动人力资源培训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把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组合使用,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加强项目全链条监管,防范廉政风险,提高项目质量,注重项目后期评估,确保援外可持续发展。
呈现新气象
展现新作为 取得新成果
记者:中国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以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受到多方关注。作为新组建的政府部门,请您介绍一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具体职能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罗照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已经成立三年半了。坦率来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在国外的知名度高于国内。具体来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拟定我国对外援助的政策规划、确定援外项目、监督评估实施情况。比如这个项目是不是有必要、中间是不是有问题、效果怎么样、善后的管理等,都由我们来评估实施。我们还要统筹协调援外的重大事项,要推进援外方式的改革。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组建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目的是要推进我国援外事业有新的气象。我们成立3年多以来,边改革、边组建、边运行,推动新时代援外工作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果。
11月17日,中国新一批援柬新冠疫苗运抵,柬首相洪森到机场迎接。图为工作人员在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运输中国援柬第七批新冠疫苗(图:新华社)
一是保障外交大局硕果累累。以服务元首外交为首要,参与习近平主席一系列重大双多边外事活动,提出实现多项叫得响、接地气的援助倡议和成果。
二是引领南南合作成效显著。加强与受援国发展规划对接,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扶贫、能力建设等援助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力量。我们携手应对自然灾害、粮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援助150多次。在抗疫援助的同时,推进一些应对水灾、粮食危机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三是服务国内发展再谱新篇。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发挥对外援助的杠杆和导向作用,特别是以援促贸、以援促投资,以援促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受援国援建检验检疫中心、提供海关商检设备等。还结合受援国的需求,推动我国优质企业、产品、技术“走出去”。
四是国际交流合作亮点纷呈。举办了中国援外70周年、菌草援外20周年、南南基金和南南学院成立5周年等一系列重要的纪念活动,其中,习近平主席向菌草援外20周年以及南南基金和南南学院成立5周年这两场活动都发来了贺信,充分彰显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对南南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决心。这些活动还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机构的高度关注。
五是深化援外改革持续发力。贯彻援外工作的新思路,聚焦“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项目。加强软硬援助一体化设计,放大项目综合效应。推动法规制度“立改废”,正式印发了《对外援助管理办法》等24项制度文件。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要求,建立了由25个单位组成的援外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各领域、各部门援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我们在三年前,首次设立了监督评估司,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项目透明,确保我们的项目高质量,确保我们的项目乾净、廉洁,每一个项目都要交出满意的答卷。
美西方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和抗疫国际合作,对我们的诋毁和抹黑从来没有停歇。新中国成立以来,700多位援外人员常眠在异国他乡。我们援外工作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尽显英雄气概。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我们将继续履职尽责、守正创新,推动援外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然,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71年来,我们援外工作坚守自己的理念和原则,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援外特色。一是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二是坚持重信守诺、务求实效。不开“空头支票”,言必信,行必果。尽力而为,不当“救世主”。但只要是我们答应的事,不管困难多大,我们都全力以赴,有诺必践,肯定完成。三是坚持聚焦发展、授人以渔。四是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下一步,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将以健康为优先,全力支持抗疫国际合作;将以绿色为重点,不断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以民生为要旨,积极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将以多边主义为引领,持续优化发展合作领域的全球治理。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2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赵 欣
监制:严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