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奥林匹克的圣火将又一次在中国北京点燃!从2008北京奥运会的初见到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逢,作为世界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将再次展现怎样的精彩?2022北京冬奥会的各项筹备情况进展如何?针对这些海内外高度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
文|本刊记者 魏东升
张建东(图:新华社)
2022北京冬奥会各项准备工作
已经基本就绪
记者:目前,距离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100天的时间。请问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场馆建设和赛事准备等各项情况如何?
张建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体育盛会。党中央高度重视冬奥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赛区一线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筹办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筹办以来,在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挥下,我们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方面紧密合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场馆和基础设施达到办赛要求。所有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通过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全面具备办赛条件。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新建场馆,在满足办赛要求的同时,充分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三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已经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无障碍设施环境进一步提升,全面满足冬残奥会的要求。
国家速滑馆冰面(图:新华社)
赛时场馆化运行模式全面实行。场馆是赛事运行的基本单元,也是最重要的运行主体。去年从冬奥组委、属地政府、业主单位等各方面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场馆团队,负责每个场馆的赛事组织、疫情防控、设施维护、服务保障等工作。今年2月和4月,我们成功举办了雪上和冰上项目国内测试活动,对场馆运行各项工作进行了测试检验。为进一步提升场馆赛时运行和保障能力,今年10至12月我们计划举办10项国际测试赛和3场国际训练周,完全按照冬奥标准进行全要素测试,预计将有2000余名境外运动员、随队官员等通过全程闭环管理来华参赛。目前,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短道速度滑冰世界杯、雪车和钢架雪车计时赛、轮椅冰壶世锦赛等6项赛事已经圆满结束。从结束的比赛来看,国际体育组织、参赛运动员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逐场进行总结盘点,深入开展整改优化,为赛时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明年1月27日冬奥村将正式开村,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2月2日将开展火炬传递,拉开北京冬奥会的序幕。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筹办任务,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没有防疫安全就没有成功办奥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国国内疫情防控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怎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张建东:疫情是举办冬奥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说,没有防疫安全,就没有成功办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成立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组,与国家卫健委、北京市、河北省等组建国内疫情防控专班和专家组。我们坚持把参会各方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机制的作用,制定了冬奥会疫情防控总体指导意见、总体工作方案和“一场一策”“一馆一策”的防疫措施。
9月30日我们发布了疫情防控关键政策,10月25日会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发布了第一版防疫手册。这个手册很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把运动员和参赛各方包括中国公众的安全放在首位。
防疫手册明确了坚持简化办赛、远端防控、疫苗接种、闭环管理、有效处置、防控一体化等6条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防疫措施。手册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远端防控,这可以有效减少输入风险,包括入境14天之内的自我健康监测,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等要求。二是执行严格的疫苗接种政策。三是入境后要执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四是全过程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
另外,冬奥会防控工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把涉冬奥场所和相关活动的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属地疫情防控的统一管理当中,统一调度资源,从而为冬奥会、主办城市的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始终把冬奥会的疫情防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们会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既要保障参赛各方的安全,也要保障主办城市民众的安全,确保比赛能够如期安全顺利地举办。
男子冰球(图:北京冬奥组委会)
记者:防疫手册中规定,北京冬奥会期间将对来华参奥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实行闭环管理会不会有困难?将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来保障有关人员遵守规定?
张建东:鉴于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为了防止出现可能的疫情传播,保障参赛各方、各利益相关方和中国民众的安全,我们结合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和要求,借鉴了以往在全球举办的和正在举办的国际大型赛事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认真研究,决定对涉奥人员要执行严格的闭环管理,这样能够保障冬奥会在疫情安全的前提下举行。
闭环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对环内人员包括涉奥各利益相关方人员、中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都执行同等的闭环管理政策,做到环内人员和社会面严格分开。在闭环区域内,人员可以通过专用的交通工具,在驻地和场馆之间、场馆和场馆之间以及三个赛区之间流动。与此同时,我们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闭环内,运动员的奥运村或其他利益相关方酒店,也会提供一些特色餐饮、特许商品零售和健身房等休闲娱乐设施服务,会让大家有一个很好的参奥体验。
需要强调的是,防疫手册所阐述的一些措施都是依据最新的科研成果、专家意见,也借鉴了其他国际赛事的经验。我们相信,这些应对措施是可以减轻疫情风险和影响的,也希望所有涉奥人员能够全力配合、遵守、执行这些规定。
我们将严格执行相关处罚规定,一些违规处罚细节也正在和国际奥委会进行沟通。
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已定
记者:冬奥会期间,北京将如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多方位展现冬奥魅力,如何落实绿色可持续的理念?
张建东:在北京冬奥会赛事服务保障方面,我们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已确定近百家签约酒店,制定了住宿分配方案,正在开展预订工作;完成冬奥食品原材料供应基地、餐饮服务商遴选,制定了冬奥菜单,将满足各客户群的不同需求;确定41家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场馆医疗救治团队;建立赛时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明确车辆选型,进行车辆筹措;初步确定赛会志愿者名单,正在开展业务培训;制定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氢燃料、5G通信、云转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示范应用,大家在赛时就能感受到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赛事体验和便捷高效。
同时,深入实施可持续性计划、碳中和实施方案,完成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生态修复,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网全覆盖,在国家速滑馆等4个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
全面落实遗产战略计划,每个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方案,依托首都体育学院成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落户首钢,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赛后命名已获批准。以冬奥筹办为契机,大力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充分发挥冬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促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首钢、延庆、张家口等区域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冬奥会既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筹办以来,我们发布了冬奥愿景、会徽、吉祥物、火炬、体育图标、奖牌和冬奥优秀音乐作品,在全国选定了一批冬奥文化广场,举办了倒计时1000天、一周年、100天等主题活动。火种采集和交接工作圆满完成,在奥林匹克塔举行火种欢迎仪式,发布火炬接力计划,启动火种展示。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迹,营造了浓厚的冬奥氛围。同时,开闭幕式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记者:海内外对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尤其期待,能否提前透露一些相关情况?
张建东:开闭幕式深受海内外各界关注,我们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正在开展开幕式筹备工作。前期,北京冬奥组委已经成立了开闭幕式工作部,也组建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主创团队,经过主创团队辛勤的工作,以及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的密切合作,创意方案已经确定,制作、排练等各项工作也都在有序开展。
这次开幕式活动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我们在鸟巢也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统筹做好开闭幕式的组织和运行工作。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2月号
编辑:邸倩
校对:赵欣
监制:魏东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奥林匹克的圣火将又一次在中国北京点燃!从2008北京奥运会的初见到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逢,作为世界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将再次展现怎样的精彩?2022北京冬奥会的各项筹备情况进展如何?针对这些海内外高度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
文|本刊记者 魏东升
张建东(图:新华社)
2022北京冬奥会各项准备工作
已经基本就绪
记者:目前,距离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100天的时间。请问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场馆建设和赛事准备等各项情况如何?
张建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体育盛会。党中央高度重视冬奥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赛区一线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筹办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筹办以来,在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挥下,我们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方面紧密合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场馆和基础设施达到办赛要求。所有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通过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全面具备办赛条件。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新建场馆,在满足办赛要求的同时,充分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三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已经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无障碍设施环境进一步提升,全面满足冬残奥会的要求。
国家速滑馆冰面(图:新华社)
赛时场馆化运行模式全面实行。场馆是赛事运行的基本单元,也是最重要的运行主体。去年从冬奥组委、属地政府、业主单位等各方面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场馆团队,负责每个场馆的赛事组织、疫情防控、设施维护、服务保障等工作。今年2月和4月,我们成功举办了雪上和冰上项目国内测试活动,对场馆运行各项工作进行了测试检验。为进一步提升场馆赛时运行和保障能力,今年10至12月我们计划举办10项国际测试赛和3场国际训练周,完全按照冬奥标准进行全要素测试,预计将有2000余名境外运动员、随队官员等通过全程闭环管理来华参赛。目前,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短道速度滑冰世界杯、雪车和钢架雪车计时赛、轮椅冰壶世锦赛等6项赛事已经圆满结束。从结束的比赛来看,国际体育组织、参赛运动员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逐场进行总结盘点,深入开展整改优化,为赛时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明年1月27日冬奥村将正式开村,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2月2日将开展火炬传递,拉开北京冬奥会的序幕。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筹办任务,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没有防疫安全就没有成功办奥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国国内疫情防控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怎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张建东:疫情是举办冬奥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说,没有防疫安全,就没有成功办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成立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组,与国家卫健委、北京市、河北省等组建国内疫情防控专班和专家组。我们坚持把参会各方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机制的作用,制定了冬奥会疫情防控总体指导意见、总体工作方案和“一场一策”“一馆一策”的防疫措施。
9月30日我们发布了疫情防控关键政策,10月25日会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发布了第一版防疫手册。这个手册很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把运动员和参赛各方包括中国公众的安全放在首位。
防疫手册明确了坚持简化办赛、远端防控、疫苗接种、闭环管理、有效处置、防控一体化等6条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防疫措施。手册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远端防控,这可以有效减少输入风险,包括入境14天之内的自我健康监测,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等要求。二是执行严格的疫苗接种政策。三是入境后要执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四是全过程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
另外,冬奥会防控工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把涉冬奥场所和相关活动的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属地疫情防控的统一管理当中,统一调度资源,从而为冬奥会、主办城市的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始终把冬奥会的疫情防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们会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既要保障参赛各方的安全,也要保障主办城市民众的安全,确保比赛能够如期安全顺利地举办。
男子冰球(图:北京冬奥组委会)
记者:防疫手册中规定,北京冬奥会期间将对来华参奥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实行闭环管理会不会有困难?将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来保障有关人员遵守规定?
张建东:鉴于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为了防止出现可能的疫情传播,保障参赛各方、各利益相关方和中国民众的安全,我们结合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和要求,借鉴了以往在全球举办的和正在举办的国际大型赛事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认真研究,决定对涉奥人员要执行严格的闭环管理,这样能够保障冬奥会在疫情安全的前提下举行。
闭环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对环内人员包括涉奥各利益相关方人员、中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都执行同等的闭环管理政策,做到环内人员和社会面严格分开。在闭环区域内,人员可以通过专用的交通工具,在驻地和场馆之间、场馆和场馆之间以及三个赛区之间流动。与此同时,我们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闭环内,运动员的奥运村或其他利益相关方酒店,也会提供一些特色餐饮、特许商品零售和健身房等休闲娱乐设施服务,会让大家有一个很好的参奥体验。
需要强调的是,防疫手册所阐述的一些措施都是依据最新的科研成果、专家意见,也借鉴了其他国际赛事的经验。我们相信,这些应对措施是可以减轻疫情风险和影响的,也希望所有涉奥人员能够全力配合、遵守、执行这些规定。
我们将严格执行相关处罚规定,一些违规处罚细节也正在和国际奥委会进行沟通。
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已定
记者:冬奥会期间,北京将如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多方位展现冬奥魅力,如何落实绿色可持续的理念?
张建东:在北京冬奥会赛事服务保障方面,我们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已确定近百家签约酒店,制定了住宿分配方案,正在开展预订工作;完成冬奥食品原材料供应基地、餐饮服务商遴选,制定了冬奥菜单,将满足各客户群的不同需求;确定41家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场馆医疗救治团队;建立赛时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明确车辆选型,进行车辆筹措;初步确定赛会志愿者名单,正在开展业务培训;制定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氢燃料、5G通信、云转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示范应用,大家在赛时就能感受到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赛事体验和便捷高效。
同时,深入实施可持续性计划、碳中和实施方案,完成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生态修复,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网全覆盖,在国家速滑馆等4个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
全面落实遗产战略计划,每个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方案,依托首都体育学院成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落户首钢,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赛后命名已获批准。以冬奥筹办为契机,大力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充分发挥冬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促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首钢、延庆、张家口等区域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冬奥会既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筹办以来,我们发布了冬奥愿景、会徽、吉祥物、火炬、体育图标、奖牌和冬奥优秀音乐作品,在全国选定了一批冬奥文化广场,举办了倒计时1000天、一周年、100天等主题活动。火种采集和交接工作圆满完成,在奥林匹克塔举行火种欢迎仪式,发布火炬接力计划,启动火种展示。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迹,营造了浓厚的冬奥氛围。同时,开闭幕式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记者:海内外对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尤其期待,能否提前透露一些相关情况?
张建东:开闭幕式深受海内外各界关注,我们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正在开展开幕式筹备工作。前期,北京冬奥组委已经成立了开闭幕式工作部,也组建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主创团队,经过主创团队辛勤的工作,以及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的密切合作,创意方案已经确定,制作、排练等各项工作也都在有序开展。
这次开幕式活动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我们在鸟巢也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统筹做好开闭幕式的组织和运行工作。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2月号
编辑:邸倩
校对:赵欣
监制:魏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