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潘志成
新一届立法会换届选举将在12月19日举行,作为完善选举制度后规模最大的一场选举,是次立法会选举有重回文明理性、参选人质素和代表性提升,以及竞争激烈等特点,展现出了新选举制度的新气象。
过往,立法会选举被高度政治化,反对派挑起二元对立,令本应聚焦经济民生议题和香港长远发展的立法会选举成为政治表演的舞台:部分激进反对派候选人到建制派候选人的选举活动「踩场」,在选举论坛上强行打断对手发言,甚至以粗言秽语侮辱对手。这令部分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士不敢「蹚浑水」,而反对派就以激进作为自己晋身议会的政治资本,造就越来越撕裂和无序的立法会,非但无助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反而成了问题本身。在新的选举制度下,激进反对派失去生存空间,口诛笔伐式的「对抗政治」成为历史。参选人们纷纷针对土地房屋、青年发展等重大议题提出不同的、有建设性的政策倡议,立法会选举将重回理性的政纲比拼,「泛政治化」问题得以解决。
由于选举回归理性,加上议席总数从70席增加到90席,令更多有志之士参选,新一届立法会的代表性也更加广泛。从选举事务处接获的提名可见,参选人中既有从政多年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初涉政坛的「政治素人」;既有工商、专业界的代表性人士,也有劳工、基层代表;既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有代表「港漂」团体出选的「新港人」。此外,在多个选区和界别都有被视为「泛民」或「非建制派」的人士获得足够选委的提名报名参选,再次说明完善选举制度不是要搞「清一色」,只要是爱国者,都可以依法参选、依法当选。
此外,今次立法会竞争也十分激烈。地区直选方面,全港十个选区均有竞争,不少过往自动当选的组别今次也出现挑战者,而选举委员会界别竞争同样激烈,是高强度的差额选举。选民们应当认真了解候选人的政纲,在12月的立法会选举中踊跃投票,选贤举能,履行公民责任,行使公民权利,推动香港再出发。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副理事长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