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陈建业
自从《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由乱转治,绝大多数市民的人权和自由丝毫不受影响。惟近期个别传媒组织手握寥寥「调查问卷」,炮制了毫无公信力的「报告」,又以个别员工未获港府续批工作签证,试图把个别事件牵扯到「香港新闻自由受损」,恫吓港人。
本月初,香港外国记者会(FCC)发表调查报告,称逾八成受访者指工作环境恶化,促当局「重拾记者信心」云。但同日下午,外交部驻港公署发文,严正警告FCC立即停止以新闻自由为名诋毁香港法治,直指FCC炮制毫无公信力的「报告」,强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凌驾法律之上的新闻自由。事实上,FCC相关「问卷调查」仅收回99份回复,代表性令人存疑。
近日,英国期刊《经济学人》一名驻港记者未获港府续批工作签证,有传媒又将事件牵扯到香港实施《港区国安法》。入境处一如以往不评论个别个案,只重申会按照法律和政策处理每宗申请个案,惟记协即上纲上线,扬言担心并非个别事件,而是「收紧外媒报道」,更称本港「亚洲国际都会」品牌势必褪色。
可幸,外交部发言人在北京明确表态,以正视听,强调签证事务是一国主权,香港特区政府有权依据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就签证申请作出决定。而《港区国安法》实施后,进入香港的境外新闻媒体及从业者有增无减,以《经济学人》为例,一年来该机构在港外籍员工人数更创下了22%的增幅。
数字不会说谎,在资讯爆炸的世代,香港人必须学会查明真相,明辨是非。就连传媒的报导、调查和「指控」,我们也要用心推敲,小心求证,免得道听途说,自乱阵脚。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副理事长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