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式悲爱彼时香港“一炉香”

日期: 2021-11-11 来源: 紫荆
字号:


“许鞍华拿错了剧本,这不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改编自张爱玲成名作的电影《第一炉香》自开拍来,话题拉满。


电影在内地上映两周以来,热度居高不下,屡登微博热搜,票房却持续走低,豆瓣评分只有5.5分,张爱玲书迷和营销号口诛笔伐,声称影片“不像、误读张爱玲”,更是让一众主创均面临巨大争议与压力。


11月25日,《第一炉香》就将正式登陆香港院线,面对这样的口碑和争议,香港“张迷”和熟悉许鞍华的影迷都感到纳闷:《第一炉香》,拍毁了吗?


该片从选角开始就备受瞩目和争议。从主创人员来看,堪称超豪华“顶配”:原著小说出自张爱玲,导演是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得主许鞍华,编剧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摄影是各大电影节“最佳摄影”拿到手软的杜可风,电影音乐总监则是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


但观众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有网友形容是“精致的烂片”,纵观差评会发现,争议的焦点在以下三点:选角不当;没拍出原著的深度;和原著不一样。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在这百年间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作品。李安导演的名作《色,戒》就是其中之一,许多观众犹记得当年观影后留下的惆怅。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夹杂著世上最复杂的人性与情感。


截图 2021-11-11 下午2.03.41.png


《第一炉香》到底写了什么?如何看待这部影片引发的争议?通说专访了知名张爱玲研究学者、文学批评家许子东,解读张爱玲原著,和电影《第一炉香》。


“除演员造型等因素外,是否严格忠实原作,并不一定是衡量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历史观、审美观,包括我们对爱的不同理解。这是一场有意思的对话。”许子东说。


《第一炉香》故事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女学生自甘堕落成交际花的故事。这一不少作家都写过的老题材,张爱玲写来却别具新意。许子东认为,张并未留给堕落后的处境太多笔墨,反而重点讲述女主角如何一步步堕落,责任既不在学生,也不在社会,从中可以审视都市、欲望、人性。


故事发生在香港半山豪宅,在西方几何构造的建筑里,摆著翡翠鼻烟壶、象牙观音像,可见香港富人阶层的奢侈,亦处处透著荒诞滑稽。女学生穿一身满清末年款式的学生装,打扮得像赛金花,是港英政府“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


截图 2021-11-11 下午2.04.11.png


张爱玲清楚地描绘了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存在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矮化:“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许子东解释,事实上这是几十年后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主义”概念,但张爱玲在当时根据对香港社会的观察,已十分远见地写出。


在华洋杂处的香港,亦常见混血华裔,男主角乔琪乔便是混血。他苍白、帅气,有贵族气,又带点柔弱和神经质,能引起女性复杂的欲望。若从相貌来还原形象,许子东提到张爱玲在港大的同学——年少时的“赌王”何鸿燊。


但张爱玲笔下的香港,仅仅是香港富人阶层的一个切片。许子东就曾经拿这个故事,来问香港本地学生,发现大家对这样的生活并不了解。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第一炉香》是写给上海人看的香港传奇。但影片正是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上海作家王安忆编剧,为何会引发巨大争议?


其实,许鞍华、王安忆均为当代顶尖女性创作者,但两人风格写实,与张爱玲写香港浪漫而荒谬的笔法大相径庭。许子东认为,这恐怕是让电影看起来“不像张爱玲”的主要原因。但许、王以时代精神、电影艺术解读经典,与张爱玲对话,丰富了三人的创作史,也是电影的看点所在。


《第一炉香》是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如果对爱的定义是冰心笔下的爱(原始、纯洁),那肯定不是;但若爱也有很多种,包含欲望、感情、痛苦、欢乐,原著的精髓,就是写出了女性这种爱的复杂性。”许子东说。


在许子东看来,原著有画面感,很适合拍电影,但多年来从未被搬上荧幕,或许因为故事基调难以把握。但这部电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恰恰证明张爱玲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来源:香港中通社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张式悲爱彼时香港“一炉香”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