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中车集团已成功打造出世界首套最高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和最高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中车集团实现“领跑”跨越的秘诀是什么?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车集团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王军自1985年参加工作起一直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和高速列车的研发、制造和技术管理工作,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面对一个个挑战,别无他法,只有一个选择:无畏向前!
文|本刊记者 魏东升 冯琳
9月10日,王军作为科技工作领域代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图:中新社)
车轮飞驰,不觉经年。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在这不凡的历程中,中车集团代表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扛鼎者,也一路淬炼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
中车集团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是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主要建设者与领军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等。从业36年来,王军一直奋战在中国普速、高速、高原、高寒等铁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一线,为实现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由落后追赶到国际引领的反超、中国中车产业规模跻身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首位、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浮交通等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
高铁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从1952年新中国自主设计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下线,到如今中车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您如何看待近70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事业的整体发展成就?
王军: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领航担当,可以说中车的奋斗史即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机车4,069台,分别来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从1952年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下线开始,到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巨龙号”、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1型”,1969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列地铁列车……中车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体系和制造体系,能够自主研制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客车、地铁、货车等各类产品,满足了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的需要,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图:新华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中车开始进行内燃化、电气化改造,研制生产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机车、客车和货车,推动机车车辆实现更新换代,为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提供了装备支撑。与此同时,我国铁路货车实现时速由70-80公里向时速100-120公里的升级换代、载重也由60吨级升级到70-80吨级。从2004年开始,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开启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辛历程。
经过近4年努力,2008年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同年,和谐型系列大功率机车研制成功。以此为标志,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高铁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9%;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1.37万公里,占比为36%;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2.42万公里,占比为64%。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近4,000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数三分之二,实现了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创造了时速420公里交会试验世界纪录。
从“和谐号”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复兴号”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再到“绿巨人”进藏入疆,近4,000列高铁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铸就“大国重器”,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伟大跨越,成为中国递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5年新中车集团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视察中车,勉励我们持续领先领跑,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永远掌握主动权。总书记点赞道,“‘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
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竞争格局中
实现“领跑”跨越
记者:与欧美日等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对比,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实力和水平如何?您认为中国在此领域能在国际上取得跨越式“超车”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王军: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速铁路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崛起,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同时,在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驱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整体研发能力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我国先进技术出口的名片,得到国际市场客户的认可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结合中车的发展来总结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在这一快速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得益于我国的新型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以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为代表的铁路网建设,提供了一个超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高速铁路交通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中车目前是我国唯一一个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集团,因此能够实现行业统筹布局、统筹发展;四是中车具有完整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开放互动平台和一套科学的创新机制;五是中车建立了“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布局”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产品研发路线;六是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
总的来看,中车能够实现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跑、从本土企业到跨国企业的重大跨越,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始终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并形成了中车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勇于创新、志在必得”的创新精神。这是中车成为“央企典范”的宝贵经验,更是中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深刻启示。
9月22日,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动车组列车从稻田旁驶过(图:新华社)
“十四五”努力实现科技创新
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记者:目前,中车集团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业规模巨大,而且在技术方面已经成功打造出世界首套最高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和最高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这是否已达到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的顶点?“十四五”时期,中车还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王军:今年7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意味著我国经过近20年的持续研究和技术积累,基本建立了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的自主研制能力,形成了成套工程化技术和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但这绝不是顶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7月20日,由中车集团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图:新华社)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张“金名片”,“十四五”期间中车应当也必须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为此,中车将从现阶段“市场需要产品,产品满足市场,产品带动技术”向“技术驱动产品,产品引导市场,市场检验技术”转变,通过技术驱动产品升级,实现持续的创新引领和市场引领。
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十四五”期间中车将积极开展高速磁浮的工程化研究,包括磁浮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低成本建设等。中车还将开展基于既有高铁线路时速400公里高速智能动车组的研制,力争在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运营的情况下,噪音、人均能耗等指标保持甚至优于现有高速列车的水平。
在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原创能力方面,中车将持续整合内外部创新链能力,强化整体布局,科学谋划建设技术学科体系和产品数字化研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中车产品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融合,并加强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同时要积极影响、培育、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确保产业链安全,力争做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产业链链长。
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要素不仅仅是速度,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同样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随著时代的发展,人民对更快捷、舒适、安全的运输装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也是我们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四五”期间,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安全、智能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需要,中车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北斗等先进技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营、维保等全流程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此外,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中车也制定了自己的双碳行动计划来降低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通过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产品能效、降低能耗、提高材料回收利用比率。除了轨道交通这一核心业务,中车在风电、新能源商用车、新材料等领域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并在环境治理、氢能产品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关业务,这些新兴产业也都能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以优异产品服务香港民众
记者:广深港高铁自2018年开通后持续服务广深港人民,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中车将如何进一步参与大湾区内的轨道交通建设运营?
王军:2010年11月,港铁公司启动广深港高速动车组项目的招标工作,中车四方公司成功中标。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正式开通,让广深港之间实现1小时通勤,为粤港人民的便捷交流构建起了桥梁。截至今年10月,广深港高铁共计输送三地乘客2,326万人次。
近日,大湾区最快地铁——由中车株机公司与广州地铁集团联合打造的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已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我国首条时速160公里的全地下市域快线,乘客的体验反馈是“又快又稳,感觉像是坐高铁!”此外,由中车广东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城际市域动车组也将于明年起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提供服务。
随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落地实施,为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中车将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装备的优势,继续致力于提高科研、技术、服务水平,拓宽轨道交通产品在国铁、城际、市域等市场的运用,推动深入参与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作,推动大湾区轨道交通安全、绿色、智能化发展。
记者:两地民众家喻户晓的慈善项目——香港“健康快车”,被称为“火车上的慈善医院”。我们了解到您曾负责第一列“健康快车”的研制工作。除此之外,中车与香港方面还有哪些交流合作?未来是否会为香港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
王军:“健康快车”是经特别设计建造的专门从事慈善医疗活动的流动的眼科列车医院,源起香港回归时赠送给内地的礼物。目前“健康快车”共有四列,由中车四方公司负责研制。我也有幸作为项目主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列“健康快车”研制工作。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天,我还在香港参加了第一列“健康快车”的交车仪式。
香港回归以来,中车与港铁公司更是保持著良好的长期深度合作关系。除了广深港高铁项目外,2015年又在国际竞标中成功中标香港市区线地铁车辆采购项目,项目共93列车(744辆),是港铁史上最大规模的新列车采购,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一笔地铁车辆订单。目前,车辆正处在陆续交付和调试阶段。因香港市区线项目执行出色,港铁公司分别于2020年8月和2021年6月,授予我们“安全表现奖”和“质量金奖”。
未来,中车将一如既往地深入参与香港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继续以优异的产品服务香港民众。不久的将来,大批由中车提供的现代化列车,将融入香港人民的生活中,给他们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另外,中车与港铁公司也在开展多项前瞻性合作,以智慧列车为基础,以健康管理和清洁能源等新技术为支撑,中车将积极运用多年来在列车新技术研发和清洁能源方面的积累,为港铁优化车辆运营贡献中车智慧、为香港早日实现碳中和贡献中车力量。
产业报国勇于创新 星光终不负赶路人
记者:您主持了我国高速列车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发,一路参与并见证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铁的研制与诞生。您个人在科研道路上有什么感受?有哪一瞬间令您难忘?
王军:自1985年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和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非常有幸,我赶上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在创新团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攻坚克难,完成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列车的系列化研制。36年来,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己任,希望能让中国高铁跑得更快、行得更稳,乘坐更舒适、出行更便利。
3月28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打造的“熊猫专列”正式载客启程。“熊猫专列”均为两人间或四人间的卧舖包间,全列覆盖5G无线网络,配备有独立卫生间、恒温淋浴、移动点歌和影音娱乐系统、餐酒吧和棋牌室(图:新华社)
中国高铁建设自2004年全面启动至今,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在每一代高铁产品研制过程中,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难题,技术掌握、产业化建设、体系形成尤其难。 2008年启动的“和谐号”CRH380A的开发就很有代表性。高速动车组是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随著速度的攀升,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大。而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必须也只能依靠自主研发。系统集成、轻量化、抗蛇行运动失稳、抗高速脱轨等一系列挑战性问题摆在面前。从细节来看:有技术层面的,比如气动头型设计优化的问题;有产品层面的,比如大断面铝合金型材开发的问题;还有产业管理层面的,比如人才、供应链、产业能力建设等等。
CRH380A型动车组研制,是我们经历的当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科学研究试验:450余项仿真计算、1,050余项地面试验、2,800余项线路试验,实现了系统集成、头型、轻量化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尤其是2011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动车组跑出时速486.1公里的运营线运营车世界最高试验速度!这份成果来之不易,星光不负赶路人,胜利属于所有中车人。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邸 倩
监制:魏东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