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副刊俨然成了文化创作园地,孕育出香港流行文学的黄金年代,也是香港文学的黄金年代。”
“在海外推广华文文学,有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香港可以继续发挥窗口优势,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我希望在西九文化区设立香港文学馆,这本身也是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基础,因为文学是原创的,许多电影、戏剧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
“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大湾区内文化的交流互通,推动香港文学在大湾区的文学场域找到更紧密的连接,带来香港文学发展的更大机遇。”
当今香港文坛的“代言人”,知名作家、出版家,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文|本刊记者 黎知明 邸倩
潘耀明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邸倩 摄)
香港文学的黄金年代
记者:作为当今香港文坛的“代言人”,您可以介绍一下香港文学的情况吗?
潘耀明:香港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当时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或避战乱、或为了海外宣传而来到香港。他们在香港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早期香港文学的独特风貌——南来文学。南来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茅盾、夏衍、戴望舒、萧红、端木蕻良、曹聚仁、许地山(落华生)、张爱玲等。
到了六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文学开始萌芽,掀起了文社潮。文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香港几乎每一所大学和中学都成立了文社。我当年所在的中学也成立了一间文社,我是文社的主笔。文社定期出版油印刊物,到要出版的时候,就会在《华侨日报》刊登信息──《华侨日报》设有香港文社动态的园地,让读者来取阅。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追求纯文学写作的本土文学作家,如舒巷城、海辛、昆南、马朗、叶维廉、西西、也斯、小思、羁魂、凌亦清、阿浓、何福仁、陈浩泉、韩牧、卢因等,我也恭忝末席。但香港毕竟是商业社会,若以商品价值衡量纯文学写作,其价值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本土文学虽已开始发展,但始终只存在于民间,只局限于个人行为。
于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流行文学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流行文学作家,比如金庸、倪匡、三苏、宋玉、冯凤三等。当时香港报纸都会设副刊,他们就在副刊上发表小说连载、怪论、杂文等。其中还流行一种“三及第”文字,即白话、文言、粤语(特别是俗语)的混合文体,妙趣横生,小市民很受落。这些流行作品很受读者欢迎,受众范围非常广,可惜后人没有整理出来,很是遗憾。一些热门作家往往很高产,有人一天可以写一两万字,如倪匡、三苏等。他们为多家报馆供稿,同时写著不同的小说,而门口总是守著许多报馆的送稿人,稿子一写完就马上拿去报馆排版付印,匆忙间甚至出现送错报馆的情况。报纸的副刊俨然成了文化创作园地,孕育出香港流行文学的黄金年代,也是香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流行文学都属于商业化创作,但其中不乏很多好作品。不论是严肃文学还是流行文学,好的作品总是会流传下来的,像中国的“四大名著”,在过去也都是流行文学。
后来,随著报纸副刊连载的取消,创作土壤没有了,流行文学逐渐式微,香港文学越来越走向边缘化,纯文学的创作空间则更加萎缩。在香港社会日益走向即食文化的今天,已无法再产生职业作家,而能够称得上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大多是高校的学者或教授。他们有优渥的薪资和假期,毋须靠文学写作来谋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
2011年12月,在潘耀明策划下,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等机构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余光中、陈若曦、陈丹燕、尤今等作家举行讲座
华文文学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记者:您怎么看华文文学的国际地位?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前景如何?
潘耀明:随著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主动学习中文,许多国家也开始重视汉学研究。据我了解,韩国有50万人学习中文,近200所大学开设中文系。即使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对中国作家也越来越熟悉。随著信息技术发展,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出版后很快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迅速传播,一些作家也获得了国际奖项。可以看出,华文文学(或原文为华文的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提升,发展前景令人乐观。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华文文学将来会成为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学,也最能被普遍所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华文文学作品的翻译,特别是要邀请海外的汉学家进行翻译,他们是深谙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能翻译出既忠实于原著精神,又符合海外受众阅读习惯的作品,如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在海外推广华文文学,有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同。2005年10月,在我倡议推动下成立了“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联会动员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和传媒名流,整合了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等全球30多家文学社团,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第一家旅游文学联会。如今,旅游成了多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受到海内外作家及广大读者的认可。联会发展至今,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很多人参与华文旅游文学创作,带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由潘耀明策划,香港作家联会主办的“我的创作观”文学讲座,2018年11月3日于香港科技大学举行,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率领代表团到港出席并担任主讲嘉宾
倡建香港文学馆
记者:香港曾被标签为“文化沙漠”,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你认为香港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
潘耀明:我认为香港并不是文化沙漠,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开放与包容。过去在海峡两岸较为封闭的时期,香港就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两岸文学的重要集散地。中国大陆的新文学从这里走向台湾,台湾文学、外国文学从这里走向中国大陆。放眼国际,香港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我们能在香港看到各国文化的交汇聚集和交流沟通。未来,香港可以继续发挥这一窗口优势,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香港文化自身的培育和发展上,香港是有欠缺的。以香港文学为例,香港至今没有一间用以收集香港作家史料和研究本地作家的文学馆,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学交流场所。苏童说我经常在很吵闹的酒楼举办文学讲座,其实这反映了香港文学的尴尬现状——活跃于民间,局限于民间。我到过很多国家,探访过很多城市,发现他们都有文学馆,比如日本,即使是很小的市镇,他们也建起了文学馆。而在北京,则有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此,我与饶宗颐、金耀基、曾敏之、刘以鬯、李焯芬、海辛、也斯等逾30多位香港文学、学术、艺术界名人曾于2004年共同发起筹建香港文学馆的倡议。然而当多位发起人已经故去,筹建文学馆仍无进展。在政府大力打造的西九文化区内,已经建成和正在筹建的有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演艺综合剧场等多个大型文化场地,唯独缺少了文学馆。文学是原创的作品,许多电影、戏剧、话剧等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从文学视角来看,香港文化虽然不是沙漠,但文化的创作环境是沙漠。
我希望特区政府能重视我们的倡议,在西九文化区设立香港文学馆,除了收藏香港作家的文献资料外,也为香港文学提供一个活动、研究、交流的永久性场地,以此鼓励香港的文学创作,培养更多本地作家,这本身也是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基础。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发展令人鼓舞。我希望香港可以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大湾区内文化的交流互通,推动香港文学在大湾区的文学场域找到更紧密的连接,带来香港文学发展的更大机遇。内地文学的市场很大、平台广阔,又特别重视原创文学的发展。香港作家能拥有较多在内地平台发表作品的机会。目前,有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高端论坛在广州、深圳、澳门都有举办过,我一直期待能在香港举办,这对于推动香港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大有裨益的。
潘耀明的新书《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
每个作家都有生动的故事
记者:您的新书《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搜集汇总了您与许多文坛名家大师交往时的书信、字画、照片等珍贵资料,严家炎先生给这部书的评价是,“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您可以谈谈这部书的创作初衷吗?
潘耀明:我在报馆当记者的时候认识了曹聚仁先生,他是中国有名的作家,他写的《鲁迅评传》很有影响。那时候我们的报馆办副刊,会收到一些有名作家的来稿,曹先生就会鼓励我们年轻人就此做一些研究。他说如果能细水长流坚持下去,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我听进了他的建议,便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名家,同时收集他们的资料。六、七十年代香港还没有电脑,我在家里客厅摆了一组柜子,就像中药铺里的药柜一样,一格格贴上作家的名字,然后将我收集到的资料对应放入,如此收集了几十位作家的资料。那个年代,通讯交流尚不方便,我手头这些旧资料难以和作家本人核实。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因为在一家文学杂志当编辑,终于有机会与这些作家交流。我们会邀请一些文学名家发表作品,主要是通过书信进行往来沟通,慢慢地,我和这些作家就熟络起来,一些过去收集的资料也有机会去核实了。
我和他们交往的时候,我们之间不是读者与作家的关系,不是访问者与受访者的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那个年代,大陆物资较匮乏,有些作家喜欢喝咖啡,我会买一点给他们带过去,有些作家到了晚年视力不好,我会买放大镜给他们。俞平伯先生喜欢抽烟,我每次去内地公干时都会给他带上一些。我非常景仰他们,他们在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包括一些内地购不到的药品、医疗器械等,我都会尽量帮助他们。就这样我得到很多作家的信任,他们跟我无话不谈,许多还成了忘年交。这些书信以立体而非平面的形式呈现出我们之间的情谊。
在此之前,我出过《当代中国作家风貌》正、续编的文学评论集(五十万字),都是纯文字展示。后来,我就想把这些书信、照片都整理出来,让读者生动了解这些名家写作的背景以及书信背后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立体、多元、多面的,他们各有不同的生活、写作及感情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们的写作影响很大。
年轻人要培养传统文化底蕴
记者:您对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有什么寄语?
潘耀明:华文作家在创作时,不能切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只有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才能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优秀华文作品。文学大师如钱钟书、俞平伯、沈从文、茅盾、冰心、巴金、老舍、吴祖光、金庸先生等人,正是因为他们丰富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写出一部部经典名篇。他们即使是写白话文,写通俗小说,也是扎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羼杂外来语,是纯粹的汉语。年轻人应该向这些大师们学习,多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多读些经典传统文学,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起来。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李博扬
监制:姚润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