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发扬狮子山精神,著力搞好经济建设,加快“再工业化”进程,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香港要快马加鞭、发奋图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文|香港 孙少文
孙少文
香港的工业和制造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规模迁移到珠三角地区,这是当时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香港土地资源紧缺,人力成本高,不适宜发展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入二十一世纪,香港乃至世界整体的经济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随著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亦升级为高增值、高附加值的技术型产业。香港作为国际经贸中心,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拥有完善的金融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能为技术型企业在融资、向外扩容和向内扩展方面提供诸多便利,这些都令 “迁出去” 的工业、制造业有了 “走回来” 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015年全国两会,我提交提案,建议 “加快在港建设国际高新工业园区、打造香港成为世界科技之都”,提出通过 “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创科产业,培植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亦可借此充分发挥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行业优势,进而保持优势、延续优势。
特区政府在2015年底成立创新科技局,更在2016年首次将 “再工业化” 列入施政报告。事实上,回顾过往二十多年,政府一直尝试推动创科产业,从1998年组建创新科技委员会起,先后成立创新科技署、五个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园、应用科技研究院等,然而实质的收效不大。根据政府统计数据,2008年创新及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0.7%,逾十年后至2019年仅微升至0.9%。如何突破瓶颈,发展创科产业,亟待破局。
对标“十四五”规划 找准症结做实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赋予香港新的定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香港的分工定位一脉相承,体现国家对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期待和决心。同期更出台一系列政策部署,如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等。可以说,香港正迎来发展创科产业的最好时机。要把握机遇,主动求变,找准症结,调整和明确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做到既有长远蓝图,也有短期目标;时间上远近结合,规模上大小结合;力求对行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出快速回应和反应,下功夫切实发挥香港的自身优势,才能真正融入大湾区发展,助力国家的“双循环”建设。
香港科学园(资料图片)
提起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最受关注的当属河套地区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全面建成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创科平台,预计每年对经济的贡献可达520亿港元,能创造约5.2万个职位;第一批设施预期在2024年至2027年分阶段落成。毋容置疑,这是香港乃至大湾区创科产业未来的重头戏,但见效需时。香港过往的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空心化,缺乏产业链,都是制约创科产业发展的客观存在。但问题既然不是一天形成的,亦不能单靠某个项目解决。创科产业的发展蓝图有远景、中景和近景,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如果说河套地区规划是远景和中景项目,那么“再工业化”则是近景,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积极推动。
“再工业化” 不是重新搞大规模生产制造,而是鼓励和扶持以创新科技和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香港本地亦有不少这种类型的企业,占地规模小,附加值高,能带动研发需求,创造优质的就业机会;在上下游产业链中有一定基础。以这类企业为切入点,同时发挥香港在科研、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优势,加快以高端制造、精密制造为主体的“再工业化”进程,带动创科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本地产业链,亦是为河套项目全面落成热身和做好准备。
全面提升管治效能
政府在2016年已将“再工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写入施政报告,亦调配土地资源,推出优惠政策,以土地开发成本的价格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土地及设施,如本港科技园下属的位于大埔、元朗和将军澳的三个工业邨就是一例。同时亦为扶持“再工业化”推出资助项目,如“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等,唯独收效较理想水平仍有距离。有媒体报道指,工业邨内已发展楼宇的平均地积比率只达到最高整体地积比率的一半左右,三个工业邨的空置率都不低,由3.8%至12.5%不等。而另一边,不少希望在港发展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苦于空间限制,难以扩展。社会对“再工业化”的成效质疑,指工业邨的土地资源若不能善用,则应考虑改变用途,改建为住宅。民生住房问题要解决,但从长远看,保障工业邨的土地资源供应,支持和推动“再工业化”进程,促进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仍是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再工业化”的过程,令香港自身具备一定潜力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一个新的产业集群,这些对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将逐步进化为香港新的产业支柱,给香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政府需全面提升管治效能,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将资源调拨给有需要的企业,实现精准扶持,才能真正把“再工业化”的资源投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动力,发挥应有的建设效益。事实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类资助的申请流程和审批手续都应该尽量简化,提高行政效率。业界一直有声音表示,政府虽然有资助计划,但申请过程复杂,审批时间长,辗转之后已错失最佳时机,令资助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内地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简化公共及其他政府服务的手续和行政流程,取得积极成效。毗邻香港的深圳就采用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从行政管理到审批制度上创造便利条件,大幅缩短各类申请的处理时间,值得学习和借鉴。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资助申请,政府均应适时作出检视和调整,以变应变,与时俱变,才能与时俱进。
不久前特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顺利进行,为落实“爱国者治港、良政善治”迈出坚实的一步。良政善治的落脚点就在于为经济民生、为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办具体事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政府要尽力全面提升管治效能。
为青年人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加快“再工业化”不仅有助改善香港存在已久的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亦能对香港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多重效益:通过为本地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鼓励青年人创业,为其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将从根源上解决青年人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论及创科产业的人才资源问题,一方面是吸纳海外人才、一方面是鼓励本港人才到大湾区发展。这的确是一种途径,但除了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也要尽可能创造优质的本地就业机会。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据,香港八所大学每年的毕业生约为2.8万人,当中约有20%的人修读资讯科技或工程与科技专业,与创新科技产业密切相关。这接近6,000人的毕业生全部到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并不现实,必然有一部分因为自身的客观原因,选择留港发展。 “再工业化”则为这一类毕业生中有志投身创科产业、并希望留港发展的年轻人入行提供了机会。
首届城市创科大挑战吸引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各界精英参赛。决赛和总决赛于10 月15 及16 日举行,让创科人才展示各种创新方案(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在创科人才资源上,要以分流、分层、多元、多渠道的方式,提供不同发展机会,留在香港发展亦可,到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发展亦可;可以继续留在高校内从事科研,或是直接进入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个人自主创业可以,到现有的创科企业内谋求发展亦可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是通过发挥香港在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以创新科技为依托的智能生产,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本地的科创产业氛围。随著大湾区内创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从长远有助于湾区内创科人才的自有流动和流通,从而带动整个湾区内创科产业的协同发展。
国家全力支持 香港亦当自强
在东京奥运会上,香港代表团取得了一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充分体现出香港人一直引以为傲和引以为豪的狮子山精神。香港亦要发扬这种狮子山精神,著力搞好经济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再工业化”进程,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走进内循环、促进外循环。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十四五”规划,国家为香港的发展和持续繁荣稳定,创造了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香港所需,国家所长。香港有著“一国两制”的优势,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香港亦当快马加鞭、发奋图强;提升管治效能,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赵 欣
监制:高 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香港要发扬狮子山精神,著力搞好经济建设,加快“再工业化”进程,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香港要快马加鞭、发奋图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文|香港 孙少文
孙少文
香港的工业和制造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规模迁移到珠三角地区,这是当时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香港土地资源紧缺,人力成本高,不适宜发展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入二十一世纪,香港乃至世界整体的经济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随著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亦升级为高增值、高附加值的技术型产业。香港作为国际经贸中心,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拥有完善的金融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能为技术型企业在融资、向外扩容和向内扩展方面提供诸多便利,这些都令 “迁出去” 的工业、制造业有了 “走回来” 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015年全国两会,我提交提案,建议 “加快在港建设国际高新工业园区、打造香港成为世界科技之都”,提出通过 “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创科产业,培植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亦可借此充分发挥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行业优势,进而保持优势、延续优势。
特区政府在2015年底成立创新科技局,更在2016年首次将 “再工业化” 列入施政报告。事实上,回顾过往二十多年,政府一直尝试推动创科产业,从1998年组建创新科技委员会起,先后成立创新科技署、五个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园、应用科技研究院等,然而实质的收效不大。根据政府统计数据,2008年创新及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0.7%,逾十年后至2019年仅微升至0.9%。如何突破瓶颈,发展创科产业,亟待破局。
对标“十四五”规划 找准症结做实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赋予香港新的定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香港的分工定位一脉相承,体现国家对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期待和决心。同期更出台一系列政策部署,如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等。可以说,香港正迎来发展创科产业的最好时机。要把握机遇,主动求变,找准症结,调整和明确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做到既有长远蓝图,也有短期目标;时间上远近结合,规模上大小结合;力求对行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出快速回应和反应,下功夫切实发挥香港的自身优势,才能真正融入大湾区发展,助力国家的“双循环”建设。
香港科学园(资料图片)
提起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最受关注的当属河套地区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全面建成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创科平台,预计每年对经济的贡献可达520亿港元,能创造约5.2万个职位;第一批设施预期在2024年至2027年分阶段落成。毋容置疑,这是香港乃至大湾区创科产业未来的重头戏,但见效需时。香港过往的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空心化,缺乏产业链,都是制约创科产业发展的客观存在。但问题既然不是一天形成的,亦不能单靠某个项目解决。创科产业的发展蓝图有远景、中景和近景,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如果说河套地区规划是远景和中景项目,那么“再工业化”则是近景,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积极推动。
“再工业化” 不是重新搞大规模生产制造,而是鼓励和扶持以创新科技和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香港本地亦有不少这种类型的企业,占地规模小,附加值高,能带动研发需求,创造优质的就业机会;在上下游产业链中有一定基础。以这类企业为切入点,同时发挥香港在科研、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优势,加快以高端制造、精密制造为主体的“再工业化”进程,带动创科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本地产业链,亦是为河套项目全面落成热身和做好准备。
全面提升管治效能
政府在2016年已将“再工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写入施政报告,亦调配土地资源,推出优惠政策,以土地开发成本的价格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土地及设施,如本港科技园下属的位于大埔、元朗和将军澳的三个工业邨就是一例。同时亦为扶持“再工业化”推出资助项目,如“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等,唯独收效较理想水平仍有距离。有媒体报道指,工业邨内已发展楼宇的平均地积比率只达到最高整体地积比率的一半左右,三个工业邨的空置率都不低,由3.8%至12.5%不等。而另一边,不少希望在港发展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苦于空间限制,难以扩展。社会对“再工业化”的成效质疑,指工业邨的土地资源若不能善用,则应考虑改变用途,改建为住宅。民生住房问题要解决,但从长远看,保障工业邨的土地资源供应,支持和推动“再工业化”进程,促进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仍是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再工业化”的过程,令香港自身具备一定潜力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一个新的产业集群,这些对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将逐步进化为香港新的产业支柱,给香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政府需全面提升管治效能,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将资源调拨给有需要的企业,实现精准扶持,才能真正把“再工业化”的资源投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动力,发挥应有的建设效益。事实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类资助的申请流程和审批手续都应该尽量简化,提高行政效率。业界一直有声音表示,政府虽然有资助计划,但申请过程复杂,审批时间长,辗转之后已错失最佳时机,令资助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内地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简化公共及其他政府服务的手续和行政流程,取得积极成效。毗邻香港的深圳就采用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从行政管理到审批制度上创造便利条件,大幅缩短各类申请的处理时间,值得学习和借鉴。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资助申请,政府均应适时作出检视和调整,以变应变,与时俱变,才能与时俱进。
不久前特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顺利进行,为落实“爱国者治港、良政善治”迈出坚实的一步。良政善治的落脚点就在于为经济民生、为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办具体事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政府要尽力全面提升管治效能。
为青年人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加快“再工业化”不仅有助改善香港存在已久的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亦能对香港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多重效益:通过为本地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鼓励青年人创业,为其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将从根源上解决青年人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论及创科产业的人才资源问题,一方面是吸纳海外人才、一方面是鼓励本港人才到大湾区发展。这的确是一种途径,但除了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也要尽可能创造优质的本地就业机会。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据,香港八所大学每年的毕业生约为2.8万人,当中约有20%的人修读资讯科技或工程与科技专业,与创新科技产业密切相关。这接近6,000人的毕业生全部到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并不现实,必然有一部分因为自身的客观原因,选择留港发展。 “再工业化”则为这一类毕业生中有志投身创科产业、并希望留港发展的年轻人入行提供了机会。
首届城市创科大挑战吸引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各界精英参赛。决赛和总决赛于10 月15 及16 日举行,让创科人才展示各种创新方案(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在创科人才资源上,要以分流、分层、多元、多渠道的方式,提供不同发展机会,留在香港发展亦可,到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发展亦可;可以继续留在高校内从事科研,或是直接进入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个人自主创业可以,到现有的创科企业内谋求发展亦可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是通过发挥香港在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以创新科技为依托的智能生产,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本地的科创产业氛围。随著大湾区内创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从长远有助于湾区内创科人才的自有流动和流通,从而带动整个湾区内创科产业的协同发展。
国家全力支持 香港亦当自强
在东京奥运会上,香港代表团取得了一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充分体现出香港人一直引以为傲和引以为豪的狮子山精神。香港亦要发扬这种狮子山精神,著力搞好经济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再工业化”进程,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走进内循环、促进外循环。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十四五”规划,国家为香港的发展和持续繁荣稳定,创造了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香港所需,国家所长。香港有著“一国两制”的优势,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香港亦当快马加鞭、发奋图强;提升管治效能,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赵 欣
监制: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