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日本前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在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以明显优势胜出,成功当选第27任总裁。随后在10月4日临时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岸田文雄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并立即组建了新内阁。10月8日,岸田文雄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施政演说。在谈及日中关系时,他表示与中国构建稳定的关系对两国、地区以及国际社会来说很重要,要与中国继续对话,就诸多共同课题开展合作。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岸田新政权将给中日关系带来哪些新改变,未来中日关系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文|北京 颜泽洋
岸田对华政策延续强硬态度
岸田目前领导的岸田派源于宏池会,该派系是1957年时任日本大藏大臣池田勇人按照前首相吉田茂的思想创设,是自民党内最老的派阀之一,素有“和平主义”“重经济、轻军事”等“鸽派”传统。岸田本人性格温和,斗争性不强,但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为争取保守派大佬支持,他刻意强调对华强硬,上台后的人事部署也对此形成策应。
选举期间凸显对华强硬。岸田选举时宣称“对付中国”将是其当选后“首要任务”。军事方面,岸田认为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发展迅速,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日益严峻,主张增加军费,加强宙斯盾舰与雷达建设,考虑拥有攻击敌方导弹基地的能力,不再坚持国防开支控制在日本GDP的1%以下。经济方面,岸田称对中国经济行为深感震惊,将新设内阁大臣负责经济安全与DFFT(自由可信赖的数据流通),推动制定经济安全相关法律,确保半导体等供应链稳定。领土问题方面,岸田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主张充实海上保安厅力量,实现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无缝对接。另外,岸田宣称日本重视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基本价值观,将新设负责人权问题的首相助理,将与价值观一致的伙伴合作,有效应对涉港、涉疆等问题。
人事部署延续保守传统。岸田当选自民党总裁后不久便确定了主要党务人选。其中最重要的职位干事长由甘利明担任,负责制定党的政策方针的政调会长由安倍亲信高市早苗出任,原副首相、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则被任命为党的副总裁。可以看出日本执政党大权仍然主要由“3A”体制(指安倍晋三、麻生太郎和甘利明,三人姓名英文首字母均为A打头)把控。内阁人事方面,对外政策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职位外务大臣和防卫大臣仍然由茂木敏充和岸信夫留任,表现了岸田内阁对外政策将保持一贯性,日美“2+2”等对美机制以及对华外交和安全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主要人事布局除了继承以往保守传统,还增添了所谓的“岸田特色”,第一次设置了经济安全保障大臣的职位,由小林鹰之担任。小林常年在甘利明手下工作,出任过防卫政务官,是日本政界主张对华强硬的代表性人物。
10月4日,日本自民党新总裁岸田文雄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后立即组建内阁。图为岸田文雄(前排中)在东京的首相官邸率阁僚合影(图:新华社)
施政方向仍是以美为主。岸田认为今后十年最重要的是日美关系,强调日美同盟是外交基轴,日本应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强化合作,推进“印太构想”,构建“民主同盟”。岸田主张积极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加速与美情报领域合作对接,特别在经济安全方面深化日美合作。首次施政演说中,岸田文雄同样表达了对日美关系的重视,表示日本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东盟、欧洲等盟友合作,灵活运用四方安全对话,强力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日本将带头把作为印度太平洋地区、乃至作为世界和平繁荣基石的日美同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保持对华沟通,试图维持平衡。小泉内阁时,岸田曾强调日外交须“保持平衡”,仅靠美国非常危险,与中国构建良好关系,日本才能发挥外交主体性。近年来,随著中国崛起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岸田观点也随之发生改变,向美偏移明显,但同时也承认日中经济关系对日本也至关重要,主张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维持日中对话,稳定两国关系。
5月19日,位于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日本“国际客厅”正式揭牌纳客以来,举行了多场展示、交流活动,已经促成了不少日本企业签约落户,成为中日双方加深合作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图:新华社)
未来中日关系发展大方向不会变
岸田新政权势必为中日关系带来新机遇和新问题,但大方向不应随之改变。
首先,中日关系稳定发展仍是双边共同需求。中国方面,多次强调把握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是中国既定方针,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即便中日关系曾经面临严峻局面,中国的大方针仍然没有改变。当前中国正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需要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来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日本方面,面对中国快速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华共识,对中国政策时有摇摆。但需要看到,中日两国永远是搬不走的近邻,近些年日本也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认为中国是威胁进而遏制围堵,不仅会浪费日本的国家资源,恶化双边关系,也不利于日本长远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其次,中日经济关系仍然紧密。近年中日贸易额维持在3,000亿美元左右,按国别排名,日本依然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则连续十四年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率先复工复产,日本对华出口随之大幅增长。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增加约27%,达1,012亿美元左右;对华进口同比增加约15%,达902亿美元左右。据中国国家商务部统计,长期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稳定增长,是中国累计最大的外资来源国。随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未来中日经贸关系或更加紧密,但日本加强经济安全保障,未来中日在高精尖方向的经济合作或受影响亦不能忽视。
第三,固有问题仍会长期存在。中日之间存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固有老问题,老问题随著新时代发展总会呈现不同的严重程度——两国友好时问题暂不会浮上水面,两国关系恶化时问题也随之放大。近来随著中日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固有问题愈发凸显。长期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两国不断的对话协商,需要合适的内外部条件,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可能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四,中日关系仍会受制于美国因素。日本外交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基本面短期不会改变,这决定了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受美国影响。特朗普执政期间加大贸易保护力度,日本同样面临美国关税压力,另外特朗普政府对盟友的态度也让日本深感不安,此时日本对华合作需求上升,中日关系有了改善动力。拜登上台后,强化同盟战略,在印太地区强化美日合作和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华政策很快转变、失衡,从近期日本对华表态和自民党总裁竞选的涉华论点来看,今后日本对华政策主动性空间不大,依然随美起舞。
2020 年2月29日,在日本东京的池袋站前,在日华侨华人志愿者团体“口罩熊猫行动小组”向当地民众免费发放口罩,一名小志愿者(左)将儿童用口罩送给日本小朋友(图:新华社)
中日需共同引领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中日两国稳定健康的双边关系不是轻易获得的,未来仍需双方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一起构建。
政治引领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稳定器。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很多时候都是以中日领导人的高层会晤引领两国关系回到正常轨道。因此,中日两国都应保持政府、政党和议会交流,开展外交、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对话,及时就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化解彼此疑虑,防止战略误判,避免被其他国家和某些政客“带节奏”。
两国需积极培育民众感情。根据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联合进行的2020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中国受访者对日本的总体印象持“很好”和“相对较好”的比例为45.2%,与2019年基本持平;对中国持好感的日本受访者仅有10%左右,较2019年下降5个百分点;而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受访者较2019年上升5个百分点,高达89.7%。202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国受访者上升至66.1%,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受访者上升至90.9%。可见中日两国民众彼此好感度基数不高、差距较大,甚至有恶化趋势。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优良传统,中日邦交正常化得以实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方“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不懈努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双方应当高度重视的新课题。两国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正确运用和引导,努力使两国民众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对方,逐步扭转两国国民感情恶化的势头。
双方分歧需两国共同努力管控。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需要双方保持战略耐心,努力寻找切实管控分歧的有效之道,不激化矛盾,不影响双边关系大局。双方应共同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有关承诺,慎重妥善处理历史、领土等潜在风险和挑战,利用已有的磋商机制并继续协商建立高水平交流机制,进一步做好危机管控,避免擦枪走火,共同维护两国周边的和平稳定环境。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学者)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邸倩
校对:李博扬
监制:张晶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9月30日,日本前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在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以明显优势胜出,成功当选第27任总裁。随后在10月4日临时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岸田文雄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并立即组建了新内阁。10月8日,岸田文雄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施政演说。在谈及日中关系时,他表示与中国构建稳定的关系对两国、地区以及国际社会来说很重要,要与中国继续对话,就诸多共同课题开展合作。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岸田新政权将给中日关系带来哪些新改变,未来中日关系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文|北京 颜泽洋
岸田对华政策延续强硬态度
岸田目前领导的岸田派源于宏池会,该派系是1957年时任日本大藏大臣池田勇人按照前首相吉田茂的思想创设,是自民党内最老的派阀之一,素有“和平主义”“重经济、轻军事”等“鸽派”传统。岸田本人性格温和,斗争性不强,但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为争取保守派大佬支持,他刻意强调对华强硬,上台后的人事部署也对此形成策应。
选举期间凸显对华强硬。岸田选举时宣称“对付中国”将是其当选后“首要任务”。军事方面,岸田认为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发展迅速,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日益严峻,主张增加军费,加强宙斯盾舰与雷达建设,考虑拥有攻击敌方导弹基地的能力,不再坚持国防开支控制在日本GDP的1%以下。经济方面,岸田称对中国经济行为深感震惊,将新设内阁大臣负责经济安全与DFFT(自由可信赖的数据流通),推动制定经济安全相关法律,确保半导体等供应链稳定。领土问题方面,岸田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主张充实海上保安厅力量,实现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无缝对接。另外,岸田宣称日本重视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基本价值观,将新设负责人权问题的首相助理,将与价值观一致的伙伴合作,有效应对涉港、涉疆等问题。
人事部署延续保守传统。岸田当选自民党总裁后不久便确定了主要党务人选。其中最重要的职位干事长由甘利明担任,负责制定党的政策方针的政调会长由安倍亲信高市早苗出任,原副首相、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则被任命为党的副总裁。可以看出日本执政党大权仍然主要由“3A”体制(指安倍晋三、麻生太郎和甘利明,三人姓名英文首字母均为A打头)把控。内阁人事方面,对外政策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职位外务大臣和防卫大臣仍然由茂木敏充和岸信夫留任,表现了岸田内阁对外政策将保持一贯性,日美“2+2”等对美机制以及对华外交和安全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主要人事布局除了继承以往保守传统,还增添了所谓的“岸田特色”,第一次设置了经济安全保障大臣的职位,由小林鹰之担任。小林常年在甘利明手下工作,出任过防卫政务官,是日本政界主张对华强硬的代表性人物。
10月4日,日本自民党新总裁岸田文雄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后立即组建内阁。图为岸田文雄(前排中)在东京的首相官邸率阁僚合影(图:新华社)
施政方向仍是以美为主。岸田认为今后十年最重要的是日美关系,强调日美同盟是外交基轴,日本应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强化合作,推进“印太构想”,构建“民主同盟”。岸田主张积极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加速与美情报领域合作对接,特别在经济安全方面深化日美合作。首次施政演说中,岸田文雄同样表达了对日美关系的重视,表示日本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东盟、欧洲等盟友合作,灵活运用四方安全对话,强力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日本将带头把作为印度太平洋地区、乃至作为世界和平繁荣基石的日美同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保持对华沟通,试图维持平衡。小泉内阁时,岸田曾强调日外交须“保持平衡”,仅靠美国非常危险,与中国构建良好关系,日本才能发挥外交主体性。近年来,随著中国崛起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岸田观点也随之发生改变,向美偏移明显,但同时也承认日中经济关系对日本也至关重要,主张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维持日中对话,稳定两国关系。
5月19日,位于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日本“国际客厅”正式揭牌纳客以来,举行了多场展示、交流活动,已经促成了不少日本企业签约落户,成为中日双方加深合作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图:新华社)
未来中日关系发展大方向不会变
岸田新政权势必为中日关系带来新机遇和新问题,但大方向不应随之改变。
首先,中日关系稳定发展仍是双边共同需求。中国方面,多次强调把握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是中国既定方针,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即便中日关系曾经面临严峻局面,中国的大方针仍然没有改变。当前中国正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需要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来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日本方面,面对中国快速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华共识,对中国政策时有摇摆。但需要看到,中日两国永远是搬不走的近邻,近些年日本也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认为中国是威胁进而遏制围堵,不仅会浪费日本的国家资源,恶化双边关系,也不利于日本长远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其次,中日经济关系仍然紧密。近年中日贸易额维持在3,000亿美元左右,按国别排名,日本依然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则连续十四年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率先复工复产,日本对华出口随之大幅增长。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增加约27%,达1,012亿美元左右;对华进口同比增加约15%,达902亿美元左右。据中国国家商务部统计,长期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稳定增长,是中国累计最大的外资来源国。随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未来中日经贸关系或更加紧密,但日本加强经济安全保障,未来中日在高精尖方向的经济合作或受影响亦不能忽视。
第三,固有问题仍会长期存在。中日之间存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固有老问题,老问题随著新时代发展总会呈现不同的严重程度——两国友好时问题暂不会浮上水面,两国关系恶化时问题也随之放大。近来随著中日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固有问题愈发凸显。长期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两国不断的对话协商,需要合适的内外部条件,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可能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四,中日关系仍会受制于美国因素。日本外交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基本面短期不会改变,这决定了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受美国影响。特朗普执政期间加大贸易保护力度,日本同样面临美国关税压力,另外特朗普政府对盟友的态度也让日本深感不安,此时日本对华合作需求上升,中日关系有了改善动力。拜登上台后,强化同盟战略,在印太地区强化美日合作和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华政策很快转变、失衡,从近期日本对华表态和自民党总裁竞选的涉华论点来看,今后日本对华政策主动性空间不大,依然随美起舞。
2020 年2月29日,在日本东京的池袋站前,在日华侨华人志愿者团体“口罩熊猫行动小组”向当地民众免费发放口罩,一名小志愿者(左)将儿童用口罩送给日本小朋友(图:新华社)
中日需共同引领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中日两国稳定健康的双边关系不是轻易获得的,未来仍需双方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一起构建。
政治引领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稳定器。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很多时候都是以中日领导人的高层会晤引领两国关系回到正常轨道。因此,中日两国都应保持政府、政党和议会交流,开展外交、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对话,及时就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化解彼此疑虑,防止战略误判,避免被其他国家和某些政客“带节奏”。
两国需积极培育民众感情。根据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联合进行的2020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中国受访者对日本的总体印象持“很好”和“相对较好”的比例为45.2%,与2019年基本持平;对中国持好感的日本受访者仅有10%左右,较2019年下降5个百分点;而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受访者较2019年上升5个百分点,高达89.7%。202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国受访者上升至66.1%,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受访者上升至90.9%。可见中日两国民众彼此好感度基数不高、差距较大,甚至有恶化趋势。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优良传统,中日邦交正常化得以实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方“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不懈努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双方应当高度重视的新课题。两国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正确运用和引导,努力使两国民众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对方,逐步扭转两国国民感情恶化的势头。
双方分歧需两国共同努力管控。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需要双方保持战略耐心,努力寻找切实管控分歧的有效之道,不激化矛盾,不影响双边关系大局。双方应共同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有关承诺,慎重妥善处理历史、领土等潜在风险和挑战,利用已有的磋商机制并继续协商建立高水平交流机制,进一步做好危机管控,避免擦枪走火,共同维护两国周边的和平稳定环境。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学者)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邸倩
校对:李博扬
监制: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