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梁志祥
土地供应长期不足,房屋供应少,不论所属什么阶层的市民均望楼轻叹,楼奴的辛酸事迹时有所闻,就算合资格申请公屋,等候时间也愈来愈长,现时一般申请者平均要轮候5.8年,还有不断延后的趋势。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日前出席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会议期间,公开表明要达到「轮候公屋3年获首次编配」的目标,预计10多年至20年后才能落实,听毕顿时感到相当愤怒。
住房问题迫在眉睫,再不能「叹慢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于本年7月份,出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研讨会上重点提到香港的房屋问题,并指未来不会再有笼屋、㓥房,年轻人可以告别「住房难」的问题。随后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及众官员相继落区体察民情,骆主任更指出「必须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既是中央的关切,也是广大市民的期盼。
为解决住房问题,特区政府曾抛出不同的构思,包括过渡性房屋计划,并透过先导计划,资助非政府组织(NGO)租用酒店或宾馆作过渡性房屋,让在轮候册内超过3年或以上的申请者,作为过渡性房屋用途,租期最少两年。其次,目前已不少企业、非牟利机构,相继提供过渡性房屋计划、青年旅舍等,为住屋困难基层人士提供短期需要。同时也有社会服务团体及社会企业,在市场上寻找业主,以低于市值租金及较长的租约承租单位,再将其翻新改造,分租给有住屋需要的基层人士等等。
但这些措施只属临时性质,一日未彻底解决有充足房屋单位供应的话,就算成功入住过渡性房屋,也受到续租的规限,不能无止境地延续,最终需要重返恶劣的住处,还要忍受昂贵的租金,实在太过残酷。住房问题纠结香港一段很长的时间,牵涉问题也很复杂,包括土地资源分配、城市规划、基建交通配套、社区设施等,必须有官、商、民及不同的专业人士、学者等合作,出谋献计。
随着完善选举制度落实,香港由乱及治,面对新的政治及社会环境下,必需要有新的思维,跳出过往的框框,当中可以考虑全民参与房屋建设,鼓励商界与非牟利机构组成合作平台,善用发展商手上的土地,兴建住房,再由非牟利机构与有需要人士进行配对,目标不单提供短期的住所外,甚至让参与者能够成功置业。
另外,新一份施政报告,当中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能够提供可观的土地资源,既然施政报告公布,未来北部的发展将会很繁荣,可以在该处率先推行「全民动员,共建房屋」计划,初步构思透过鼓励方式,让公营机构腾出名的土地资源,兴建房屋单位,再配合基建、交通铁路运输,以及深圳前海等发展,从而打造一个安乐窝。
目前,已有部分地产商,愿意腾出部分土地资源,兴建住房单位提供给有需要人士,特区政府能否拆墙松绑,从政策上作出配合。由于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及复杂,必须有特区政府、商界,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一同落水、一并参与,全速推动,才能解决市民所急。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会长、立法会议员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