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港岛及九龙,施政报告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跳出过往的思维,重点发展新界北部区域,以解决房屋和就业问题,同时推动创新科技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新发展的大方向,赋予了香港人以新的希望、新的动力。
文|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 陈智思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年中曾表示希望香港告别㓥房及笼屋;而不久前,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骆惠宁也走访了渔民、科技创业青年、视察㓥房及笼屋住户等。对于如何解决香港土地与住房供应不足,以及香港发展方向等问题,各方对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本届任内发表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抱有不少期望,也使得该份施政报告公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有助解决香港土地困境
多年来,土地供应不足成为香港面临的巨大挑战,用地缺乏限制了香港的发展,亦带来其他各种不同的难题,其中房屋问题最为明显。此外,在创科发展方面,土地不足问题令不少企业把目光转移至香港周边其他城市。
特区政府的最新建议是建设北部都会区,使其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地区。北部都会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即近乎香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连同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住宅单位,预期发展后的北部都会区可提供逾90万个住宅单位数目,容纳约250万人居住。都会区的职位数目可由现时约11万个增加至65万个,其中15万个职位与创科产业相关。现时,香港北部不少地带仍有待全面发展,有些村落只建有几层高的房屋,大片未开发土地与相邻高楼大厦林立的深圳形成强烈对比,香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正如投资上忌讳“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香港的经济重心也不可只侧重于金融地产业。施政报告提到“再工业化”策略,未来将大力发展创科产业,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但无论任何发展,土地问题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兴建中的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占地87公顷,其总楼面面积相当于3个位于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但与深圳科创园区超过300公顷的面积相比,香港的创科用地甚为缺乏。《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将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与落马洲/新田一带地方整合为新田科技城,当中与创科相关的土地估计约占240公顷,并会联同深圳园区组成共计540公顷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更好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社会热议焦点。图为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政府总部主持《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发展北部都会区和新田科技城为香港的长远发展作出了规划,建构出更美好的愿景。世界不断变迁,若不提前做好准备把握机遇,机会逝去后就难以追回。因此,我们绝不能“食老本”,否则会被周边地区超越甚至淘汰。香港除了继续发展金融业等固有优势产业外,我们仍需抓紧市场新机遇,发展创新科技与高端制造等产业,这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坦白说,深圳在创科与高端制造业上的发展比香港超前很多,香港有不少方面需要跟深圳学习,特区政府可与深圳方面加强沟通合作,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具体落实必须把握好时间表
一向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港岛及九龙,《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跳出过往的思维,重点发展新界北部区域,以解决房屋和就业问题,同时推动创新科技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当然,有了蓝图,如何落实至关重要,香港人最关心的是所涉及的金额和时间。在金融财务方面,我相信待时机成熟时会有不同的集资方式,所以我并不担心会为政府带来庞大的财政负担。
至于时间方面,行政长官曾回应说,落实整个计划预计要20年。不少人觉得这时间未免太长,但老实说,“北部都会区”的概念岂会是一时三刻可完成的呢? 所以,这将是一届甚至两届以至往后几届政府的工作。这里最重要的是,“北部都会区”的概念是香港新发展的大方向,赋予了香港人以新的希望、新的动力。

“北部都会区”赋予香港人以新的希望、新的动力。图为深圳河两岸的深港两地景观(图:《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报告书)
具体落实的话,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展开讨论咨询、进行政策研究、草拟可行性报告、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等,然后立法会、区议会、地区团体等机构和团体要参与进来,推动收地程序等步骤。在整个项目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多条法例和法定程序,可能需要作出多方配合或修改,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往香港有不少基建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推迟落成,错失了发展机遇,值得吸取教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间表,可以研究在前期工作,如讨论咨询等前期程序方面能否有再压缩的空间,同时监督好每一个环节和程序的落实,以加快整个计划的进度。
政府应以积极态度推动计划
行政长官在立法会上表示,特区政府将大刀阔斧精简法定和行政程序,改革行政机制及工作流程。当前,在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保障下,立法会已重回理性讨论的氛围,政策讨论与法案审议变得更有效率,相信这有助加快审议和推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与其他新建议的项目一样,《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或许会遇到包括环境保育和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挑战,期望特区政府能坚持到底、咬实牙关,以积极态度解决种种难题;亦希望社会各界包括商界能全力配合项目的发展,让计划尽快展开,使香港再次乘风破浪,飞跃前行。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1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赵欣
监制:黎知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