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谭镇国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2021施政报告》,并以「新局面、新机遇、新气象、新未来」喻意在《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香港成功地由乱及治、由治及兴;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明方向,「前海扩容」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的巨大机遇。
《施政报告》最大亮点,便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都会区」,这不仅有助于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更能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计划中的「北区都会区」占地约300平方公里,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临近的乡郊地区,亦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占香港土地面积超过4份1。这一地区土地充裕,紧邻深圳,有七个连接内地的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地理战略价值,绝对有条件成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高度看,新界北土地是港深之间的黄金地段。然而,这块发展难度低、潜力高的土地荒废了多年,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形成鲜明对比,皆因过往特区政府一直视此处为缓冲带及郊区,不断在此建设堆填区、厨余处理厂甚至「超级殡仪城」等厌恶性设施。如今,特区政府终于跳了出以维港两岸为中心的旧思维,「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更率先提出港深「双城三圈」的概念,显示特区政府在深港合作中正从过往被动配合的角色转向主动融合。
《施政报告》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为新界北发展画下了美好蓝图,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将计划落到实处。举例而言,《施政报告》指北部都会区发展将「运输基建先行」,提出兴建深港西部铁路、北环线北延和东延等铁路建设计划,但过去几年,香港铁路建设决而不行、时常延误,拟建的东九龙线更加「消失」。如何将蓝图变成现实,摆脱「慢进也是退」的困局,是特区政府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新社联)常务副理事长、深圳市政协委员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