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一国两制」下跨越港深两地的策略纲领
文〡杨华勇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聚焦为香港规划未来,作为报告重点的「北部都会区」,是「一国两制」下首部港府编制、在空间观念、策略思维上跨越深港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同时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为基础,将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地区。
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十一国庆前夕探访旺角基层住户,包括「笼屋」单位,感叹「耳闻不如目睹啊!」这次是骆惠宁连续两年十一国庆探访基层住户,连同十一中联办全体落区,以及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今年先后表示「总要有开始解决的时候」和「告别㓥房和笼屋」,均显示中央关切香港的住屋问题。而骆惠宁探访「笼屋」单位,更带出一个重要讯息,就是特区政府发展香港这个地方时,应当秉持甚么理念。
「北部都会区」既回应了中央的要求和期望,也符合新形势下强调治港者要担当问题解决者的角色。房屋土地问题是香港当前最大的难题,《施政报告》将重心放于此上,为今届政府余下任期、及下届政府持续跟进,踏出了正确的一步。
《施政报告》重点为发展新界北成为「北部都会区」,面积达 300 平方公里、涵盖元朗和北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新市镇,以及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州、文锦渡等新发展项目,并拥有 7 个跨境陆路口岸。
「北部都会区」是具规模的城市空间,将成为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整个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
从区域布局看,香港以港岛北、九龙南为单一城市中心,逐步向外发展中小型卫星城镇的模式,造成土地供应紧张,卫星城普遍发展水准较低,经济活力层层递减。
从地理位置看,「北部都会区」是开拓新经济、新技术发展之路比较理想的区域选择,可容纳较大规模的产业、人口、物流,目前仅有25%的土地被开发。「北部都会区」人口密度小,建筑密度低,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土地开发要比港九地区容易很多。与拥挤不堪,已无建设空间的港九城区相比,「北部都会区」可容纳较大规模的产业、人口、物流,成为香港双子星发展新城的战略空间。
而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科园,将与落马州、新田一带,整合成「新田科技城」,当中创科相关土地约有 240 公顷,并会设立「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当局亦计划在与深圳前海一湾之隔地方,兴建媲美数码港的地标性创科设施。林郑月娥估计,「新田科技城」联同「深圳科创园区」,将可组成占地达 540 公顷的「深港科创合作区」。
林郑月娥又提出「双城三圈」概念,即香港和深圳,以及「深圳湾」、「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 印洲塘生态旅游圈」。特区政府昨日同步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详细介绍都会区的规划背景、总体原则、目标和行动纲领。林郑月娥明言,策略充分考虑了中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香港与广东在上世纪 70、80 年代,除了在资金、技术、土地以及工人等生产要素上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两地携手在改革开放的国家策略旗帜下曾经突破了不少制度藩篱、摸索出不少珍贵的创新路径。香港现在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编制在空间观念、策略思维上跨越深港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纲领,意义重大。有一些在深圳、香港从未实现的,甚至是从未设想过的制度、政策、模式,可以在跨越深港两地行政界线的「北部都会区」进行尝试和突破。香港是国际化人才聚集的地方、深圳是全中国优秀人才汇合的地方;香港有著完善的法制环境、深圳有著顺畅的内通管道。如果把深港两地的智力、制度、环境、社会资源按照强强联手、优势叠加的方式重组结合,将产生巨大的变革力量。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湖北省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