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黄碧娇
作为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公共选举,选举委员会选举经已在9月19日顺利举行。这场选举,除了在点票程序有待改善外,总体来说可谓是顺利、稳定地完成,为其后的立法会选举和行政长官选举打下了良好基础,建立了好的先例、累积了好的经验、开创了好的新选举文化。这场选举,亦是香港社会从「泛政治化」到「非政治化」转变的重要例证。
所谓的「泛政治化」,是指原本非政治性的议题,被政治上对立的派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集中体现为「对抗政治,为反而反,逢中必反」。政府近年推行的不少抗疫政策和民生政策都遭到反对派的政治抹黑,借以打击特区政府管治威信:旨在发现隐形患者的「社区检测」被抹黑为「盗窃DNA」,为疫情溯源提供方便的「安心出行」被抹黑为「数字监控」,极大便利粤港两地交通的「一地两检」被抹黑为「割地两检」,不胜枚举。部分政策其后虽得以推行,但也因此而严重推迟或遭遇部分市民的抵制,因而未能发挥预期的效果,令特区政府施政效能大打折扣。
香港社会「泛政治化」的主因之一,是选举的政治化。香港近年来的选举逐渐异化为比拼谁的政治立场更激进的竞争,特别是2019年的区议会选举,不少揽炒派政客凭藉一句空洞的「五大诉求」口号就令长期深耕社区服务的建制派候选人落选。而今次选举,没有煽情的拉票,没有恐吓式的文宣,没有恶意攻击,没有制造对立的口号,每位候选人都聚焦于所属界别议题,透过记者会和座谈会等方式接触业界和市民介绍自己的参选政纲、理念和主张,而当然选委、提名选委和自动当选选委亦积极摆设街站,向市民介绍新选举制度,聆听基层民意。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面对邻近城市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香港必须把握「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才能实现「由乱及治」到「由治向兴」的转折。新的选举制度带来了新的选举文化,进而带来理性的政治环境,从源头上推动社会从「泛政治化」向「非政治化」转变,是香港拨乱反正、重返正轨、聚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章观点尽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新社联)副理事长
编辑:张桔馨
审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