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双边关系即使回不到1980年代,也应当做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相向而行,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这也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香港 李和协
五位大使的“同框”照片
1978年11月,我从驻日使馆完成5年半的任期回到北京。在分配新的工作时,外交部干部司南文锦处长提出两个去向供选择,一是到领事司,我曾在使馆领事部工作;二是到当时部属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他特别强调,中美即将建交,对美民间外交要大力加强,以配合官方关系的发展。南还说,也就是去一段时间,以后仍要准备再到使馆工作。我当即表示愿意去对外友协工作。不过,后来部里要调我回去时,当时的主管领导就不放行了。从美国处科员到处长,在对美民间外交岗位上做了将近10年。
上面这张照片是1987年6月17日我拍摄的,时隔44年后,今天是首次刊发。当时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在北京北海仿膳饭庄设宴欢迎由美国民主党元老帕梅拉.哈里曼夫人率领的美国民主党访华团。不过,在这张照片中的美方客人只有哈里曼夫人(右六)和随行的时任美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右一),其余的均是当时中美外交界的中方知名人物。他们是:首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右四)和夫人朱霖,第二任驻美联络处主任、也是首任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左三)和夫人李友锋,第二任驻美大使、时任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左二),时任(第三任)驻美大使韩叙(右二)和夫人葛绮云,以及先后在联络处和使馆任过参赞、公使的冀朝铸(时任驻斐济大使,左一)。我时任美国处处长,负责安排并陪同该团活动。当时的驻美大使韩叙正好也在国内,前后四任驻美大使为一美访问团齐首共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美关系比较顺畅。躬逢其盛,我觉得应将其记录下来,这应当是五位大使唯一的“同框”照片。当时美方访华团里还有几位重要人士,包括曾担任过肯尼迪总统特别顾问的著名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后来担任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华盛顿律师桑迪.伯格,以及著名学者哈里.哈丁(何汉理)等。在姚依林副总理会见代表团时,美驻华大使洛德和夫人包柏漪也应邀参加。
1987年6月,姚依林副总理会见来访的美国民主党访华团时,与哈里曼夫人亲切握手(作者供图)
中美民间外交的高峰期
可以说,1980年代是中美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显著发展的时期。在官方关系方面,1982年中美签署了“8·17公报”,连同“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国家主席先后与美国两任总统实现了互访。在民间外交方面,虽然在尼克松访华后已开始有一些人员来往,但是与中美建交后的情况不能相比。这是由于中美建交与中国改革开放在时间上同步,双方都有了解对方的迫切愿望,这使得从1979到1989的10年,成为中美关系尤其是民间外交的高峰期。
首先是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大发展。美国各界友好人士为迎接中美恢复邦交成立的美中友好协会,在建交后有了较大发展,全美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分会,成为重要的对口交流团体。记得1979年我们接待了一个由美中友协积极分子组成的学习访问团,由阳和平(Fred Engst,其父母为四十年代来华的著名国际友人阳早与寒春)带领,先到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与社员“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月,再到石家庄国棉一厂劳动实践一个月,团员包括大学里的社会学教授,这是前所未有的安排。1981年底,我和同事姚进荣(原对外友协干部,1983年调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任董事长荣毅仁秘书)应美中友协邀请,作为对外友协代表首次到美国南部各州进行了为期三个月比较深入的社会考察,住在美国朋友家里,受到从政府到民间机构的热情欢迎,参访了市政厅、警署、监狱、学校、教会、单亲家庭等,当地报刊跟踪报道。这样的考察在80年代进行了多次。
1987年6月,姚依林副总理会见美国民主党访华团一行。前排右起:桑迪·伯格、阿瑟·施莱辛格、包柏漪、洛德大使、姚依林副总理、哈里曼夫人、章文晋会长、霍尔布鲁克、施莱辛格夫人。后排右一为本文作者李和协,右三为哈里·哈丁(作者供图)
当时来访者中不乏首次来华的知名人士。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的访华之旅,成为当年的文化盛事。随访的摄影队所制作的长达1.5小时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在中美两国轰动一时,至今还能在网络视频上看到该纪录片。
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夫访华也值得一提。被称为“核海军之父”的里科弗长期担任美海军核动力局局长和核反应堆部主任,在海军服役63年,是服役时间最长的军人。1982年退役后,当年12月即以民间身份访华,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在上海除会见汪道涵市长外,还安排访问东海舰队,受到舰艇编队挂旗欢迎并上舰参观交流,使老将军很是满意,并临时同意会见即将访美的秦山核电站专家,提出指导意见。
来华朋友中,不乏有因历史或宗教等原因,与中国有深厚个人或家族渊源的人士。其中包括著名基督教福音派布道家葛培理和夫人鲁丝。鲁丝出生于江苏淮安,父亲是当地美国教会医院院长,17岁返美国读书,23岁与葛培理结婚。由于这个原因,鲁丝自称是淮安的女儿,葛培理则自称是“中国女婿”,一生与中国结缘。80年代两次访问中国。1981年12月,我与同事姚进荣在美国考察期间,曾在美中友协朋友陪同下,应邀前往葛培理夫妇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山中住宅探访。
另一位叫特雷西.罗根(又名罗天喜)的朋友,在纪念冯玉祥将军诞生100周年时带家人来访。其父母于上世纪初受教会派遣,到湖南常德创办广德医院。罗天喜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当时冯玉祥部队驻在常德,双方关系很好。可是有一天,当老罗根(又名罗感恩)在给冯将军的患有精神病的亲戚看病时,不料该病人摸出一把手枪,把他打死了。当时罗天喜正在庐山上学。就在酿成外交事件之际,罗夫人认为这是事出意外,先生是以身殉职,对此事既不追究,也拒收冯将军的赔偿。这使得冯将军十分感动,在军中设“感恩堂”作为怀念。几十年后,年逾古稀的罗天喜带领两位女儿访华,我除带他们到常德访问外,在北京,冯玉祥的大女儿冯弗伐到酒店看望罗天喜父女。冯将军二女儿、医学博士冯理达和先生、经济学家罗元铮则在家中款待他们父女,分享家庭照片并给他们看冯将军当年的遗嘱。一场意外却成就了中美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情谊,传为美谈。
可以看出,随着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而来的民间交往不但数量多,故事也很感人。至于像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森和史文思姐妹、美国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以及由美国“飞虎队”老飞行员组成的“驼峰协会”等组织和人士,在80年代及以后多次来华,受到热情款待,更是见证了二战期间中美两国那段历史,以及中国人民爱憎分明、不忘老朋友的优良传统。
友城计划有力配合国家改革开放
在两国交流项目中,自1979年开始实施的建立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计划,为促进两国地方政府经济、文化及民间友好交流,以及改善两国关系气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9年10月湖北省与俄亥俄州结为友好省州到1989年的10年间,两国间结为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的数目达到65对。当时我国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省市对外交往渠道比较少,大部分地方领导同志没有出过国,对外面情况不够了解。友城项目的开展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为各省市提供了了解国外情况、从而建立和发展经贸、人文联系的难得机遇。
河北省与艾奥瓦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83年7月,这两个农业大省结为友好省州。由于有了这个平台,1985年4月,当时在河北正定县工作的习近平,率石家庄市玉米考察团到艾奥瓦访问,会见了州长布兰斯塔德,在小镇马斯卡廷的居民家住了两天,成了当地传媒的“超级明星”。2012年2月,已是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特地安排重访艾奥瓦州,与再次就任州长的布兰斯塔德见面,并在前艾州友好省州委员会委员兰蒂夫人家里,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朋友欢聚。当年房东德沃切克夫妇特地从千里之外的佛罗里达赶过来,与习近平共同回忆27年前的往事。当时与房东小女儿的问答、临别时互送什么礼物,习近平都能清楚记得。“欢迎您回家!”美国老朋友们淳朴的话语令习近平感动。他动情地说:“真可以说是回家了,27年前,马斯卡廷市授予我们荣誉市民称号,还赠送每人一把‘金钥匙’。这把钥匙真的起了作用,中美地方合作的大门开启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这扇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关上了,相反只会越开越大。”曾长期在中国多个地方工作的习近平,对地方合作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有著深切的体会。福建省与俄勒冈州、厦门市和巴尔的摩市、浙江省和新泽西州、上海市和旧金山及加州,均分别结好。他的工作经历,正好也勾勒出一道中美地方合作的轨迹。
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上世纪80年代,即中美建交后前10年,合作共赢是两国关系的主轴,双方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即使在今天,两国关系因政治因素的干扰发生困难,美方单方面提高关税,但是两国贸易额仍然有所增长,远超中国与任何单一国家的贸易额。这说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大。正如习近平在重访艾奥瓦时对美国朋友所说的,中美合作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关上了。我们希望,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双边关系即使回不到1980年代,也应当做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相向而行,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这也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本文作者李和协,曾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在外交部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1992年至1999年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曾任分社外事部副部长)
编辑:赵 欣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我们希望,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双边关系即使回不到1980年代,也应当做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相向而行,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这也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香港 李和协
五位大使的“同框”照片
1978年11月,我从驻日使馆完成5年半的任期回到北京。在分配新的工作时,外交部干部司南文锦处长提出两个去向供选择,一是到领事司,我曾在使馆领事部工作;二是到当时部属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他特别强调,中美即将建交,对美民间外交要大力加强,以配合官方关系的发展。南还说,也就是去一段时间,以后仍要准备再到使馆工作。我当即表示愿意去对外友协工作。不过,后来部里要调我回去时,当时的主管领导就不放行了。从美国处科员到处长,在对美民间外交岗位上做了将近10年。
上面这张照片是1987年6月17日我拍摄的,时隔44年后,今天是首次刊发。当时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在北京北海仿膳饭庄设宴欢迎由美国民主党元老帕梅拉.哈里曼夫人率领的美国民主党访华团。不过,在这张照片中的美方客人只有哈里曼夫人(右六)和随行的时任美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右一),其余的均是当时中美外交界的中方知名人物。他们是:首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右四)和夫人朱霖,第二任驻美联络处主任、也是首任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左三)和夫人李友锋,第二任驻美大使、时任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左二),时任(第三任)驻美大使韩叙(右二)和夫人葛绮云,以及先后在联络处和使馆任过参赞、公使的冀朝铸(时任驻斐济大使,左一)。我时任美国处处长,负责安排并陪同该团活动。当时的驻美大使韩叙正好也在国内,前后四任驻美大使为一美访问团齐首共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美关系比较顺畅。躬逢其盛,我觉得应将其记录下来,这应当是五位大使唯一的“同框”照片。当时美方访华团里还有几位重要人士,包括曾担任过肯尼迪总统特别顾问的著名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后来担任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华盛顿律师桑迪.伯格,以及著名学者哈里.哈丁(何汉理)等。在姚依林副总理会见代表团时,美驻华大使洛德和夫人包柏漪也应邀参加。
1987年6月,姚依林副总理会见来访的美国民主党访华团时,与哈里曼夫人亲切握手(作者供图)
中美民间外交的高峰期
可以说,1980年代是中美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显著发展的时期。在官方关系方面,1982年中美签署了“8·17公报”,连同“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国家主席先后与美国两任总统实现了互访。在民间外交方面,虽然在尼克松访华后已开始有一些人员来往,但是与中美建交后的情况不能相比。这是由于中美建交与中国改革开放在时间上同步,双方都有了解对方的迫切愿望,这使得从1979到1989的10年,成为中美关系尤其是民间外交的高峰期。
首先是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大发展。美国各界友好人士为迎接中美恢复邦交成立的美中友好协会,在建交后有了较大发展,全美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分会,成为重要的对口交流团体。记得1979年我们接待了一个由美中友协积极分子组成的学习访问团,由阳和平(Fred Engst,其父母为四十年代来华的著名国际友人阳早与寒春)带领,先到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与社员“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月,再到石家庄国棉一厂劳动实践一个月,团员包括大学里的社会学教授,这是前所未有的安排。1981年底,我和同事姚进荣(原对外友协干部,1983年调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任董事长荣毅仁秘书)应美中友协邀请,作为对外友协代表首次到美国南部各州进行了为期三个月比较深入的社会考察,住在美国朋友家里,受到从政府到民间机构的热情欢迎,参访了市政厅、警署、监狱、学校、教会、单亲家庭等,当地报刊跟踪报道。这样的考察在80年代进行了多次。
1987年6月,姚依林副总理会见美国民主党访华团一行。前排右起:桑迪·伯格、阿瑟·施莱辛格、包柏漪、洛德大使、姚依林副总理、哈里曼夫人、章文晋会长、霍尔布鲁克、施莱辛格夫人。后排右一为本文作者李和协,右三为哈里·哈丁(作者供图)
当时来访者中不乏首次来华的知名人士。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的访华之旅,成为当年的文化盛事。随访的摄影队所制作的长达1.5小时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在中美两国轰动一时,至今还能在网络视频上看到该纪录片。
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夫访华也值得一提。被称为“核海军之父”的里科弗长期担任美海军核动力局局长和核反应堆部主任,在海军服役63年,是服役时间最长的军人。1982年退役后,当年12月即以民间身份访华,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在上海除会见汪道涵市长外,还安排访问东海舰队,受到舰艇编队挂旗欢迎并上舰参观交流,使老将军很是满意,并临时同意会见即将访美的秦山核电站专家,提出指导意见。
来华朋友中,不乏有因历史或宗教等原因,与中国有深厚个人或家族渊源的人士。其中包括著名基督教福音派布道家葛培理和夫人鲁丝。鲁丝出生于江苏淮安,父亲是当地美国教会医院院长,17岁返美国读书,23岁与葛培理结婚。由于这个原因,鲁丝自称是淮安的女儿,葛培理则自称是“中国女婿”,一生与中国结缘。80年代两次访问中国。1981年12月,我与同事姚进荣在美国考察期间,曾在美中友协朋友陪同下,应邀前往葛培理夫妇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山中住宅探访。
另一位叫特雷西.罗根(又名罗天喜)的朋友,在纪念冯玉祥将军诞生100周年时带家人来访。其父母于上世纪初受教会派遣,到湖南常德创办广德医院。罗天喜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当时冯玉祥部队驻在常德,双方关系很好。可是有一天,当老罗根(又名罗感恩)在给冯将军的患有精神病的亲戚看病时,不料该病人摸出一把手枪,把他打死了。当时罗天喜正在庐山上学。就在酿成外交事件之际,罗夫人认为这是事出意外,先生是以身殉职,对此事既不追究,也拒收冯将军的赔偿。这使得冯将军十分感动,在军中设“感恩堂”作为怀念。几十年后,年逾古稀的罗天喜带领两位女儿访华,我除带他们到常德访问外,在北京,冯玉祥的大女儿冯弗伐到酒店看望罗天喜父女。冯将军二女儿、医学博士冯理达和先生、经济学家罗元铮则在家中款待他们父女,分享家庭照片并给他们看冯将军当年的遗嘱。一场意外却成就了中美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情谊,传为美谈。
可以看出,随着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而来的民间交往不但数量多,故事也很感人。至于像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森和史文思姐妹、美国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以及由美国“飞虎队”老飞行员组成的“驼峰协会”等组织和人士,在80年代及以后多次来华,受到热情款待,更是见证了二战期间中美两国那段历史,以及中国人民爱憎分明、不忘老朋友的优良传统。
友城计划有力配合国家改革开放
在两国交流项目中,自1979年开始实施的建立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计划,为促进两国地方政府经济、文化及民间友好交流,以及改善两国关系气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9年10月湖北省与俄亥俄州结为友好省州到1989年的10年间,两国间结为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的数目达到65对。当时我国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省市对外交往渠道比较少,大部分地方领导同志没有出过国,对外面情况不够了解。友城项目的开展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为各省市提供了了解国外情况、从而建立和发展经贸、人文联系的难得机遇。
河北省与艾奥瓦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83年7月,这两个农业大省结为友好省州。由于有了这个平台,1985年4月,当时在河北正定县工作的习近平,率石家庄市玉米考察团到艾奥瓦访问,会见了州长布兰斯塔德,在小镇马斯卡廷的居民家住了两天,成了当地传媒的“超级明星”。2012年2月,已是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特地安排重访艾奥瓦州,与再次就任州长的布兰斯塔德见面,并在前艾州友好省州委员会委员兰蒂夫人家里,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朋友欢聚。当年房东德沃切克夫妇特地从千里之外的佛罗里达赶过来,与习近平共同回忆27年前的往事。当时与房东小女儿的问答、临别时互送什么礼物,习近平都能清楚记得。“欢迎您回家!”美国老朋友们淳朴的话语令习近平感动。他动情地说:“真可以说是回家了,27年前,马斯卡廷市授予我们荣誉市民称号,还赠送每人一把‘金钥匙’。这把钥匙真的起了作用,中美地方合作的大门开启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这扇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关上了,相反只会越开越大。”曾长期在中国多个地方工作的习近平,对地方合作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有著深切的体会。福建省与俄勒冈州、厦门市和巴尔的摩市、浙江省和新泽西州、上海市和旧金山及加州,均分别结好。他的工作经历,正好也勾勒出一道中美地方合作的轨迹。
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上世纪80年代,即中美建交后前10年,合作共赢是两国关系的主轴,双方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即使在今天,两国关系因政治因素的干扰发生困难,美方单方面提高关税,但是两国贸易额仍然有所增长,远超中国与任何单一国家的贸易额。这说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大。正如习近平在重访艾奥瓦时对美国朋友所说的,中美合作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关上了。我们希望,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双边关系即使回不到1980年代,也应当做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相向而行,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这也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本文作者李和协,曾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在外交部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1992年至1999年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曾任分社外事部副部长)
编辑: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