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铜十字
作者:hy
附图四种不同图饰的景教铜十字。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港大美博)收藏一批非常特别的铜牌,为数九百七十九枚,是目前最大的单一收藏,亦有称在内蒙古一些科研机构收有三千多枚,未见公布而无法确定。
从港大美博发布资料,这是元朝的文物,约三至八厘米,单面浮雕图案,背有带纽。这批铜牌图案特征粗分类:十字、动物、宗教图饰及几何形。并订名为「景教铜十字」,是元朝景教的重要信物。
景教起源自早期基督教,公元五世纪一位教士名为聂斯脱理(Nestorius)对教义的解读与主流不一様,被视为异端而革除教籍,流放至波斯。这种教派在唐朝太宗贞观年间传入内地,起初称为波斯经教、礼拜堂为波斯寺、教士为波斯僧,及后改称大秦教、景教。唐会昌灭佛,亦波及景教,外籍景教徒被遣返。在明朝天启年间长安出土的一块石碑,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部分表述相同。
景教在元朝因蒙古人重用教僧而再流行,这批铜十字有认为是当时铸造,及吻合北方游牧生活的逐水草迁移,以铜牌作个人或族群标志押于原居地的仓库封泥上,用以识别。泉州有不少明朝景教遣迹,但未见发现有类同铜牌。
香港大学饶宗頣学术馆在2015年出版「十字符号的启示」一书,是两位学员对景教铜十字的认知讨论,指这类物件经不少名人探讨研究,包括伯希和(Paul Pelliot)、穆尔(A C Moule)、明义士(James M Menzies)、佐伯好郎(P Y Saeki)等,未有统一意见,认定是元朝景教的信物是否适当。
同年港大美博就举办了一个景教的学术会议,探讨景教源流,对中国中世纪社会影响及铜十字信物意义,这个活动疏理了相关意见,可惜未见到切身处地的内地学者参与,作出补充。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