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系列之: 客从何处「黎」—— 海南岛的先民黎族
相传远古时期,有两个人,一个爱种瓜,一个爱种藤,后来种出了比山还大的瓜。适逢天降五天五夜的暴雨,人类几乎灭绝。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牵著瓜,瓜里藏有一对男女和一些动植物,安全地漂浮在水面上。洪水渐渐退去,巨人化作五座山岭。这对幸存男女开始耕种、繁衍。这个听上去像「诺亚方舟」的故事,正是黎族先祖起源的传说......
根据考古材料,可以推知黎族的先民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就定居在海南岛。黎族现约有146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其他县市以及贵州等省。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中国古籍上很早就有关于黎族先民的记载。西汉前曾以「骆越」,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包括黎族的远古祖先等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黎」这一族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文献上,唐末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就有「儋(州)振(州)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11世纪,宋代以后黎族的专用族称才开始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图:椰子树下的船型屋,是古老的黎族民居,以纪念坐船渡海的黎族先祖
天涯海角,物产丰饶
黎族主要聚居地——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地处热带,四季常青。这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有些地区水稻一年可种三季,玉米、番薯等全年都可种植。这里也是中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有椰子、槟榔、剑麻、香茅、可可、咖啡、橡胶、油棕、腰果等。香蕉、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产量很高。铁、铜、锡、水晶、磷、钨、石灰石等矿产储藏丰富。沿海良港多,渔业、盐业及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出产珍珠、珊瑚、玳瑁等珍贵的水产品。中部的深山密林中栖息着黑冠长臂猿、水獭、灵猫、孔雀雉等珍禽异兽。
在海南岛这个「南药」宝库中,蕴藏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据有关资料记载:海南岛分布4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3000多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为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为防病治病提供了充足的药用资源。早在宋元时期,黎族就对草药的形态、分布、性味及功效有较全面的认识。黎族的黎药在蛇虫咬伤、接骨、妇科、风湿、肝病、疟疾等疑难杂症方面疗效显著,至今还在黎族村寨发挥独特作用。
图:位于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中,地势最高的山岭,自然资源数不胜数
图: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以纪念先祖在洪水后的繁衍生息
棉纺「活化石」——黎族织锦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黎族人民在制作服饰时采用纺、染、织、绣等方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
图:黎锦是黎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是黎族人民艺术人文精神的凝聚
据史书记载,黎锦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地区1,000多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南黎族就懂得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西汉时期黎族人民纺织成的精美的「广幅布」被中央王朝定为「岁贡」珍品。自宋代到清代,黎锦精华之作多有向朝廷进贡的珍品,高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清代学士程秉钊有「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赞叹这项织绣艺术的巧夺天工,光彩夺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黎族织锦已实现了电脑编排和图案设计。
图:「龙被」代表了黎锦艺术的巅峰,难度最大,文化内涵丰富,是黎族进贡皇室的珍品之一
图:黎锦元素也在国际时装周等舞台上多次华丽亮相
*本文刊载于《知识》杂志2021年7-8月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