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紫荆文化集团、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紫荆杂志社承办的“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于7月3日至9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有约100名8至17岁的青少年报名担任导赏员,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他们为香港市民进行讲解,他们究竟是谁?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表现得如此专业?
文|本刊记者 李博扬
7月3日至9日,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共有7万香港市民、300多个机构及团体前往“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参观。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赞扬这次展览的教育意义,认为展览能够帮助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壮丽史诗及伟大成就。
在参展现场,有这样一些稚嫩的脸庞让大家印象深刻:他们身穿制服,奔走在各个展览区,主动为参观者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谈起历史事件更是如数家珍。他们是现场的小导赏员,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青少年军,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8岁。
为了担任好导赏员的角色,这群青少年查资料、参加培训,自动自觉做了不少“功课”。据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助理培训主任黄嘉仪介绍,这次共有约100名8至17岁的学生自愿报名担任导赏员,大家每日轮流做讲解工作,保证市民在参观时都能获得准确的资讯。同学们从6月底开始准备,期间还要兼顾学校课业、考试等,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熟悉讲解资料。
仅仅两周的培训,让这些青少年记忆及背诵历史事件、重要节点和相关典故实属不易。但青少年军导赏员们主动学习、表现专业,令人称赞。担任导赏员的中学二年级学生刘同学表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希望通过担任导赏员,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将中共百年恢宏历史讲给大家听。“香港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共产党的历史,既然接受了做导览员的任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准确无误地讲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时间、人物、地点等。”
黄同学正为香港市民进行讲解
另一位担任导赏员的小学六年级学生黄同学表示,担任导赏员,帮助她们了解更多有关国家的历史,增广见识。她说有时候讲解结束,有市民鼓掌,自己会充满成就感,“这是关于祖国和共产党的展览,能在展览上担任导赏员,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亦是为自己上了堂中国历史课,可以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亦可以将国家最新的成就和更多人分享”。
“看到他们进步很大,很开心、很欣慰。”黄嘉仪教官说,队员们在讲解时并不是单纯地背诵导赏词,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有感而发地进行解说。“有时候市民会针对展览问一些深入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怎么解说,说明他们额外收集更多资料,主动做了功课,对那段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加导赏活动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培养爱国情怀,更有助于锻炼我们的口才、增强自信心。”就读中学五年级的叶同学表示,为了更好地为市民讲解,他花了两星期的时间再次熟读了这时期的历史,深刻了解到如今的幸福安稳生活来之不易,他十分感谢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艰辛、一路奋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
拥有2700多名团员
为何叶同学有如此家国情怀?在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可以找到答案。
这是香港现有的16支青少年制服团队之一,香港青少年军总会主席陈振彬告诉记者,与香港其他的一些青少年制服团队不同,青少年军总会几乎面向香港各社会阶层招收团员。“我们的团员中,有家庭条件不错的,也有来自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陈振彬说,“无论孩子来自什么阶层,我们都不收费。孩子们的制服、鞋子,以及参加交流团等费用,都靠他们自己去‘赚’。让团员提升个人素质、从训练中磨练意志,培训领导才能、学习发挥团队精神,推动青少建设香港、放眼未来、报效祖国便是我们的宗旨”。陈振彬说:“有的团员家里,连温饱都似乎有问题。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去参加收费昂贵的制服团队。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孩子们通过学习答题、累计服务时数等,就能换取制服。我们一般定期举办一些社会服务活动,主题涵盖环保、探望老人、防罪宣传等,鼓励团员们参与这些都是为了培育青少年,使他们更自信、更有能力和责任感,懂得团队精神以及回馈社会。”
陈振彬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香港年轻人面对的竞争不再只来自本地,未来要放眼世界,不可像鸵鸟般埋首沙堆。要开放自己,多历练,锻炼应变与抗逆能力。而青少年军总会通过律己以严的制服团体形式,提供经常性的纪律培训,教授中式步操,让学员可以在训练中习得坚强意志,培养青少年自律自省、团结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将来建设香港、报效国家。
让陈振彬更为自豪的是,青少年军总会这个大家庭不仅是团员们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地方,更成了筑梦的摇篮,帮助一些团员找到人生未来的方向。如今,这一面向9岁到18岁青少年的制服团队,已有2,700多名小团员。“参加过我们团队的青少年,长大后多数是有作为的。我们成立6年,团员中已经脱颖而出警务督察、警察、辅警、入境处主任、惩教助理等。培养出的人才进入香港纪律部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陈振彬骄傲地说,“他们就是香港的未来”。
香港首支采用中式步操的青少年团体
走进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在九龙湾训练基地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四处活跃著身穿绿色制服的小团员们。有的团员正在进行升旗仪式操练,有的则在教官的指导下练习军体拳。在另一边的厨房里,几十个小团员们正在参加厨艺工作坊,学习烹饪技术。
在这块面积5,000平方米的香港青少年军总会训练基地中,每周都进行著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训练活动,团员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前来采访的记者亦感振奋。此外他们会不定期举办像射击、野外生存、行军、急救、露营等多元化的专项技能训练以及多种形式的海内外青少年考察交流活动,还会前往驻港部队学习、到郊野公园拉练等。
相比香港其他青少年制服团队,青少年军总会是个很年轻的团体。在香港16个青少年制服团体中,这是成立时间最短的一个。不过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是香港第一支采用中式步操的青少年制服团体。
香港青少年军坚持采取中式步操,别具意义。香港青少年军总会高级培训主任陆海豪说,“香港回归已经22年,应该用我们自己的中式步操来进行我们的队列展示。香港属于国家的一分子,必须有责任、有使命推广中式队列步操以及中式的升旗礼”。
据陆海豪介绍,青少年军在2015年1月成立,当时总会没有任何训练基地,以观塘的海滨公园、天桥底作训练场地,因而时常引来路经市民的异样目光。直到2018年初香港青少年军位于九龙湾的训练基地正式使用后,训练环境才有所改善,团员的人数也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陆海豪说,经过几年的营运、努力,甚至碰壁,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香港青少年军走上了轨道。
在6年时间中,这个制服团体在不断发展、成长,也正被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和家长们认可和欢迎。陆海豪告诉记者,香港青少年军总会的特色在于一直以来都是以中式队列步操、升旗仪式和军体拳作为基本训练。而团员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爱国爱港”情怀。
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的千百个孩子们走进青少年军,接受著同样的训练,但是每个人收获的东西都有所不同。陆海豪说,有的收获的是深厚的情谊,有的是顽强的意志力,有的是更开朗的生活态度,有的则是别人的认可。陆海豪表示,有时候,孩子的成长并不需要什么刻意的教导,他喜欢把一些需要有很强责任心才能做好的事交给团员们去做,而当这份责任变成一个成长的契机,孩子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蜕变。“教会他们怎样自强自律之后,他们就可以更顺利走自己的路。”
一份薪火相传的事业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少年制服团体,青少年军总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官、义工们的热情奉献以及一届又一届团员们的薪火相传。
陆海豪曾在香港警务处工作36年,退休后才加入青少年军总会。据他介绍,总会全职的工作人员连物业管理和清洁员工仅有10名,而剩下的教官、训导员都由义工和志愿者组成,大家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义务服务,希望为青少年军的成长出一份力。还有一些团员在青少年军经过培训后升为教官,主动承担起责任,将自己所学再传授给总会的新团员。大家在这里都有一种薪火相传的使命感。
助理培训主任黄嘉仪就是一个例子。2016年5月,她加入了香港青少年军,一直刻苦地参加训练。现如今,她除了自己努力训练,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一些年纪小的新团员。我们在训练场遇到黄嘉仪时,她羞涩地说道:“我还是太年轻了,需要不断学习。”黄嘉仪十分感恩青少年军总会的信任,赋予她这样宝贵的人生体验。她也表示,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技能和精神,回赠给青少年军的大家庭。“能将自己所学的技能传授给新团员们,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
“制服团体”为何受港人追捧
除了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外,还有诸如香港童军总会、香港女童军总会等制服团体。如果说学校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制服团体则更关注青少年离开校园之后的生活。
香港近年推动教育改革,强调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教改后的高中课程除了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还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这些都跟制服团体有很好的连接。不少青少年制服团体,都有跟学校合作。对于青少年的多元全面发展,学校和制服团体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的夫人梁唐青仪在青少年军总会成立仪式上致辞时曾表示,总会的成立,旨在锻炼青少年坚毅意志、健康体魄,培养关心社会、建设香港、贡献社稷的责任感,为香港培育优秀及领袖型人才。
近年来,制服团体也成为香港青少年与内地交流的有效途径。制服团体会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访、实习,也会邀请内地青少年到香港参加活动。特区政府投放不少资源,为年轻人提供到内地和国外学习锻炼的机会。特区政府希望通过此举鼓励年轻人了解内地、丰富人生、服务社会。
制服团体的活动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备受港人追捧,使命感和抱负是它获得社会认可的不竭源泉。而制服团体也成为推动青少年无缝完成从青年学生到有为青年蜕变的重要社会力量。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8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紫荆文化集团、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紫荆杂志社承办的“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于7月3日至9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有约100名8至17岁的青少年报名担任导赏员,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他们为香港市民进行讲解,他们究竟是谁?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表现得如此专业?
文|本刊记者 李博扬
7月3日至9日,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共有7万香港市民、300多个机构及团体前往“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参观。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赞扬这次展览的教育意义,认为展览能够帮助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壮丽史诗及伟大成就。
在参展现场,有这样一些稚嫩的脸庞让大家印象深刻:他们身穿制服,奔走在各个展览区,主动为参观者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谈起历史事件更是如数家珍。他们是现场的小导赏员,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青少年军,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8岁。
为了担任好导赏员的角色,这群青少年查资料、参加培训,自动自觉做了不少“功课”。据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助理培训主任黄嘉仪介绍,这次共有约100名8至17岁的学生自愿报名担任导赏员,大家每日轮流做讲解工作,保证市民在参观时都能获得准确的资讯。同学们从6月底开始准备,期间还要兼顾学校课业、考试等,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熟悉讲解资料。
仅仅两周的培训,让这些青少年记忆及背诵历史事件、重要节点和相关典故实属不易。但青少年军导赏员们主动学习、表现专业,令人称赞。担任导赏员的中学二年级学生刘同学表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希望通过担任导赏员,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将中共百年恢宏历史讲给大家听。“香港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共产党的历史,既然接受了做导览员的任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准确无误地讲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时间、人物、地点等。”
黄同学正为香港市民进行讲解
另一位担任导赏员的小学六年级学生黄同学表示,担任导赏员,帮助她们了解更多有关国家的历史,增广见识。她说有时候讲解结束,有市民鼓掌,自己会充满成就感,“这是关于祖国和共产党的展览,能在展览上担任导赏员,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亦是为自己上了堂中国历史课,可以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亦可以将国家最新的成就和更多人分享”。
“看到他们进步很大,很开心、很欣慰。”黄嘉仪教官说,队员们在讲解时并不是单纯地背诵导赏词,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有感而发地进行解说。“有时候市民会针对展览问一些深入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怎么解说,说明他们额外收集更多资料,主动做了功课,对那段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加导赏活动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培养爱国情怀,更有助于锻炼我们的口才、增强自信心。”就读中学五年级的叶同学表示,为了更好地为市民讲解,他花了两星期的时间再次熟读了这时期的历史,深刻了解到如今的幸福安稳生活来之不易,他十分感谢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艰辛、一路奋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
拥有2700多名团员
为何叶同学有如此家国情怀?在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可以找到答案。
这是香港现有的16支青少年制服团队之一,香港青少年军总会主席陈振彬告诉记者,与香港其他的一些青少年制服团队不同,青少年军总会几乎面向香港各社会阶层招收团员。“我们的团员中,有家庭条件不错的,也有来自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陈振彬说,“无论孩子来自什么阶层,我们都不收费。孩子们的制服、鞋子,以及参加交流团等费用,都靠他们自己去‘赚’。让团员提升个人素质、从训练中磨练意志,培训领导才能、学习发挥团队精神,推动青少建设香港、放眼未来、报效祖国便是我们的宗旨”。陈振彬说:“有的团员家里,连温饱都似乎有问题。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去参加收费昂贵的制服团队。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孩子们通过学习答题、累计服务时数等,就能换取制服。我们一般定期举办一些社会服务活动,主题涵盖环保、探望老人、防罪宣传等,鼓励团员们参与这些都是为了培育青少年,使他们更自信、更有能力和责任感,懂得团队精神以及回馈社会。”
陈振彬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香港年轻人面对的竞争不再只来自本地,未来要放眼世界,不可像鸵鸟般埋首沙堆。要开放自己,多历练,锻炼应变与抗逆能力。而青少年军总会通过律己以严的制服团体形式,提供经常性的纪律培训,教授中式步操,让学员可以在训练中习得坚强意志,培养青少年自律自省、团结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将来建设香港、报效国家。
让陈振彬更为自豪的是,青少年军总会这个大家庭不仅是团员们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地方,更成了筑梦的摇篮,帮助一些团员找到人生未来的方向。如今,这一面向9岁到18岁青少年的制服团队,已有2,700多名小团员。“参加过我们团队的青少年,长大后多数是有作为的。我们成立6年,团员中已经脱颖而出警务督察、警察、辅警、入境处主任、惩教助理等。培养出的人才进入香港纪律部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陈振彬骄傲地说,“他们就是香港的未来”。
香港首支采用中式步操的青少年团体
走进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在九龙湾训练基地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四处活跃著身穿绿色制服的小团员们。有的团员正在进行升旗仪式操练,有的则在教官的指导下练习军体拳。在另一边的厨房里,几十个小团员们正在参加厨艺工作坊,学习烹饪技术。
在这块面积5,000平方米的香港青少年军总会训练基地中,每周都进行著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训练活动,团员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前来采访的记者亦感振奋。此外他们会不定期举办像射击、野外生存、行军、急救、露营等多元化的专项技能训练以及多种形式的海内外青少年考察交流活动,还会前往驻港部队学习、到郊野公园拉练等。
相比香港其他青少年制服团队,青少年军总会是个很年轻的团体。在香港16个青少年制服团体中,这是成立时间最短的一个。不过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是香港第一支采用中式步操的青少年制服团体。
香港青少年军坚持采取中式步操,别具意义。香港青少年军总会高级培训主任陆海豪说,“香港回归已经22年,应该用我们自己的中式步操来进行我们的队列展示。香港属于国家的一分子,必须有责任、有使命推广中式队列步操以及中式的升旗礼”。
据陆海豪介绍,青少年军在2015年1月成立,当时总会没有任何训练基地,以观塘的海滨公园、天桥底作训练场地,因而时常引来路经市民的异样目光。直到2018年初香港青少年军位于九龙湾的训练基地正式使用后,训练环境才有所改善,团员的人数也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陆海豪说,经过几年的营运、努力,甚至碰壁,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香港青少年军走上了轨道。
在6年时间中,这个制服团体在不断发展、成长,也正被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和家长们认可和欢迎。陆海豪告诉记者,香港青少年军总会的特色在于一直以来都是以中式队列步操、升旗仪式和军体拳作为基本训练。而团员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爱国爱港”情怀。
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的千百个孩子们走进青少年军,接受著同样的训练,但是每个人收获的东西都有所不同。陆海豪说,有的收获的是深厚的情谊,有的是顽强的意志力,有的是更开朗的生活态度,有的则是别人的认可。陆海豪表示,有时候,孩子的成长并不需要什么刻意的教导,他喜欢把一些需要有很强责任心才能做好的事交给团员们去做,而当这份责任变成一个成长的契机,孩子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蜕变。“教会他们怎样自强自律之后,他们就可以更顺利走自己的路。”
一份薪火相传的事业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少年制服团体,青少年军总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官、义工们的热情奉献以及一届又一届团员们的薪火相传。
陆海豪曾在香港警务处工作36年,退休后才加入青少年军总会。据他介绍,总会全职的工作人员连物业管理和清洁员工仅有10名,而剩下的教官、训导员都由义工和志愿者组成,大家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义务服务,希望为青少年军的成长出一份力。还有一些团员在青少年军经过培训后升为教官,主动承担起责任,将自己所学再传授给总会的新团员。大家在这里都有一种薪火相传的使命感。
助理培训主任黄嘉仪就是一个例子。2016年5月,她加入了香港青少年军,一直刻苦地参加训练。现如今,她除了自己努力训练,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一些年纪小的新团员。我们在训练场遇到黄嘉仪时,她羞涩地说道:“我还是太年轻了,需要不断学习。”黄嘉仪十分感恩青少年军总会的信任,赋予她这样宝贵的人生体验。她也表示,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技能和精神,回赠给青少年军的大家庭。“能将自己所学的技能传授给新团员们,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
“制服团体”为何受港人追捧
除了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外,还有诸如香港童军总会、香港女童军总会等制服团体。如果说学校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制服团体则更关注青少年离开校园之后的生活。
香港近年推动教育改革,强调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教改后的高中课程除了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还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这些都跟制服团体有很好的连接。不少青少年制服团体,都有跟学校合作。对于青少年的多元全面发展,学校和制服团体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的夫人梁唐青仪在青少年军总会成立仪式上致辞时曾表示,总会的成立,旨在锻炼青少年坚毅意志、健康体魄,培养关心社会、建设香港、贡献社稷的责任感,为香港培育优秀及领袖型人才。
近年来,制服团体也成为香港青少年与内地交流的有效途径。制服团体会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访、实习,也会邀请内地青少年到香港参加活动。特区政府投放不少资源,为年轻人提供到内地和国外学习锻炼的机会。特区政府希望通过此举鼓励年轻人了解内地、丰富人生、服务社会。
制服团体的活动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备受港人追捧,使命感和抱负是它获得社会认可的不竭源泉。而制服团体也成为推动青少年无缝完成从青年学生到有为青年蜕变的重要社会力量。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