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从此进入三年零八个月日本占领的黑暗岁月。乌云笼罩之下,一支英勇的共产党队伍不畏艰险,解救滞港的左翼文化名人和普通市民于水火之间,留下了许多英勇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香港期刊传媒公会组织《紫荆》《镜报》《经济导报》《今日中国》《超讯》《全球观察》《印尼焦点》等香港主流期刊组成访问团,重走当年的红色之路。访问团一行来到位于香港新界东部的西贡斩竹湾瞻仰抗日英烈纪念碑,在黄毛应村玫瑰教堂的港九大队成立地点,聆听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港九大队“小鬼通信员”林珍讲述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还登上塔门岛探望了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老战士黄观保老人。
文|香港 马蕊
西贡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西贡独特的自然风光一向深受众多行山爱好者的青睐,使其被冠以香港“后花园”的名号,但是这座“花园”还隐藏著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故事。7月的香港阴雨绵绵,访问团一行人驱车前往西贡斩竹湾,循著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众多交错的海湾,共同为大家揭开这段被封存的历史。

访问团一行在西贡斩竹湾瞻仰抗日英烈纪念碑(马蕊 摄)
抗日战争期间,西贡以其崎岖的地貌,成功掩护港九独立大队的战士们抗击日军,亦作为大营救的东线,拯救了大批滞港抗日文化人士。我们的巴士由港岛开出经过红磡、清水湾,大约一个钟的时间来到西贡斩竹湾,下车后,甫见秀丽的山水风景之间,巍然屹立著一座“抗日英烈纪念碑”,这是此行的第一站。
整个烈士碑园由一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香港争取自由的西贡居民后人兴建,于1989年1月建成,耗资100万港元,并开放予游人参观。行入碑园,可看到三座大小不一纪念碑,主碑高十米,以步枪为主题,象征抗日武装力量,碑文详载西贡居民对抗日军事迹;在不出10米的后方位置,矗立著一座由渔民、学生、商人等来自社会各界人士雕像组成的铜碑,上面刻有“精忠报国、赤子情深”8个大字。
林珍在铜碑前向大家介绍,为了让历史古迹得以保存,多年来有多批抗日老战士不断争取将纪念碑列入国家级遗址名录,终在去年9月,获国务院纳入新一批国家抗战纪念设施。她还忆述,日军发动攻势侵占香港时,那一年自己只有6岁,亲眼目睹了日军对香港的轰炸。两年后她便主动加入抗战队伍,成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一名“小鬼通信员”。今天,年逾八旬的林珍女士依然难忘抗战岁月,她激动地谈到,“去年香港的社会运动,实在令人痛心,一群无知的学生被人利用,在街头大肆破坏公物,甚至纪念碑上都被人涂鸦,现在的和平是我们的亲人、朋友用生命换来的,不管到了多大年纪我都会誓死捍卫”。

林珍在介绍烈士碑园(马蕊 摄)
她续说,希望能够通过该纪念碑园,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先辈的英勇抗战事迹,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随后,在林珍带领下,访问团成员在碑前高唱国歌,向先烈默哀致敬,又绕纪念碑一周,敬上白色鲜花。
黄毛应村玫瑰教堂:港九大队成立点
黄毛应村位于西贡大网仔附近,距离抗日英烈纪念碑仅10分钟车程,然而这条小村隐藏于密林山荫中,一般人不会刻意到访,有些路段手机甚至收不到信号。村内原居民早已搬离,村屋变成一座座正在修建的豪宅,但仍有几座破旧的锌铁盖顶小屋,外墙已斑驳脱落。一座屋顶上树立著圣母像的天主教小堂十分引人注意,这便是当年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立的基地。从侧面半掩的旧式铝制窗户望去,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内里一切摆设都十分古旧,有木造的横梁和长椅,祭坛中央摆放著十字架和圣经。林珍忆述,日占香港时期,日军为了清剿抗日游击队,常在新界进行大规模扫荡,拘捕大批村民,施用酷刑迫使他们供出有关游击队的情报,“他们在这个教堂里,将村民吊挂在屋顶横梁上滥施火烫、鞭打等酷刑,令大量无辜平民惨死”。

黄毛应村玫瑰教堂
林珍续说,日本人除了进行武力欺压,还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废止白米配给制度,只有为日占当局服务的工作人员才可领到配额,结果导致黑市米价急剧上升,一般市民只能以杂粮、树皮来维持生命,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血腥残忍乱象。“日本人把能抢的都抢走了,大到香港的历史古迹,小到普通市民的私有财产。日占当局在香港发行大量军票,强迫市民用港币兑换,掏空了市民的积蓄,令不少人家破人亡”。
面对日军暴行,一支由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1942年2月3日正式在黄毛应村玫瑰教堂成立,他们在港九、新界进行了一系列抗日反击活动,屡挫日军的锐气,营救受困的文化界人士和盟军成员,还为盟军提供情报。历史证明,游击队队员的血汗没有白流,中国最终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塔门岛:探望抗战老兵黄观保
寻访抗战老兵是这次重走历史路的最后一站,访问团一行从黄石码头乘快船到达塔门岛。不同于香港其他离岛,塔门的基建设施不算特别健全,更多保留了香港老渔村的古旧特色。据了解,岛上的青年人和儿童多数留在市区工作或读书,剩下的居民则大多在岛上开设士多或餐厅,招待假日上岛的游客。

黄观保老人神采飞扬地为众人讲述那段历史
绕过蜿蜒的小路,我们来到96岁黄观保老人的家中,突然十几人的拜访让黄观保老人似乎有些紧张,他的老伴则热情主动地招待每一位客人,安排大家坐下。黄观保老人曾是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武装战士,多次参加海上战斗,打击敌军机动船、打沉敌军货船,还俘虏多名日军,也曾参与营救美军飞行员克尔中尉的战斗,为港九大队的抗战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大家坐定后,他便开始讲述当年如何在战场上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故事。他回忆自己22岁和老伴结婚,23岁就参军,战场上无论面临怎样的绝境,都从未停止过战斗。“游击队军备跟日军的精良装备比起来十分落后,就只能更加勇敢,我有会功夫的战友,他们在和‘鬼子’正面交锋时,徒手成功抢夺对方的机关枪;还有一次搏斗中,炸药在我身边爆炸,把我炸得满身是血”。
提起往昔的峥嵘岁月,黄观保老人一扫之前的紧张,眼神坚毅,神采飞扬地向在坐的后辈众人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从他身上似乎还能看到那个热血沸腾、征战沙场的少年身影……
回程路上,林珍向我们透露,目前全香港大概有38位抗战老兵仍在世,另有一部分早已移民海外。在港的老战士们能随意出远门的已经为数不多,“大家都想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面对媒体采访很多人因为身体问题不能面对面进行,但是都尽力用电话沟通,我们都想让爱国情怀传扬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