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春,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香港裕华集团主席。1951年余国春出生于印尼,1959年随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澳洲毕业回到香港协助打理国货生意,从襄理做起,一直到集团主席,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他积极参政议政,促进香港与祖国的发展;他热心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他秉承赤子情怀,弘扬爱国爱港爱乡传统。
文|本刊记者 姚润泽 实习记者 李嘉慧
余国春﹙实习记者 赵欣 摄)
弘扬中华文化的“国货大王”
松鹤延年砚宋坑,瓷刻金鱼梅瓶,红酸枝半月台,八十年陈年茅台,或华丽或素雅的旗袍……坐落于弥敦道繁华闹市的裕华国货总店,不仅是一家百货商场,更像一座精致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博物馆。琳瑯满目、五花八门的商品每天都吸引不少顾客驻足欣赏,于此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消费者们喜欢这里,除了因为这里品种繁多,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中国文化。”裕华国货董事长余国春向本刊记者介绍道。
裕华,寓意“富裕中华”,充满中华文化气息。据余国春介绍,其父早年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经营贸易公司。1957年受国务院侨办邀请,其父回祖国参加国庆大典,“寻根之旅”让他萌生了把中国的产品推广到海外的想法,于是与印尼华侨朋友在香港共同成立裕华国货公司。1974年,23岁的余国春从澳洲留学毕业后返港,便进入裕华国货,参与商场管理工作,开始协助并逐步接手其父、叔经营的业务。经过多年的磨炼,他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在不断尝试新的经营方式,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创业难,守业更难,要发扬光大,则是难上加难。余国春深知肩上担子重、责任大,不断努力探索新路,拓展发展新空间。他采用先进的企业化管理手法,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科学指导和安排采购及资金,不断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运用各种颇具特色的营销手段扩大影响,多次举办中国国画展、石湾陶器展、国产兰花展、视听玩用家电展等等,将文化情趣、科技融于商品消费中。在余国春的带领下,裕华国货不断壮大,“裕华”也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裕华的品牌,绝不是一天两天就树得起来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通过一天天实实在在的热忱服务积累起来的!”余国春感慨道。
现在的裕华国货,从地道药材、保健产品,再到男女士服饰、美容护肤品、工艺品、文房用品一应俱全,种类达10万余种,融合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在发扬中华文化方面是不留余力的。很多人说,在香港也只有到裕华国货才能找到内地各省份各地区的工艺品、饰品,甚至是烹饪的调味品。”余国春也因此享有“国货大王”之称。
经商五十年,余国春见证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转变。“我们的国货质量在不断地提升,以前是中国工厂对接外国品牌,现在变成了中国品牌制造,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得益于祖国的改革开放,上世纪九十年代,裕华国货还在新加坡唐人街开设了分店,不断扩大国货品牌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余国春说,“透过这样的商业版图,我们尽力把优越的国货推广到国外去,让更多人通过国货了解、认识中国。”
2001年,裕华国货举办“花团锦簇云南节”,以极具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产品向全港市民介绍民族文化
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的侨界领袖
作为中国侨联副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首席主席,余国春积极发挥侨商的融通海内外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时常开展与海外侨胞的联谊活动,团结各界人士,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共同为祖国和香港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不少赈灾行动中,香港侨界也是走在前列。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余国春等香港侨界代表随时任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前往地震受灾情况最严重的北川中学察看灾情。“我亲历那时的现场,想想这么多孩子就埋在眼前的瓦砾废墟下,当下的心情真的很沉重、很心痛。”香港侨界积极响应中国侨联援建北川中学的呼吁,踊跃捐钱捐物,在短短的时间内筹得近3,100万港元善款,捐给北川中学修建新实验楼和礼堂。为感谢香港侨界的贡献,北川中学特意把实验大楼、礼堂命名为“紫荆”楼。
作为香港梅州联会永远荣誉顾问,余国春积极搭建全球客家人和华人在全世界互联互通的平台,共话乡情,共谋发展。由香港梅州联会主办、于2017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客属第二十九届恳亲大会﹙世客会﹚”则是很好的印证。来自全球五大洲、24个国家或地区的客家乡贤约三千人齐聚一堂,发挥客家人视野开阔、融通海内外的优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建立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纽带,进一步团结和凝聚更多的客家人、华侨华人。近年来,以余国春和一众侨领为代表的香港侨界还积极参与举办爱国主题的大型活动,包括“十三五规划”讲座、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活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大型展览、传承嘉庚精神及华侨华人参加祖国建设成果展等,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余国春说,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一直以来都是爱国爱港的铁杆子。“在不同时期,为了国家,为了香港,我们侨界都是旗帜鲜明、勇于发声的。比如在非法‘占中’的时候,我们敢于担当,支援警察,为了香港的安稳,我们一定要站出来凝聚大家的共识。”余国春长期热心服务社会,贡献殊伟,1999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06年获颁金紫荆星章,2019年更是获颁香港最高级别的大紫荆勋章。
2011年5月,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捐助的北川中学紫荆实验楼及紫荆礼堂揭牌
粤港澳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从1986年开始,余国春就一直在全国政协任职,先后担任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三十多年的政协工作中,他积极履职建言,颇有贡献。提起印象最深的提案,余国春说非推动粤港澳合作的提案莫属。
一直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制造业中心之一。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4年成立了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余国春出任委员会委员,在与各界人士的交流探讨中,对粤港经济交流合作有深入和直观的了解。2009年国家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粤港澳合作首次提升至国家层面。余国春在调研中,对加强粤港澳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初步有了将大珠三角经济圈构建成可与纽约、东京匹比的世界级经济圈的想法。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余国春提出《关于加快粤港澳合作推动珠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提案》,就当时三地发展合作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粤港商界在产业升级转型及区域经济发展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五项具体建议。该提案被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彰为“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之一。如今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升格为国家战略。提案中促进人才交流、“粤港澳1小时生活圈”、“粤港两地边检”、保护知识产权等各项建议措施正逐步实现。
“很荣幸自己作为粤港澳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广者,见证了这些年来粤港澳的经济发展和互利共赢。”余国春坚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大湾区发展成为全球最有活力地区的庞大潜力,促进经济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粤港澳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2018年5月8日,余国春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香港)大型展览开幕礼上致辞
延续赤子情怀的客家人
客家,顾名思义“客而为家”。客家人在对自己的定位上就已经唤起了对家的深深眷念。余国春祖籍梅州,也是客家人,他对“家”也有著浓烈的感情。他回忆到,从儿时起,父亲就常常跟他聊起家乡,那时印尼的家中墙上一直挂著一幅画,画中正是家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县松口镇的元魁塔,那是余国春对家乡最初的印象。后来他到澳洲读书,父亲坚持要求他和弟弟定期用中文写家书回家,以及每天看中文报纸,“他时常叮嘱我们不能忘本,告诫我和兄弟姐妹无论我们到哪里去,根还是在客家梅州,要谨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他说,这些年来,当他愈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就愈能理解父亲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深情。
父辈朴素深切的爱国情怀影响余国春至今,“在港英时代,即使面临阻挠,每逢十月一日,我们公司都会升起五星红旗,和华夏儿女一道庆祝国庆。时至今日,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著。”余国春说,这几十载,他和许多爱国华侨一样,始终对祖国的发展有坚定的信心,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有笃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文化自信让华侨有信心和动力持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采访中,余国春不断回忆起早年回内地的经历,连连慨叹内地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跟爸爸回家乡梅州,那时乡村整体还比较落后,要很辛苦地走很多泥路。去贵州的时候,搭的还是小飞机,煮饭很多时候还要烧煤气,但现在高架桥悬在半空中,桥梁、公路、宾馆一样样建设起来,贵州现在甚至成为了‘桥梁博物馆’。内地现在可谓是全方面、不同产业都在蓬勃发展,这一切都要感恩中国共产党的作为。”
如今,他也在向后辈继续传承父亲在自己身上播种的“爱国基因”。今年7月,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和“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余国春带一家三代人去参观学习。“孙子年纪太小可能还不大懂,但是他会好奇地用手指著问东问西,这些祖国的发展成就要提前‘入小朋友的脑’,日后才能更好地跟他谈爱国。”
2019年11月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向余国春颁授大紫荆勋章
这样的教育也深刻地影响著后辈们的人生选择。余国春的儿子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一间公司工作,当时该公司提供机会让他到上海或美国工作,他果断地选择去上海,“主要是希望通过在上海工作生活,来更快和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
“爱国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做的,没得停的,而且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要求”,当被问及香港未来的教育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感,真正做到人心回归,余国春说,要在政策实施、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等多方面予以引导和完善。同时,他还提出要在加强香港青少年与内地同龄人的互动的基础上,增加家长的参与度,“让家长也参与交流团,耳濡目染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后辈,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潜移默化增加香港家庭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和加强爱国情怀。”
编辑:邸倩
校对:赵欣
监制:姚润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