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航天科学家访港,月壤入港展出,在香港掀起航天热潮。香港理工大学作为香港唯一曾参与航天任务的高校,也因此备受关注。理大的航天科研由何发端?还有哪些科研成果正在造福人类?未来将如何把握机遇实现进一步发展?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
文|本刊记者 左娅 实习记者 李嘉慧 魏小旋
滕锦光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实习记者 魏小旋 摄)
以牙医抓取钳为灵感发端的航天科研
记者:最近国家航天科学家访港,月壤入港展出,在香港掀起航天热潮。香港理工大学是香港唯一拥有航天任务实战经验的高等院校,曾多次获邀参与国家航天任务。能否透露一下这背后的故事?
滕锦光:香港理工大学20多年前就已经参与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研究中,这其中还真有个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容启亮教授团队的月表采样器,灵感最初来源于一名牙科医生的“突发奇想”。
香港有一名叫伍仕铨的牙科医生,他从牙医抓取钳上得到灵感,想试试据此设计一个在太空抓取采样的工具。他的爸爸伍永康是理大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一直与理大保持联系,支持学校发展。于是伍仕铨医生就找到当时理大制造工程系、也就是现在容教授所在的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的前身,与我们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发出了太空钳。
1995年,太空钳被俄罗斯太空总署接纳,成为前“和平号”太空站航天员进行精密焊接的工具。之后相关研究一直不断深化。2003年,他们研发的岩心取样器更被用于欧洲太空总署一项名为“火星快车”的火星探测任务中。由于理大在太空研究方面有独特优势、也有参与国际太空项目的经验,所以有幸获邀参与国家航天项目。
除了容启亮教授团队、吴波教授团队参与了国家的探月项目、火星探测项目外,我们的纺织及制衣学系也于2004年获国家航天局邀请,为其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设计了防静电及防绉的航天工作服。
6月24日下午,航天科技交流沙龙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5名青年代表和香港理工大学师生等进行交流(图:中新社)
记者:在贡献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理大及相关研究人员自身有哪些获益?
滕锦光:对科学家来说,有幸参与这样重大的航天项目,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当然,在参与国家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关方面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
对学校来说,国家航天项目也是全球瞩目的重要项目,能够成功参与其中,也为理大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为我们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更多的科研资金支持提供了助力,有利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科研攻关。
对香港社会也有好处。一方面,理大参与国家航天项目,无形中拉近了港人与国家航天项目的距离,有利于增强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感,我认为这对香港社会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令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受益。比如吴波教授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其实也可以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理大设有多间研究实验室、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当中包括洁净间(Cleanroom),为研究人员提供非常洁净及无污染的环境进行不同实验
将创意和发明从实验室带进日常生活
记者:香港理工大学还有哪些学科科研水平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呢?
滕锦光:这方面我可以列举诸多佐证。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分科排行榜”中,理大有五个学科位列世界前50名,分别是:酒店管理第9名,建筑/建筑环境第18名,艺术与设计第20名,土木及结构工程第21名,护理学第43名。
在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今年5月24日公布的“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中,理大于多个研究领域获得高度评价,70%的研究工作获得“世界领先水平”﹙四星﹚及“国际卓越水平”﹙三星﹚评级。理大有参与评级的11个评审小组当中,自然科学的表现为香港各院校中最佳。此外,理大于创意艺术、表演艺术及设计所提交的研究影响个案及研究环境单位全部获得四星评价,为香港八大院校之冠。
美国斯坦福大学之前亦发布了基于学术著作引用指标的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理大有逾160位学者榜上有名,在各自学科位列全球前50位的理大学者有20位,这在香港院校中是最多的。其中,在建筑与建造和土木工程两个领域,理大上榜的学者人数不仅为香港院校中最多,也是全球院校中最多,分别有15位和12位。我想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你的问题。
记者:香港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但是科研成果转化偏弱,制约了创科产业发展。不过我们了解到,理大非常重视应用研究且成果丰硕,比如“‘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片延缓近视度数加深”等,很贴合市场需求。您是如何看待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
滕锦光:我们就从你提到的这个研究说起。从研究数据看,佩戴这个镜片,可以将最终发展为深度近视的人数减少90%。我们知道,对个人而言,深度近视会大幅提高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风险,有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对社会而言,这将带来巨大的保健服务费用。所以我们认为这项研究的社会贡献其实远大于其商业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济贡献。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这项技术专利已经卖给了一家日本公司,这种镜片已销售了一百多万片。我们认为理大所有的知识产权,如果能够产生社会效益,都应该离开学校去造福社会,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一定不会囤货居奇。这是我们的一个原则。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片光学离焦是理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案例之一,我们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香港的大学以基础研究为重,应用研究的平台相对较少,但理大除了重视基础研究外,也非常重视应用研究,有好几个应用研究机构,结合跨学科的科研力量,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应用。比如航空服务研究中心,目标就是弥补学术研究成果与航空服务(尤其是飞机维修)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该中心的应用研究对业界都非常实用。大家熟知的月表采样设备,不仅是由理大研发,其制造也是在学校的工业中心完成的。我们新设的高等研究院,既重视基础研究,也重视应用研究。而且,不单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我们也设有应用研究机构,我们的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就是在研究如何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去。
我们认为,科研的目标是造福人类。大学除了知识创造,还有责任做知识转移的工作,将创意和发明从实验室带进日常生活。因此,理大的科研是以满足社会需求、应对社会挑战为目标的,我们既重视基础研究,也重视应用研究和知识转移,希望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融入国家发展期盼特区顶层设计
记者: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产业的支撑,中国内地工业门类齐全,正好与香港优势互补。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在科创合作方面重点著墨。理大将如何把握这一机遇?
滕锦光:贡献国家发展是理大的传统。理大是香港最早在内地开设课程的学校,至今也是在内地开设国家教育部认可课程最多的香港学校。我们与内地科研机构有丰富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在贡献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参与国家航天项目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特别是发展创科产业,国家是最强而有力的后盾,这不是一句空话。举个很实际的例子,我们的结构工程研究水平很高,但我们若想研发一种采用新材料的30米长的梁并尽快用于桥梁工程,就需要对此种新材料构件进行足尺实验,但是在香港是很难有这么大的空间让我们来做实验的。而如果能有一个大的实验室,让我们可以拿到很多足尺试件的测试数据,将极大助力这类研发工作。
因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及正如火如荼展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是理大发展的重要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光可以有力支撑科研发展,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推出了一个大湾区创业博士后项目。如果读完博士的同学手里有技术专利又想创业,就可以去我们的深圳研究院做博士后,我们会给他配两个导师:一个学术导师,一个行业导师,指导他创业。他们还可以申请深圳市的资助。第一批博士后是6人,我们现正进行第二批招生,未来规模会扩大到一年20人。现在我们的创业博士后已经有人成功申请到深圳孔雀计划的资助了。
记者:对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您有何意见建议或期盼?
滕锦光:香港高校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有一些,而内地工业门类齐全,有很好的产业支撑。双方优势互补,自发的创科合作很多。不过,现下的合作比较多的还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零散合作层面。创科内涵广泛,若想令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立竿见影地突飞猛进,还需要特区政府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有部署、有计划地遴选一些产业优先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展开合作。
一方面,香港土地面积小、资源有限,需要集中资源支持一些产业优先发展;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刚刚起步,还有一些政策壁垒亟待突破,这方面难以一蹴而就,就需要特区政府抓住重点,尽快促进相关产业要素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要形成让产业获益的机制,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两地在创科产业发展领域的合作若能有所突破,也有助于解决香港社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教育中心引入理大与内地大学合作办学的课程,并会举办专题短期培训课程,为内地学员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坚守“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校训
记者:对理大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您有哪些具体构想或规划?
滕锦光:教学层面,首先我们会加强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专业人才和领袖人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满足社会需求。那么现在社会的需求是什么呢?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的课程设置要能够体现其中的新兴技术。比如每一个2022年及以后入学的理大学生,不管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一定都要读一门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课程。我们会开设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辅修课,也会开设这一专业的第二主修课。创新创业领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要读这门课,我们也会开设辅修课和第二主修课。这旨在培养能够掌握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要。
滕锦光与获颁“创新科技奖学金”的同学分享对创新科技的看法,并鼓励同学打好基础,日后以创新研究贡献社会
科研层面,我们会继续专注跨学科研究,注重科研成果产业化。过去香港的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单打独斗,这较大程度上是受研究资助制度的限制,无力整合跨学科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最近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聚焦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基础及应用研究。高等研究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下设10个研究院,包括针对碳中和需要的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研究如何更高效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土地及空间研究院、聚焦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未来食品研究院等。学校会为每一个新的研究院提供一年1,000万元港币以上的启动资金,支持研究院集合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研发工作,并支持他们以自身研究能力和成果向国家、特区政府及社会募集研究资金。为了支持科研成果尽快惠民利民,学校也设有专门的知识转移机构,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香港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这是理大80多年发展中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是我们未来的前行方向。我们将竭尽所能,培育为世界带来正面影响的优秀人才,研发具长远影响力且能应对社会挑战的创新科技,造福香港、国家以至全世界。
编辑:邸倩
校对:赵欣
监制:连振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