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但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上半年平均增速5.3%,比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均表现靓丽,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恢复较快增长,就业形势明显改善。各方面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已然摆脱新冠肺炎疫情羁绊,回归中高速增长轨道。
文|北京 李建伟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从3,678.7亿元人民币(1,495.4亿美元)增加到412,119.3亿元人民币(60,871.6亿美元),年均增长9.94%,按美元计算年均增长12.28%,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978年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人均GDP45%的156.4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4,550.5美元,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867.5美元)。中国经济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伟大奇迹,但与各国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样,在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之后,随著耐用消费品需求趋于饱和、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换,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峰值、出口增速向国际贸易平均增速回归,加上劳动力供求格局从供给过剩转向供给不足、人口红利逐步释放和后发优势日渐弱化、技术进步增速下降等决定潜在增长能力的因素制约,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降,从2010年的10.6%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6%。根据我们的研究,受劳动力供给规模不断减少和技术进步增速下降等因素制约,目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6%左右,未来会持续下降,2025年将降为5%左右、203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4%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只有2.3%,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大幅度的负增长相比,中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中国2021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增速大幅度反弹到18.3%和12.7%,两年平均增速分别回升到5%和5.3%,显示中国经济已基本摆脱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逐步回归到潜在增长率的正常增长水平。
工业体系完备优势凸显
进出口贸易表现靓丽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为中国经济恢复较快增长提供了需求支持,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需求支撑,并为各国抗击疫情供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支持。图为3月18日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图:新华社)
2021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180,6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98,4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1%,对推动经济增速回升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国为防控疫情扩散,均采取了保持社交距离、限制集会等措施,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国际交流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各国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全球货物出口下降了7.5%。中国是受到疫情冲击最早的国家,但在国内强有力的防控举措下,疫情在3月份就得到有效控制,4月份以后生产生活就逐步恢复正常秩序,同时,中国拥有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自身配套能力很强,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损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承接了大量国际供应链断裂后无法完成的订单,特别是口罩、呼吸机等抗疫急需物资的生产任务,使得2020年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贸易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3.7%的增长,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19年的13.14%提高到2020年的14.74%。2021年上半年,尽管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在新冠疫苗接种面迅速扩大后,美欧日各国加快了复工复产进程,进出口贸易恢复较快增长,如美国、欧元区19国、日本2021年1月到5月累计商品出口分别增长19.68%、13.28%、19.75%,而受益于国内良好的疫情防控效果和完备的产业链,中国按美元计价的前5个月出口增长了40.2%,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货物进口也保持了高速增长,按美元计算,2021年前5个月增长了35.6%、上半年增长了36%,而美国、欧元区19国、日本前5个月商品进口仅增长了22.22%、12.65%和8.65%。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仅为中国经济恢复较快增长提供了需求支持,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需求支撑,并为各国抗击疫情供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支持。
网络消费迅速崛起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2021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263亿元人民币、增长18.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提高到23.7%。图为1月23日,快递包裹分拨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包裹进行消杀(图:新华社)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需求动力。1990年以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是以解决温饱为主的食品、衣著类消费,1990年以后家电类耐用消费品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重点,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结构进入了以汽车和住房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化消费品为主的时代。2010年以后,城乡居民大多数耐用消费品进入需求饱和状态,商品消费进入了以产品更新换代为主的时期,商品消费增速从过去商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时的两位数增速转变为10%以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而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冲击最大的正是服务消费。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居民服务消费提供了线上网络消费方式,部分弥补了因疫情防控需要、限制人员流动聚集对线下消费的冲击,网络消费也迅速崛起为新兴消费方式。从2021年上半年居民消费情况看,全国网上零售额61,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263亿元人民币、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6.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提高到23.7%。尽管网络消费快速崛起,但受商品消费日渐饱和的制约,2021年上半年商品消费增速有所恢复,但总体增速相对较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速只有4.4%。上半年消费数据呈现的积极方面有两点,一是消费增速逐月加快,2021年4月到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7.7%、12.4%和12.1%,呈逐月下降趋势,但换算为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1%、4.4%和5.3%,呈逐月提升趋势,显示中国居民商品消费正在不断回升。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2021年上半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9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远高于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的两年平均增速。
技术创新快速发展
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创新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两大来源:一是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二是自主创新。通过设备进口、引进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实现自身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进步,这是改革开放中前期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但随著中国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日渐缩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空间日渐缩小,自主创新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中国技术进步来源的转折性变化发生在2000年左右。从代表自主创新能力的PCT(国际专利合作组织)专利申请量看,2000年以前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很少、自主创新能力很弱,2000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只有782件,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只有0.84%,而美国专利申请量高达38,013件、占比40.77%。2000年以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专利申请量在2019年提高到59,181件,占比提高到22.3%,美国2019年专利申请量也提高到57,448件,但占比下降到21.65%,中国成为超越美国的全球最重要自主创新国家。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也对推动全球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技术进步危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的世界技术霸主地位,为保持自身技术垄断利益,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对中国技术进步进行无端打压。美国政府倒行逆施、有损全球技术进步的打压行为,并没有改变中国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步伐,2020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进一步提高到68,723件,占比提升到25.01%,而美国专利申请量仅提高到58,867件,占比下降到21.42%;2021年前4个月中国PCT专利申请量19,923件、增长14.05%,美国申请量为19,494件,增速只有0.97%,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仍保持相对快速增长势头。中国2021年上半年经济恢复较快增长,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贡献突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5.0%、69.8%、48.1%,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30%。
未来挑战仍不可小觑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图为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朗村农民展示播种的“藏青2000”种子,科技进步对西藏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6%(图:新华社)
中国经济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拉动下,已恢复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为未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了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预计2021年全年将保持8%以上的增长。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仍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
首要挑战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周期性复发。相对于美欧日等世界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首要因素是中国政府成功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为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发展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中国之外的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美国、英国、印度等多国疫情反复暴发,即使大规模接种疫苗后,受病毒变异、部分主张极端个人自由主义民众拒绝接种疫苗、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缓慢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全球疫情将呈周期性复发趋势。疫情的周期性复发会加大中国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压力,受输入疫情病例影响的局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疫情的周期性复发意味著国家经济社会秩序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各国经济复苏缓慢,也会制约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美欧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本来就使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步履蹒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迅速蔓延,各国经济均遭受重大冲击,多国都面临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艰难选择,个别政府抗疫不力,为转嫁责任、转移国内民众不满,将责任“甩锅”他国政府,并试图联合欧洲发达国家对抗中国的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一倒行逆施的图谋难以得逞,也无法遏制中国的发展,但由此对中国创新发展造成的干扰依然需要高度重视。
除上述两方面重大挑战之外,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重大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偏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中长期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人口快速老龄化、生育率与生育意愿下降,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形成多方面挑战。应对这一系列挑战,中国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四五”到2035年中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战略举措。今年是贯彻落实这一规划的起始年,各方面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沿著中高速增长轨道稳步前行。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编辑:魏小旋
校对:邸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