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行,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理事、香港美协主席、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常务副会长……诸多头衔加身。然而,当你跟他面对面,倾听他讲述艺术创作,感受他平静儒雅的外表下不经意表露出难以抑制的激情时,你会感觉这些头衔都不够生动:他自少年始就不懈地东南西北四方行走,不间断地古今中外上下探索,终开画坛一派新象。他实在正如他的名字“天行”二字所蕴藏的含义,是画坛一位“天马行空的探索者”。
文|本刊记者 高峰
林天行(本刊记者 高峰 摄)
少年壮游,
一脚踏进专业创作门槛
香港葵芳一带,高楼密集,工厦林立,更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码头之一的“葵青码头”。在机器咆哮、人声喧闹的某栋工厦顶楼,我们敲开林天行画室的门,甫一迈进,世界彷佛一下子安静下来:宽敞明亮的画室被高及房顶的书架环绕,宽大的画台上是他笔墨淋漓尚未完成的画作,画室外的露台上各类绿植苍翠欲滴,从露台眺望可见香港最高的山峰大帽山,触目一片沁人绿色。明窗阔几,书香绿意,在石屎森林之中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
“当年我就是为了这片绿色才搬过来的。”林天行指著远处的大帽山说,“我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种花花草草,也常常一个人跑到田埂上、跑进大山里玩耍。”他于艺术创作上的早慧或许就来自对自然的亲近热爱。他的父母是中文教师,舅舅毕业于美术学院,这样的家庭氛围又给了他接近书本、启发思索的环境。他喜欢随手涂鸦,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也比照著书本上的画作临摹。直到十三四岁,父亲感觉他确实对艺术创作充满热情,就让他拜师福州画院的画家,开始了系统训练。
林天行先后跟三位老师学习。 “这期间有一件事对我一生影响重大。”林天行回忆,“1979年和1980年,我两次跟随老师去13省写生。尤其1980年,我跟随老师从上海、杭州、徐州、洛阳、西安一路到桂林、重庆、成都、武汉……历时一个多月,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少年壮游,饱看祖国大好河山,遍览各地艺术博物馆,更与不同地域画家交流写生,林天行小小的心灵经历了一场艺术风暴,被鼓荡激发,经历蜕变。写生归来,作品当年入选福建省美展,此后他的作品年年入选大大小小各类美展,17岁的林天行一脚踏进专业创作的门槛。
乡村系列—归 95x176cm 1991年
两地往来,
完成南北题材的共生共融
1984年,林天行移居香港。初来香港,他先到工厂打工,学习粤语,了解香港。 1985年,开始接触香港各类画会,参加画会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于当年在香港以2,500港元售出首幅画作。 1987年,其作品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
1989年,林天行赴北京修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艺术创作一派创新气象,“我受到这种创作氛围的影响,开始新的探索,尤其是拜访了全国最具成就的画坛前辈,学到了很多东西。”林天行说,“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0年,林天行到陕北写生,他被陕北的景象吸引,“蓝天白云,绿树黄土,一大块一大块各色庄稼参差交错,像极了装帧画,我画了大量的速写。”回京后,他据此创作了《归》《天光云影》等一批画作,并于1990年12月在中国画院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展示他“陕北系列”作品,“北京第一流的画家都来捧场了!”谈起当时盛况,林天行至今仍难掩兴奋——因为第一次个展就令他进入中国画主流创作行列,从此他的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开始登堂入室,收获来自全国关注的目光。
景象系列—新界晴雨 248x124cm 1998年
带著这样的收获,林天行1991年回到香港,却遭遇了未曾想到的状况。 “陕北距离香港那么遥远,香港人不懂得去欣赏,画作就卖不出去。”林天行去到当时香港知名艺术学院“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课,每周三个半天,余下的时间继续创作。 “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思考如何去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香港。”林天行说,“都市题材与传统题材不一样,不是传统亭台楼阁的画法,需要新的探索。”他在西方绘画中寻找灵感,“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九曲十三弯’不同,西方的画风是直线的,有冲击力,与现代都市题材相吻合。中国绘画色彩有限,西方绘画色彩更加丰富,香港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也适宜用丰富的色彩来表现。”林天行借鉴西画将中国画进行解构,在被剥离的色块和结构中寻找传统山水的当代意味,同时又保留笔墨和笔性的运用,创造了水墨重彩的独特表达。 1999年,他举办大型画展,200余幅作品都是香港题材,他完成了北方题材与南方题材的共生共融。
荷花菖蒲,
从传统题材中开拓创新
但林天行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歇,他要在不断的行走中探索新的可能。 1999年,他计划去西藏,“那是一方神秘的土地。”林天行对此向往已久。出发前他感冒了,但他顾不得这一状况执意要去,到了之后当天晚上头痛欲裂,“痛得只想撞墙啊!”林天行说,“很多人劝我回去,我哪里舍得!这里实在太美了!”第二天一早,他跑去医院吸氧,吸完氧下午就去写生。到了晚上又开始头痛,天亮了又去吸氧,接著再去写生……如此往复几天,他一直坚持不离开。从西藏回来,他身体留下了后遗症,背痛、口乾、乏力,从香港到北京再到台湾……到处看医生,直到2003年开始练瑜伽,身体才得以基本恢复。 2003年,他去西藏的念头再次蠢蠢欲动,这次他先到林芝热身,再从拉萨坐七天的车到阿里。四个朋友同行,中途两位坚持不下去选择离开。到了阿里托林寺,他难掩兴奋,“我完全沉浸其中,一刻不停地画,360度地画,画得我天旋地转,一直画了3个多小时才停下来,画了20多米长的写生!”回港后,为了这幅写生他专门举办了一次展览。此后,他在香港、北京、意大利等地多次举办西藏系列画展,“我把西藏的人文风光带到世界各地,让人们感受她是多么灿烂!”
西藏系列—心愿 24x27cm 2004年
西藏之旅带给林天行的不仅仅是西藏系列作品,更开启了他更为重要、更具标志性的创作——荷花系列。 “荷花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我一直都在画,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直到2003年。”林天行说,“那一年‘沙士’肆虐香港,我每天沉醉于画荷,感悟荷花蕴含的生命力。其间,我回想起在西藏头痛欲裂的时候,闭上眼睛满天都是荷花,我好像突然得到某种启示,要把荷花放到辽阔天地之间,与天空、流水、高山甚至雪景同在。”自此,他的荷花风格为之大变,肆意奔放、绚烂多姿又意韵深远、耐人寻味。西藏与荷花,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将林天行从传统创作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出别具一格的“天荷”。
荷花系列—长思 45x53cm 2021年
荷花系列—荷歌 193x183cm 2021年
近年林天行又醉心于画菖蒲,他在露台上养了几盆菖蒲,看着它们成长,观察它们的形态。林天行手里捧着一盆菖蒲说:“你看它的叶子像不像一把把剑?它是草中君子,可以斩妖除魔。”“可以斩妖除魔”的菖蒲进入他的创作视野是在2019年,这一年香港社会“黑暴”横行,他心境难以平静,“我甚至是充满愤怒的,就开始画菖蒲,画它的叶子,每一笔下去就是一把剑!我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宣泄在里面,画起来很痛快!”这些画作剑拔弩张,怒发冲冠,有些作品甚至用了浓重的全红背景。到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想到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家里都要挂菖蒲,可以祛除瘟疫,菖蒲在他的笔下便又有了不同的面貌,“这个时候,感受最深的是无奈与无常,作品转而以黑白为主调,但我也不甘心放弃希望,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有一线光亮在里面。”
菖蒲系列—觉 45x53cm 2019年
菖蒲系列—幽思 74x72cm 2020年
就任主席,
与美术界一同行走探索
2019年3月,林天行当选香港美协主席。上任后,他紧锣密鼓组织一系列活动:同年4月,他就率领香港美协大湾区文化行参访团赴珠海、肇庆参访、写生;7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与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携手举办“香港艺术家邀请展”;10月,“艺术共融”香港美协会员作品展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行,成为大湾区文化艺术盛事;疫情期间,线下展览受到影响,就采用线上模式,今年2月在线上举办的香港美协会员作品展经各大媒体报导,影响力也相当可观……一时间香港美术界交流创作风生水起。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林天行说,“香港要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美术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香港美术发展他向特区政府提出三大建议。一是成立美术学院,让越来越多有需要的市民得到系统专业学习的机会。二是在全港中小学、幼稚园普及美术教育,配备满足需要的专业美术教师。三是增建专业展览场地,为香港艺术家提供足够的展示平台。
“我刚担任美协主席的时候,美协会员有110多人,现在发展到将近300人。我希望我们的会员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年轻化,走到内地,走向国际,与更多的艺术家交流成长。”林天行所希望的不仅是一人前行,而是香港美术界一道同行,一道探索,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8月号
编辑:赵 欣
监制:姚润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林天行,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理事、香港美协主席、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常务副会长……诸多头衔加身。然而,当你跟他面对面,倾听他讲述艺术创作,感受他平静儒雅的外表下不经意表露出难以抑制的激情时,你会感觉这些头衔都不够生动:他自少年始就不懈地东南西北四方行走,不间断地古今中外上下探索,终开画坛一派新象。他实在正如他的名字“天行”二字所蕴藏的含义,是画坛一位“天马行空的探索者”。
文|本刊记者 高峰
林天行(本刊记者 高峰 摄)
少年壮游,
一脚踏进专业创作门槛
香港葵芳一带,高楼密集,工厦林立,更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码头之一的“葵青码头”。在机器咆哮、人声喧闹的某栋工厦顶楼,我们敲开林天行画室的门,甫一迈进,世界彷佛一下子安静下来:宽敞明亮的画室被高及房顶的书架环绕,宽大的画台上是他笔墨淋漓尚未完成的画作,画室外的露台上各类绿植苍翠欲滴,从露台眺望可见香港最高的山峰大帽山,触目一片沁人绿色。明窗阔几,书香绿意,在石屎森林之中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
“当年我就是为了这片绿色才搬过来的。”林天行指著远处的大帽山说,“我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种花花草草,也常常一个人跑到田埂上、跑进大山里玩耍。”他于艺术创作上的早慧或许就来自对自然的亲近热爱。他的父母是中文教师,舅舅毕业于美术学院,这样的家庭氛围又给了他接近书本、启发思索的环境。他喜欢随手涂鸦,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也比照著书本上的画作临摹。直到十三四岁,父亲感觉他确实对艺术创作充满热情,就让他拜师福州画院的画家,开始了系统训练。
林天行先后跟三位老师学习。 “这期间有一件事对我一生影响重大。”林天行回忆,“1979年和1980年,我两次跟随老师去13省写生。尤其1980年,我跟随老师从上海、杭州、徐州、洛阳、西安一路到桂林、重庆、成都、武汉……历时一个多月,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少年壮游,饱看祖国大好河山,遍览各地艺术博物馆,更与不同地域画家交流写生,林天行小小的心灵经历了一场艺术风暴,被鼓荡激发,经历蜕变。写生归来,作品当年入选福建省美展,此后他的作品年年入选大大小小各类美展,17岁的林天行一脚踏进专业创作的门槛。
乡村系列—归 95x176cm 1991年
两地往来,
完成南北题材的共生共融
1984年,林天行移居香港。初来香港,他先到工厂打工,学习粤语,了解香港。 1985年,开始接触香港各类画会,参加画会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于当年在香港以2,500港元售出首幅画作。 1987年,其作品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
1989年,林天行赴北京修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艺术创作一派创新气象,“我受到这种创作氛围的影响,开始新的探索,尤其是拜访了全国最具成就的画坛前辈,学到了很多东西。”林天行说,“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0年,林天行到陕北写生,他被陕北的景象吸引,“蓝天白云,绿树黄土,一大块一大块各色庄稼参差交错,像极了装帧画,我画了大量的速写。”回京后,他据此创作了《归》《天光云影》等一批画作,并于1990年12月在中国画院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展示他“陕北系列”作品,“北京第一流的画家都来捧场了!”谈起当时盛况,林天行至今仍难掩兴奋——因为第一次个展就令他进入中国画主流创作行列,从此他的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开始登堂入室,收获来自全国关注的目光。
景象系列—新界晴雨 248x124cm 1998年
带著这样的收获,林天行1991年回到香港,却遭遇了未曾想到的状况。 “陕北距离香港那么遥远,香港人不懂得去欣赏,画作就卖不出去。”林天行去到当时香港知名艺术学院“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课,每周三个半天,余下的时间继续创作。 “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思考如何去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香港。”林天行说,“都市题材与传统题材不一样,不是传统亭台楼阁的画法,需要新的探索。”他在西方绘画中寻找灵感,“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九曲十三弯’不同,西方的画风是直线的,有冲击力,与现代都市题材相吻合。中国绘画色彩有限,西方绘画色彩更加丰富,香港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也适宜用丰富的色彩来表现。”林天行借鉴西画将中国画进行解构,在被剥离的色块和结构中寻找传统山水的当代意味,同时又保留笔墨和笔性的运用,创造了水墨重彩的独特表达。 1999年,他举办大型画展,200余幅作品都是香港题材,他完成了北方题材与南方题材的共生共融。
荷花菖蒲,
从传统题材中开拓创新
但林天行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歇,他要在不断的行走中探索新的可能。 1999年,他计划去西藏,“那是一方神秘的土地。”林天行对此向往已久。出发前他感冒了,但他顾不得这一状况执意要去,到了之后当天晚上头痛欲裂,“痛得只想撞墙啊!”林天行说,“很多人劝我回去,我哪里舍得!这里实在太美了!”第二天一早,他跑去医院吸氧,吸完氧下午就去写生。到了晚上又开始头痛,天亮了又去吸氧,接著再去写生……如此往复几天,他一直坚持不离开。从西藏回来,他身体留下了后遗症,背痛、口乾、乏力,从香港到北京再到台湾……到处看医生,直到2003年开始练瑜伽,身体才得以基本恢复。 2003年,他去西藏的念头再次蠢蠢欲动,这次他先到林芝热身,再从拉萨坐七天的车到阿里。四个朋友同行,中途两位坚持不下去选择离开。到了阿里托林寺,他难掩兴奋,“我完全沉浸其中,一刻不停地画,360度地画,画得我天旋地转,一直画了3个多小时才停下来,画了20多米长的写生!”回港后,为了这幅写生他专门举办了一次展览。此后,他在香港、北京、意大利等地多次举办西藏系列画展,“我把西藏的人文风光带到世界各地,让人们感受她是多么灿烂!”
西藏系列—心愿 24x27cm 2004年
西藏之旅带给林天行的不仅仅是西藏系列作品,更开启了他更为重要、更具标志性的创作——荷花系列。 “荷花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我一直都在画,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直到2003年。”林天行说,“那一年‘沙士’肆虐香港,我每天沉醉于画荷,感悟荷花蕴含的生命力。其间,我回想起在西藏头痛欲裂的时候,闭上眼睛满天都是荷花,我好像突然得到某种启示,要把荷花放到辽阔天地之间,与天空、流水、高山甚至雪景同在。”自此,他的荷花风格为之大变,肆意奔放、绚烂多姿又意韵深远、耐人寻味。西藏与荷花,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将林天行从传统创作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出别具一格的“天荷”。
荷花系列—长思 45x53cm 2021年
荷花系列—荷歌 193x183cm 2021年
近年林天行又醉心于画菖蒲,他在露台上养了几盆菖蒲,看着它们成长,观察它们的形态。林天行手里捧着一盆菖蒲说:“你看它的叶子像不像一把把剑?它是草中君子,可以斩妖除魔。”“可以斩妖除魔”的菖蒲进入他的创作视野是在2019年,这一年香港社会“黑暴”横行,他心境难以平静,“我甚至是充满愤怒的,就开始画菖蒲,画它的叶子,每一笔下去就是一把剑!我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宣泄在里面,画起来很痛快!”这些画作剑拔弩张,怒发冲冠,有些作品甚至用了浓重的全红背景。到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想到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家里都要挂菖蒲,可以祛除瘟疫,菖蒲在他的笔下便又有了不同的面貌,“这个时候,感受最深的是无奈与无常,作品转而以黑白为主调,但我也不甘心放弃希望,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有一线光亮在里面。”
菖蒲系列—觉 45x53cm 2019年
菖蒲系列—幽思 74x72cm 2020年
就任主席,
与美术界一同行走探索
2019年3月,林天行当选香港美协主席。上任后,他紧锣密鼓组织一系列活动:同年4月,他就率领香港美协大湾区文化行参访团赴珠海、肇庆参访、写生;7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与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携手举办“香港艺术家邀请展”;10月,“艺术共融”香港美协会员作品展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行,成为大湾区文化艺术盛事;疫情期间,线下展览受到影响,就采用线上模式,今年2月在线上举办的香港美协会员作品展经各大媒体报导,影响力也相当可观……一时间香港美术界交流创作风生水起。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林天行说,“香港要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美术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香港美术发展他向特区政府提出三大建议。一是成立美术学院,让越来越多有需要的市民得到系统专业学习的机会。二是在全港中小学、幼稚园普及美术教育,配备满足需要的专业美术教师。三是增建专业展览场地,为香港艺术家提供足够的展示平台。
“我刚担任美协主席的时候,美协会员有110多人,现在发展到将近300人。我希望我们的会员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年轻化,走到内地,走向国际,与更多的艺术家交流成长。”林天行所希望的不仅是一人前行,而是香港美术界一道同行,一道探索,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8月号
编辑:赵 欣
监制: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