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璀璨历史长河之中,各族儿女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2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时隔7年后,站在重大历史节点上,中国再次公布新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具有特殊的意义。展望神州大地,柳州螺蛳粉、香港天后诞、潮州珠绣、维吾尔族曲棍球、澳门土生葡人美食……一项项已融入各民族各地区老百姓生活的非遗瑰宝被“活化”照亮,绽放出历久弥新的迷人光彩。

香港大坑本来是一个客家村,据传于1880年,大坑曾发生瘟疫,为消灾灭瘟,村民扎作一条龙,上面插满香枝,在中秋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舞动着火龙绕村游行,沿途燃放爆竹,之后瘟疫果然停止。此后,村民每年都进行三天的舞火龙活动,以保大坑合境平安。大坑舞火龙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大坑舞火龙(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5个港澳项目列入最新非遗名录
俗语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随手翻阅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现非遗是这般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包公故事是非遗,太极拳是非遗,沙县小吃是非遗,香港的大坑舞火龙也是非遗……这样看来,要准确定义非遗是什么似乎有些难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正是在历史的传承之中,各种非遗项目经过代际互动不断地再创造,流淌著带有强烈地域和民族属性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确认,并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中国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了对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持有的同一项非遗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又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2019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经认真遴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共推荐申报项目943项。2020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了评审委员会,并随机抽取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了10个非遗门类和一个饮食类共11个评审专家小组,按照程序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的基本原则是,要将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列入名录,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导向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评审工作曾两度推迟。最终在评审原则的正确指导和社会共同监督下,2021年5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此次共公布国家级非遗项目325项,涉及46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包括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85项,以及对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140项扩展项目。其中,香港特区申报的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香港天后诞,澳门特区申报的土生土语话剧、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和澳门土地信俗,共5个港澳项目列入名录。香港天后诞和中式长衫制作技艺是香港本地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技艺,具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此前,香港已有10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包括粤剧、凉茶、古琴艺术、大坑舞火龙、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念白的戏曲,流行于粤方言区,通过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妆、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其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剧、曲艺、舞蹈及武打,唱腔、行当、化妆、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除表演艺术外,粤剧作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神功戏”,兼具社会及文化价值。粤剧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为香港小演员表演粤剧(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中国特色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鲜活体现,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虽然“非遗”这一概念近二十年间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厚传统自古有之。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学术机构和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基层,对千百年来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民俗、文艺开展了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2001年5月,以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开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此启幕,此前长期进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被整体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领域的第二部法律。该法的起草制定工作前后历时十余载,奠定了中国科学性、规范性和持久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开启了中国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篇章。“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潮州传统技艺传承情况时这样论述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出席国事活动和赴地方调研期间,多次考察非遗项目、慰问非遗传承人。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勉励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在四川战旗村“唐昌布鞋”展示台前,村民热情地拿起一双布鞋想送给他,习近平总书记笑著说,“我花钱买一双!”;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现如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逐渐完善,一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了及时有效保护。截至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068名。中国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保护投入力度,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从2011年的4.1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08亿元,累计达到77.66亿元。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为了强化对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环境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还先后设立了23个国家级、19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此同时,中国在非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04年,中国宣布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世界上第六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加入公约后,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倡导、推动双边和多边的国际非遗交流合作,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色彩”。截至目前,中国共有包括昆曲、中医针灸、太极拳在内的共42项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扎作是以简单的材料如竹篾、纱纸、色纸、绢布等,运用扎作技巧和绘画笔功制作而成。扎作在传统节日庆典和民间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常见的制成品包括花炮、大士王、花灯、龙、狮、麒麟及纸祭品等。扎作承载了不同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图为香港扎作师傅陈耀华先生扎作走马灯(图:香港特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
非遗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虽说是“遗产”,但非遗并非尘封不动的财富,它是流动著的、活态演变的。千百年来,一项项非遗技艺通常只是“用而不觉”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在当代,让非遗“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行动中的一种理念自觉。“守著娃,绣著花,养活自己又养家。”——湖南湘西开展的“让妈妈回家”计划,帮助掌握传统苗绣技艺的村寨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仅促使湘西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优质的脱贫致富动力,而且实现了非遗项目的鲜活传承。这是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一角,也是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这些工坊为当地的脱贫攻坚贡献了相当的力量。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中,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贡献了千“方”百“剂”,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获得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的创新实践中,各类非遗博览会、非遗艺术节、非遗电商节、非遗直播、非遗综艺节目等,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国际交往中,“送王船”等一批世界级非遗项目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对话交流的生动例证。纵观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国家战略、惠益人民群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不只是一份专门的文化工作,而是演变成为了一项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事业,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多方面发挥著积极作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提高中国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5月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系统性部署。“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并传承好非遗既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一代接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