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敬

香港的住屋供应严重不足,轮候公屋的时间已平均3年攀升至超过5年;房屋问题持续恶化,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也巨大,居屋开盘发售,数千个单位竟吸引逾20万人来抽签认购;而在私人住宅市场,楼价已升至十分惊人的水平,可见对香港人来说,真是一屋难求。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在香港“安居乐业”的前景,无不感到困惑。
香港楼价高、供应少,有数据分析一般市民即使不吃不喝,也需要20.7年才能买得起一个住宅单位,有关比例堪称世界之最。“如何增加房屋供应”成为重中之重,较早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暨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重新倡议郊野公园边陲土地兴建公屋,以缓解市民住屋短缺问题;方案建议将位于大榄隧道旁边的不超过100公顷边睡到地,即0.2%的郊野公园面积,加以善用于兴建居屋单位给两万个家庭,每个单位实用面积500~600呎;以呎价6000港元计算,市民只需300万就可以荣升业主。梁振英进一步建议日后超支部份由特区政府负责,而盈余则留给屋苑作日后维修或翻新储备;入伙10年来必须是业主自住,如要出售则只可以原价售予特区政府。
笔者认为此举可以让香港社会知道,我们有舍有得。土地测量数据显示,香港仍然有40%的土地面积是未有开发,当中包括部份可以用作盖建房屋。香港郊野公园的土地面积,于2008年增加了几千公顷,如果将郊野公园面积调整回到2008年的水平,香港将可以腾出许多土地。我们舍去0.2%的郊野公园土地面积,将得到2至3万户香港居民可以在短期内以低廉的成本成为业主,呎价为私楼价格的三分之一。如果计划可行,绝对有条件可作复制,慢慢逐步实现解决住屋短缺的问题。
当中社会某些组织有声音反对发展郊野公园及农地,但笔者认为,郊野公园界线是由人所规划的,而前人划定界线时的情况与现时的情况已经不同,现在可以有新判断。环保是人类创造的概念,环保意识是重要,但始终“人的需要大过环保的需要”。笔者认为,讲究环保同时亦可以以有效的方式发展;善用地方容许居住,以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前提;香港郊野公园面积比例比其他城市已属高水平,然而住宅用地比例却偏低;从数据分析香港人在环保上已负上相当的社会责任;要进一步节约资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而不是单单守住香港的郊野公园就可以赎罪。
作者系社区、建造及工程专业发展中心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