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汉权
爱国,这个教育重要课题,放于回归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二十多年易去,社会各界对一国的前设,确实有所轻忽。在一个公开论坛上,笔者有些简要的看法。
一国之民,爱国,本是天经地义。但在华洋杂处快进入二个世纪的时间廊,国际城市的国际化的价值观早已盘据根深,加之,西风吹来后现代思潮的「什么也不确定」「变幻是过程也是目的」的大潮,风高浪急,未有遏止;上世纪的自由主义,白头宫女,早已红颜落,泛我的唯一主义,集体是障碍、国家是机噐的调子,是唱个不停,附和者众。爱国是天经地义之说,已经不能视为当然,一些法津、一系列政府政策,可针对敌视国家的、别有用心的外部及内部势力的煽惑,收紧散漫的现状,但要从认知到认同,到有意欲付诸行动的,实践一国之民,应尽「天经地义」的爱国责任,最重要的,还是必须紥根教育。这个教育是不焦躁、但不能懒惰、更不能迥避。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必须建构香港、国家与世家生命连体的教育课程与内容,要国史、国学(中华文化)、国情、国安,以及国语(普通话)的「五国」并融,逐级而上。
爱国教育,是油然而生的认同感、连系感、拥有感,以至产生「我们感」,是彼此同心的教育互动,永不止息的过程。人是感情的动物,在香港推动爱国家的教育本有稳建的起步点。寻回历史上香港与祖国的百般情、千般爱的永续关联,显然重要。狮子山下,东江水流,中华大地,悠悠赤子心,休戚与共,血缘、历史、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永远相牵。香港绝大部份的居民,数算三代,问自己从哪里来?
但很可惜,全港学生的学籍记录上,有郑重的一栏,要填上「籍贯」吗?这是「我」的血缘所在,是我的祖先之地,更是寻根间祖的精神与动力的源流,听著唱著「我的祖国」,是情理兼备,铿锵有力。这样,对钱穆先生提出「一国之民,当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要有基本认识、对自己的国家要有温情与敬意」能产生心领神会的一份情义,永留心中,千军万马不能夺去。
教育局是否应该向全港学校申明,籍贯要义,寻根问祖,我的祖国。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星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