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区系列之北区——慢行港深边界,品味旧时光
图:八仙岭是横跨新界东北的重要山脉,因八个连绵的山峰得名,兼具历史和观赏价值。
地处港深边界的北区,位于香港地域的最北面,面积约14,000公顷,区内人口约30万,是新界其中一个占地最广阔,也最能保留乡村和郊野特色的地区,与深圳仅一河之隔。由于早期聚居于北区的人士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曾几何时,这里陡峭的山岭和郁郁葱葱的山谷,一度是香港极为重要的食物产地,故区内仍保留不少农耕用地及青葱的郊野环境。而随著地区发展,乡郊版图已逐渐缩细,取而代之是新市镇的多层住宅大厦,及各式各样的工商业发展。因此,这里乡村与城镇相依,怀旧风情和现代生活各得其所。这里没有嘈杂、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取而代之的是悠闲的氛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小巴在田间道路上穿梭,游人在山水间驻足徘徊,拥有新、旧香港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孔,值得细细品味。
图:攀登八仙岭途中可俯瞰船湾淡水湖,一睹全球首个在海中兴建的水塘全貌。
北区围村和龙跃头文物径
北区的龙跃头文物径是政府于新界设立的第二条文物径,以保育这些村庄的历史风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尽管周边地区城镇化正迅速发展,但文物径沿途的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村内仍然有人居住。
图:松岭邓公祠建于16世纪初,是香港最古老和具规模的祠堂。
龙跃头的名字来自村落后方高耸陡峭的龙跃岭。平缓的龙跃头文物径全长约2.6公里,一路上有河道、农田和树林,并将该地区的「五围六村」都串连了起来。市民只需花半天时间,便可领略粉岭龙跃头一带传统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这些村庄最初都是由此地的邓氏宗族建立,邓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初年,邓氏族人邓惟汲迎娶宋高宗之女。如今,公主及驸马的神位能在松岭邓公祠中找到,这座邓族宗祠是文物径上最亮眼的历史古迹。
图:老围是龙跃径上最早建立的围村,围墙正中部分建有高台,可供守望、防盗之用。经过几次翻修,其围墙也成了五围中最漂亮和完整的。
港版「小长城」——上水华山
此处的华山并非五岳之一。华山位于新界北部上水一直延伸至坪洋,原称「大岭」,由于其连绵的军车路跨越长甫头、杉山、马头岭、松山等多个山峰,故有「香港万里长城」及「华山军路」之称。南边可眺望上水、梧桐河一带景色。北边可望落马洲、梧桐河及深圳一带,欣赏不逊于香港的城市景观。
图:登华山「北望神州」远眺深圳
图:华山上的祈雨碑建于清道光年间,为香港少有的农耕社会敬畏自然的拜天信仰古迹。
活化古迹新地标 ——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
说起近一个世纪殖民时期留下的西式建筑物,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中西区、半山、跑马地等。但其实,由于北区特殊的边境位置,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区内的两个主要城镇,上水和粉岭都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位于粉岭的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其建筑前身就是1961年启用的前粉岭裁判法院,也是新界第一所裁判法院。这座白色的大楼在当时是典型的城市建筑,展现简约的新古典建筑风格。经活化后,保留许多原有建筑细节,访客可探索及认识香港的法律历史,体验如何将旧式建筑与现代科技融合。
图7:前粉岭裁判法院是三级历史建筑,活化前也曾多次用作电影拍摄场地,如《无间道II》等。
图:活化后的青协领袖学院,为本港青年提供平台,透过多元培训活动协助学员增广见识、发掘自己,培育具创造力的领袖。
*本文刊载于《知识》杂志2021年7-8月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