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地把「建造世界科技强国」定位为建国百年重点目标之一,当中航天科研及工程更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本港可藉「神舟十二号」的成就,吸引中小学生对国家航天科技的关注,然后用以阐释中国国情及科技发展的故事。(新华社资料图片)
根据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早前访港期间指出,国家航天任务任重道远,极具挑战性,未来要做的事包括:「第一,对月球,建立科考站,希望我们的航天员到月球上去;第二,对火星,希望能够从火星拿到样品回来;第三,对小行星,对木星进行考察,想了解它。」
美想方设法 欲拒华于太空门外
朝着这些太空探索的长远目标进发,中国近期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今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祝融号」星球车登陆火星,正式开展火星探索工程;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顺利与「天和核心舱」对接,3位航天员开始进行为期3个月的太空体验和科研。
虽然有关成就举世瞩目,却得来不易。事实上,中国航天工程发展的历程荆棘满途,最大障碍莫过于中国被国际太空组织多方面制裁,而制裁行动的始作俑者主要是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大力推行「星球大战计划」,目的是进行国家战略防御;而冷战之后,美国在军事上一直视中国为主要敌人,因此想尽办法把中国拒诸太空门外。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于1998年发射「国际太空站」上太空,目的是建设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太空实验室」,当中合作伙伴包括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但中国却没有被邀请参加。
美国对华态度从没有软化过,甚至变本加厉。面对「天和核心舱」启动所构成的威胁,美国太空总署(NASA)立刻进行反击,坚持与中国在太空征途上割席,于上月23日向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提出,要求政府永久将中国排除于国际太空站项目之外。笔者恐怕中美「星球大战」将会没完没了,但愿两者之间的摩擦不会影响人类的太空科学发展。
适逢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国家派遣航天科学家团队访问香港,与本港市民分享航天的经验和精神,更带来月球土壤作公开展览。这些活动对市民当然非常吸引,再次掀起全港航天热潮。然而,笔者认为美中不足之处,是活动只流于表面,没有进一步好好与中小学国情教育课程配合,予人的感觉只是百年党庆活动之一而已。若真如此,政府就浪费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国家航天科技和事业发展的大好机会。
港科学家 有望上太空站做研究
笔者多次公开指出,科技教育应与国情教育互动,建议政府在通识教育科改革中,加入国家科技相关课题,让学生从科普角度了解国家历史和发展,而国家太空计划正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从「神舟十二号」的成就,吸引中小学生对国家航天科技的关注,然后利用这个例子来阐释中国国情及科技发展的故事,包括在国际外交的摩擦、欧美各国对华的制裁、中美科技战及贸易战等各方面的外间压力下,中国如何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坚决要在世界科技发展舞台上力争上游,逐步从「跟跑」、「陪跑」,以至未来「领跑」的地位。近期「北斗卫星」、「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祝融号」、「神舟十二号」、「天和核心舱」等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很值得香港学生为国家引以为傲。
访港的内地航天科学家认为,香港的基础研究世界出众,研究环境国际化,并预测未来中国太空探索工程中必然会有香港航天员的参与。笔者认为并非信口开河,未来的载人太空船将会类似今天的载客小型飞机,就如最近亚马逊(Amazon)创办人贝索斯(Jeff Bezos)计划与其余3人乘坐自己公司Blue Origin开发的太空船升空,相信把本港科学家送到太空站里进行研究实验,并非遥不可及的梦。这再一次说明,在香港中小学推动科技国情教育之重要性,试想一个不关心国家、不爱国的香港学生,又怎会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呢?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