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百里是“岭南画派”第四代传人,著名香港国画家,其作品在国际市场早已享负盛名。习画三载,弱冠之时,他以香港新界风光写生为主题举办首次个展。赵少昂先生为其题额,张大千先生为其画册封面作品题字,成为艺坛的一段佳话。何百里的艺术历程长逾半世纪,何氏画风及题材从自然中获得灵感,为岭南画派开出另一新境界。
1982年,何百里与赵少昂老师合影
结缘国画 师承自然
何百里,1945年出生于广州,自幼接受西式文化教育,但因受父亲传统家庭教育影响,他十分热爱国粹,特别是书画艺术。在他14岁时,喜爱艺术亦精研书法的父亲,安排他拜师岭南画派画家胡宇基,学习中国花鸟画,随后转攻山水画。何百里非常重视写生,他认为,只有真正地身临其境,感受景色的变化,才能用心去作画。何百里调侃道,他的父亲何启源是他写生的“伴侣”,何百里喜爱游山玩水,观察田园风光,他的父亲就陪著他一起写生。三年多的写生成就了何百里的首届个展,21岁的他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以香港新界风光写生为主题的画展,在香港艺坛引起极大反响。1965年,何百里(左二)以香港青年画家代表之身份拜见访港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右三)何百里在创作与传承中最看重“师承自然”,在他看来,真正有内涵的作品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这样才能画出生动形象的作品。在何百里的众多题材中,无不凸显自然写实的生活感。何百里爱花、栽花、画花,他笔下的花果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被赋予清丽灵秀的美感,寄托了画家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感情。何百里与山水结缘,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不能错过。古稀之年的何百里来到太行山写生,他不仅领略到了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美景,还亲身感悟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他说,现实中太行山无法移走,然而蜿蜒曲折的山路却是由前人一代接一代开凿出来,传承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何百里画中的太行山,有高山流水的浩瀚景色,亦有雄浑壮阔的日出之美。201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为何百里策划大型个展,展出全新山水系列《曦望》。于他而言,曦望,既代表日出晨曦之景,也有希望之意,意境深远。
继承传统 突破创新
几十年来,何百里的绘画风格及题材不断随生活环境变化,从早期描绘香江渔舟、田园,旅居加拿大后,创作“加国枫釆”系列,到2006年回归后,游历大江南北,谱写祖国河山“灵山秀水”系列,成就了“何家山水”的新境界。何百里说,画画不能只有一种方法,突破自己是最高的享受。由初习岭南派技法至钻研古法笔墨的过程中,他发现历来画家都能融汇发展出自家独特的笔法,表达生动的意境,因此他在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创作出带有自己风格的作品。书法中的中锋、偏锋和逆锋等用笔,都启发了他的水墨绘画的笔触。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随著新水墨运动的浪潮,追求艺术的创新发展。意境丰富和感情真挚的《百里轻舟》系列便是他当时创新之作。何百里强调用笔,气由笔生,无论泼墨淋漓的开景以至点点渔舟,均以书法入画,气韵生动,水墨韵味盎然,他认为这是善用中国传统技法的成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何百里艺术历程的重要变“法”时期,他走出岭南画派的技法,进入古今中外艺术的广阔世界,再探索中国画水墨写意的奥妙。何百里潜心研究宋元时期的绘画风格特质,到访西方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研究西洋艺术,参考西方风景绘画的形态和结构。何百里说,西洋画讲究逻辑和比例,但欠东方水墨耐人寻味的气韵,而代表东方艺术的中国水墨画,则以气韵和内涵为主,适可地融合西方艺术对水墨画发展大有帮助。
《黄叶丹枫斗秋色》2007年 92.5 x 92.5 cm
何百里以国画传统为本,吸收古今中外艺术特色,谋求艺术创新突破。何百里认为,创新突破要先明白物理循环,变化有道,便能有无限的创思。中外事物皆可描绘,只要装备好自己,以中为本,运用各家所长,随机发挥,移形入意,复出于意外,自然别有韵味。以文化精神凝聚人心,发扬岭南文化的创新品格。何百里时常说,传承中华文化,对传统岭南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在文化交融中进一步提升影响力。《黄山晨雾》2015年 72 x 72 cm
弘扬国粹 赤子情怀
1984年,何百里举家迁居多伦多,辟室“自在轩”潜心创作,艺术创作更上层楼。另一方面,他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艺术传播,搭建中西方艺术交流的桥梁,增进相互理解。1997年,他倡议并成功举办了“中国二十世纪名家国画展”,在加拿大三大美术博物馆巡回展出。何百里至感安慰,说:中国艺术必须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又打趣说,不论是出席展览,还是跟前加拿大总理会面,他都一定穿中式服装出席,要有文化自信才会受人尊重。旅加期间,他担任了加拿大保护中国文物基金会创会顾问、北美加拿大区水墨画会永久顾问并于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作学术讲座。
《我爱璀灿香江》2015年 90 x 90 cm
2006年,旅居加拿大廿余载的何百里回到了香港。彼时,他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家。何百里说,离开香港二十多年,回来后他感慨香港更加繁华了。何百里目睹国庆烟花汇感觉喜悦,觉得香港如此璀璨美好。他认为这种情感可以赋予香港人以正能量,艺术家也要尽一些社会责任,透过创作,用美的观感让人珍惜美好的生活。2018年,为纪念港珠澳大桥竣工通车,何百里特别创作了名为《凝聚》的作品。画面中的港珠澳大桥伫立在晨曦中,气势恢宏。何百里说,构图凸显大桥伸向远方迎接光芒,代表了一种希望。“如此宏伟的建设,我们作为艺术家,是有责任记录下来的。”今天,中国书画受到国际的青睐和认可,进入了广阔的世界市场,令人为之鼓舞。这其中,包括何百里在内的海外中国画家展示了祖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哪怕是身在万里之遥,仍怀有一颗弘扬国画精神、热爱祖国山川的赤子之心。何百里寄望新一代画家,在中国优秀的传统中,踏实地创作足以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作品,肩负起接力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