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推动内地与香港之间投资和贸易往来的“超级联络人”,非香港贸易发展局 (以下简称香港贸发局)莫属。港商赴内地经商,内地企业来香港买货、找伙伴,香港贸发局都可以提供服务,协助他们达成目标。刚升任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的钟永喜,自2000年起,一直在内地工作。他不仅熟悉内地市场的点点滴滴,更把如何帮助港商港企北上发展当作心尖儿上的大事,长期为推动两地经贸合作服务耕耘。
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前夕,钟永喜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贸发局致力推广本港作为双向环球投资及商业枢纽,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该局已作好准备协助更多港商融入国家发展蓝图中;相信港商在内地,会有一片新天地!
文|本刊记者 魏东升 冯琳
发挥各方力量为港商港企服务
钟永喜
记者:香港贸发局是一个怎样的机构,主要承担著哪些工作职能?
钟永喜:香港贸发局是成立于1966年的法定机构,负责促进、协助和发展香港贸易,致力于推广本港作为双向环球投资及商业枢纽。我们在世界各地设有50个办事处,其中13个设于中国内地(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大连、福州、杭州、南京、青岛、武汉、西安)。原来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帮助一些外资进入中国内地,而现在我们更多地是要帮助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平台和专业服务“走出去”实现国际化。
就贸易这个概念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要大力发展香港的服务贸易、推动产品贸易。同时最近这几年,我们也在慢慢推动知识产权贸易的部分,贸易内容已经从原来直接售卖单一的产品、服务,到把产品、服务、科技和产权整合起来,打造成一种体验、一个方案和一个场景,进行整体售卖。比方说,我们跟杭州市合作,帮助把他们的“城市大脑”治理方案藉着香港贸发局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展览会推向海外,这里面就有不同的产品、服务和专利技术凑在一起。
多年来,其实我们理解和推动的“贸易”这个概念是在不断演变的,也是在努力配合国家的发展,这也是香港贸发局的功能。
记者:随著国家的不断发展,香港贸发局近年来又是怎样适应新形势、推陈出新促进香港贸易发展呢?
钟永喜:现在国家步入了新里程,要走向高质量发展,而香港的很多产业也处于一个转型升级过程,需要增强自身竞争力。但其实香港有些中小型企业在正常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如果单打独斗的话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贸发局跟香港特区政府合作,联合推出了一项“T-Box升级转型计划”。T-Box专责团队会根据企业的需要,推荐合适的服务,包括商务咨询、工作坊、参观考察、对接政府资助等,希望企业可以更了解市场,从而倒逼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进步。这个计划已经开展了有大概一年的时间,现在共有1,400多家企业参加。
我们一方面要推动香港企业的创新和升级,另一方面还要搭建一个服务体系来作为配套支持。我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我们教人家学游泳,不能只在岸边教,要真跳进水里教。我们原本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设有“中小企服务中心”,现在要帮助香港企业开拓内地市场,所以就把这个服务中心也从香港引申进内地来。我们的大湾区服务中心在6月10日正式在深圳揭牌,更有效地为在内地经商的香港企业提供支援。但内地只有这一个服务中心还不够,因为香港企业的发展地域很广,所以我们还在大湾区设立了五个港商服务站,分布在前海、南沙、横琴、东莞、中山。
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以“云启动"的形式跨地启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分别在香港和深圳连线出席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通了GoGBA “湾区经贸通”数字平台。通常我们需要带领香港企业走进大湾区考察、调研,要加强对话交流机制,这也是为了帮助推动项目落实。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天天开展这种线下活动,于是我们专门搭建了一个手机终端平台,开发了“湾区经贸通”微信小程序,直接为企业和个人线上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
此外,我们还搭建了跟国家相关部委、内地许多省市的不同合作模式平台。总之我们一步一步来,争取更加有效地服务好香港企业。有些时候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政府行为,我们还要发挥好商会力量、市场力量,一起为港商港企服务。
协助更多港商港企融入国内大循环
2020 年“中博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莅临“香港馆”并给予指导
记者:贸易的终极目标是交易,香港贸发局在帮助港商卖货方面有什么“法宝”?
钟永喜: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推动港商开拓内销市场,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香港企业对接内地国企民企。
我们有一个帮助香港企业开拓内地销售市场的重要渠道,就是组织港商来内地参加各类大型展会,比如“进博会”,还有很多服装、电子、玩具、医疗类的专业商贸展会。我们会在这些展会里专门设立“香港馆”,直接在展会期间接全国订单。
我们还开设了专营香港产品的商店 ——“香港.设计廊”,旨在向全球推广原汁原味的香港设计和港货潮品,售卖商品包括珠宝、手表、首饰、陶瓷等等。“香港.设计廊”有线下门店,同时也用好线上平台,在京东、淘宝这些电商平台开店。为了帮香港企业卖货,我们在“香港.设计廊”推出了“寄售易”服务。因为很多香港中小型企业一开始对内地市场还不太熟悉,他们直接过来开店或是做电商都不是很了解情况,他们的产品究竟适不适合内地市场也不知道。他们在内地没有公司或合作伙伴,很多东西都处理不来。 “寄售易”就是一站式协助港商处理进口报关、货品配送、销售营运、处理税项、货款结算等。他们先在香港把商品交给我们,然后借助“香港.设计廊”的线上平台或是线下门店来售卖,卖完以后再把收益交给他们,做到“香港交货,香港收钱”,轻松简易开拓内地市场。
另外,我们每年还主办好几个大型活动向内地消费者和买家推广香港产品。比如今年年底,我们准备在深圳举办一个香港潮流产品展。平常的话,有一些港商组团来我们这边洽商,我们也会找一些采购商跟他们单独对接。同时,我们每年还会组织大量的内地企业组团去香港,在香港贸发局举办的展览会上采购最新的产品,并了解国际产品及市场潮流。
在工作过程中,我看到香港有很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在内地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但有部分企业,过去一直以国际市场为主,对内地市场的关注和投入不高。在这国际形势大变局之际,贸发局可以与商会携手,协助更多的港商港企融入国内大循环,按内地市场所需调整产品和服务,学习营销新模式,对接销售新渠道。相信港商在内地,会有一片新天地。
港商来内地的投资势头不减
记者:截至目前,据贸发局了解,在内地营商的港资港企规模和数量情况如何?发展趋势如何?
钟永喜:详细的数字我现在没有,这也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今年我也特别向商务部提出来,建议在内地发起一个港商大调研,希望可以把这个数字梳理清楚。
改革开放40多年了,港商登记一直是由商务部门负责,但他们都是按投资项目数来登记。也就是说,这个企业在内地做了几年之后究竟是什么情况,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企业现在可能发展得很好,也可能由于一些原因中间就停顿了,直接变成了“僵尸企业”。所以内地港企规模的总量数也可能有,但是中间怎么划分厘清就比较复杂。我们今年也会去仔细调研港商在内地的数据,可能要花点功夫。
疫情无阻港企在内地发展
记者: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两地经贸往来产生了哪些影响?疫情之下,香港贸发局如何帮助港商港企渡过难关?
钟永喜:由于疫情的关系,两地往来有诸多不便,这的确对一些工厂和业务都在内地的香港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影响。
去年2月疫情早期的时候,我在上海,和贸发局同事们一口气跑了65家香港企业,收集了他们复工复产碰到的问题。比如,有些是员工无法到岗,有些是买不到口罩,有些拿不到工程施工许可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收集完后,跟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反映情况。上海市领导也很好,会议现场就开展工作,许多问题在会上就得到了解决,帮助香港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后来,内地疫情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各方面恢复得比较快,于是我们又开始著手帮助香港继续开拓内销市场。去年4月,我们把原来很多贸发局组织参加的展会变成一个线上形式的,同时也跟很多省市及时搭建起线上的企业对接平台,这也是到现在我们一直还在做的事。
跟港企解读好“十四五”规划机遇
记者: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港商港企对此有哪些期待?香港贸发局将怎样继续帮助他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钟永喜:我觉得“十四五”规划不光是对港商,对整个香港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窗口期。“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的发展模式,要往新格局还有高质量去转变,所以在这一过程里面是有很多机遇的。
整个“十四五”规划中,香港有一些新功能、新定位。这不是一个字、一句话的事,是要真正做起来的事。当然在这些话的背后,可能中央会有一些具体的政策和行动去支持香港发展新的功能,但是我们自己也要考虑怎么去把握住这些好的机会。人家端著一碗饭给到你面前,你还是要自己去吃的,是要争取的。所以我们要把“十四五”规划所蕴含的机遇跟香港企业解读好。
另外,“十四五”不只是国家层面的规划,其实内地每个省市、每个央企国企民企都有它的“十四五”部署。所以我们不光要聚焦于国家的宏观“十四五”,还要把握好内地每个地方的“十四五”机遇。我们贸发局会多带领香港企业到内地不同地方去走走看看,希望往后这几年把国家“十四五”任务再细化、分解,一步步去做。
很多事情要做,尤其像国家的重大策略要落地,凝聚共识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时候不是对错的问题,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和看法,首先要考虑怎么把它们凝聚成共识、变成同一个目标,再集中精力去办好。其实这也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看来,换位思考很重要。有时候看香港有没有问题,我们要从内地的角度去看看,从国家的角度去看看。同样的,内地朋友谈到香港,有时候也要从香港人的角度去看看。因为多换位思考的话,大家就容易凝聚共识。我帮你考虑多一点,你帮我考虑多一点,这就是我们国家团结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只要我们团结,什么都不怕。
“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我比较关注的亮点是整个国家正处于数字化转型中,这个市场的潜力非常大。有句话叫“天上有网、地下有格”,现在国家实行网格化管理,城市治理也好包括疫情防控也好,都是网格化的。这些非常好的经验其实可以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慢慢“走出去”,可以通过香港的渠道去跟海外对接。香港施行普通法系,可能对西方国家来说比较容易接受;面对合同履约和纠纷,香港的仲裁和解决争议服务也比较有国际公信力,香港要在这些方面多发挥功能。
我想“十四五”才刚刚开局,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