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前曾多次教育我要为国家和香港谋福祉,我一直牢记在心。”唐英年的语气透露著恳切与笃定。除了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参加很多政协工作之外,他目前还担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以及江苏社团总会会长的职务,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不同领域的事务之中,身体力行践行著父亲的教诲,为国家、为香港作出了杰出贡献。近日,本刊记者围绕他所从事的各项社会事务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文|本刊记者 高峰 特约记者 章君奕
香港友好协进会肩负新重托
唐英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综合修订)条例经立法会三读,于5月31日正式刊宪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有关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的登记,必须由香港友好协进会统一提交。作为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您对综合条例里的这种授权表述有何感想?
唐英年:这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对香港友好协进会﹙友协﹚的高度信任和重托。我们将会积极工作、全力配合,按照相关要求,细致、负责任地做好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友协目前正按照相关条例,协助人大政协界别选举委员会当然委员进行新登工作,以确保选委会顺利产生。
记者:香港友好协进会因何可以在两地有这种地位和影响,被赋予这样的重任?
唐英年:这要从友好协进会的创会历史说起了。香港友好协进会成立于1989年3月,由九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发起成立。成立以来,无论在回归前推动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回归后维护香港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等方面,香港友好协进会始终秉持爱国爱港的创会宗旨,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发声出力、参政议政,始终发挥核心堡垒和主力军作用。
香港友好协进会的会员构成是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为主体,还包括部分社团领袖、政坛名宿、工商翘楚和专业精英等。虽然人数不多,800人左右,但可以说是名流汇聚、精英荟萃,每位会员都非常优秀,在全港或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
记者:友好协进会汇聚香港英才,是一个重要的沟通联络、凝聚力量的平台。请问协进会是如何协调不同意见,达成共识的呢?
唐英年:协进会800位左右的成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有不同的思想和诉求,所以协进会在凝聚共识方面需要做大量繁重细致的工作。我们会通过召开会议、一对一对话等方式,多渠道、多方面来沟通协调以便达成共识,形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有益社会发展的建议。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互谅的心,都是从为香港好、国家好的意愿出发去求同存异,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也非常感谢每一位成员作出的努力。
3 月 12 日,香港友好协进会举行“撑人大决定 完善选举制度 落实爱国者治港”街站活动,唐英年出席并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香港友好协进会的职能和定位是怎样的?
唐英年:香港友好协进会迄今已成立32年。多年来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中联办等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香港友好协进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凝聚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爱国爱港人士的重要社会团体,构建成为一个具多重职能的“活动平台”、“学习平台”和“工作平台”。
这种平台作用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为会员提供一个关心港事国是,参政议政,发挥“双重积极作用”的平台;为会员提供一个解读中央精神,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国际局势,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提供一个学习宣传“一国两制”方针,推动基本法贯彻落实,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平台;提供一个协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国情港情,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平台;提供一个联系各国、各地区驻港机构,开展友好交往,拓展公共外交的平台;提供一个促进两岸四地交流合作,携手前行、和谐共荣,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发展的平台。
香港被赋予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
新定位
记者: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您作为香港西九文化局主席,怎么理解国家赋予香港的这种新功能?
唐英年:这是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进国家规划,是对近代以来香港中外文化荟萃之地特质的认同。“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香港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在香港本地特别是青年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终有利于“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落实,促进民心回归,保持香港社会的安定团结。
2019 年,唐英年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起为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揭幕
记者:香港应该如何发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作用?
唐英年:作为中国与世界文化联通的一个纽带,香港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传播桥梁,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因此香港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硬软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和香港故事。同时,香港还应做好与大湾区的文化交流、文化共融工作。
记者:西九文化区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唐英年: 西九文化区的发展目标就包括促进香港长远发展为国际艺术文化大都会;促进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并加强香港与内地及海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并加强不同政府或非政府的团体或组织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等。
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正在有计划的将内地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剧种引进香港,帮助市民更多了解国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种类,开拓视野、增加认同,并加以推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
另外西九文化区的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预计最快明年7月就能对市民开放。届时会有约880件展品运抵本港,是自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创立以来,出借藏品数量最庞大的一次,包括不少相当珍贵的文物。相信通过我们精心策展,这些古老的文物将在香港这一国际大都会焕发出当代魅力。
西九文化区非常乐意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也正积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本地文化产业创新等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养分。
家族爱国爱港传统薪火相传
记者:您的祖籍是江苏无锡,唐家是当地名门望族。您的家族素来有爱国爱港的传统,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唐英年:我的祖父唐君远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是无锡、上海协新毛纺厂的创办人,为中国纺织业尤其是精毛纺工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世纪20年代,面对中国的纺织市场几乎被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日商垄断的形势,他积极改革体制、开拓新领域。虽然抗战期间被迫停产,但战争胜利后,祖父立即主持上海、无锡两地工厂的全面复工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父主动接受国营经济领导,率先申请公私合营,积极经营企业,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
唐英年家庭合影。前右二为唐翔千先生,后左四为唐英年,后右四为唐庆年,前左一为唐嘉盛
父亲唐翔千出生于无锡,长在上海,1950年来港创立织布厂,被誉为“香港纺织大王”。他对国家始终充满感情,除了回内地投资纺织业外,也在1985年左右开始投资电子产业。父亲晚年精力主要倾注于两地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他是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弟弟庆年目前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儿子嘉盛即将担任无锡市政协委员。
记者:您的家族是最早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现在发展如何?
唐英年:我们家族一直秉持“实业兴国”的宗旨,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祖父的鼓励下,1979年父亲千里迢迢赴新疆考察,后来创办“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成为新疆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1981年父亲与上海纺织局合作成立“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家工商局颁发的“沪字第00001号”营业执照,成为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1985年起,我们开始投资电子行业,先后在广东、江苏等地设厂,发展的很好,已在业界占有重要地位。
我从海外回港投身家族企业,很早就常去内地公干,那时交通很不方便。看到今天内地日新月异的发展,深感自豪。
记者:听说您现在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社会事务上,是这样吗?
唐英年:可以这样说。我现在除了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参加很多政协工作之外,还担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以及江苏社团总会会长。这些方面的工作,占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乐在其中。父亲生前曾多次教育我要为国家和香港谋福祉,我一直牢记在心。这些工作是服务国家、服务香港、服务家乡的,再忙再累也要尽力去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父亲生前曾多次教育我要为国家和香港谋福祉,我一直牢记在心。”唐英年的语气透露著恳切与笃定。除了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参加很多政协工作之外,他目前还担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以及江苏社团总会会长的职务,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不同领域的事务之中,身体力行践行著父亲的教诲,为国家、为香港作出了杰出贡献。近日,本刊记者围绕他所从事的各项社会事务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文|本刊记者 高峰 特约记者 章君奕
香港友好协进会肩负新重托
唐英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综合修订)条例经立法会三读,于5月31日正式刊宪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有关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的登记,必须由香港友好协进会统一提交。作为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您对综合条例里的这种授权表述有何感想?
唐英年:这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对香港友好协进会﹙友协﹚的高度信任和重托。我们将会积极工作、全力配合,按照相关要求,细致、负责任地做好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友协目前正按照相关条例,协助人大政协界别选举委员会当然委员进行新登工作,以确保选委会顺利产生。
记者:香港友好协进会因何可以在两地有这种地位和影响,被赋予这样的重任?
唐英年:这要从友好协进会的创会历史说起了。香港友好协进会成立于1989年3月,由九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发起成立。成立以来,无论在回归前推动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回归后维护香港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等方面,香港友好协进会始终秉持爱国爱港的创会宗旨,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发声出力、参政议政,始终发挥核心堡垒和主力军作用。
香港友好协进会的会员构成是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为主体,还包括部分社团领袖、政坛名宿、工商翘楚和专业精英等。虽然人数不多,800人左右,但可以说是名流汇聚、精英荟萃,每位会员都非常优秀,在全港或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
记者:友好协进会汇聚香港英才,是一个重要的沟通联络、凝聚力量的平台。请问协进会是如何协调不同意见,达成共识的呢?
唐英年:协进会800位左右的成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有不同的思想和诉求,所以协进会在凝聚共识方面需要做大量繁重细致的工作。我们会通过召开会议、一对一对话等方式,多渠道、多方面来沟通协调以便达成共识,形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有益社会发展的建议。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互谅的心,都是从为香港好、国家好的意愿出发去求同存异,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也非常感谢每一位成员作出的努力。
3 月 12 日,香港友好协进会举行“撑人大决定 完善选举制度 落实爱国者治港”街站活动,唐英年出席并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香港友好协进会的职能和定位是怎样的?
唐英年:香港友好协进会迄今已成立32年。多年来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中联办等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香港友好协进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凝聚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爱国爱港人士的重要社会团体,构建成为一个具多重职能的“活动平台”、“学习平台”和“工作平台”。
这种平台作用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为会员提供一个关心港事国是,参政议政,发挥“双重积极作用”的平台;为会员提供一个解读中央精神,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国际局势,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提供一个学习宣传“一国两制”方针,推动基本法贯彻落实,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平台;提供一个协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国情港情,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平台;提供一个联系各国、各地区驻港机构,开展友好交往,拓展公共外交的平台;提供一个促进两岸四地交流合作,携手前行、和谐共荣,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发展的平台。
香港被赋予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
新定位
记者: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您作为香港西九文化局主席,怎么理解国家赋予香港的这种新功能?
唐英年:这是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进国家规划,是对近代以来香港中外文化荟萃之地特质的认同。“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香港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在香港本地特别是青年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终有利于“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落实,促进民心回归,保持香港社会的安定团结。
2019 年,唐英年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起为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揭幕
记者:香港应该如何发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作用?
唐英年:作为中国与世界文化联通的一个纽带,香港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传播桥梁,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因此香港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硬软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和香港故事。同时,香港还应做好与大湾区的文化交流、文化共融工作。
记者:西九文化区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唐英年: 西九文化区的发展目标就包括促进香港长远发展为国际艺术文化大都会;促进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并加强香港与内地及海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并加强不同政府或非政府的团体或组织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等。
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正在有计划的将内地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剧种引进香港,帮助市民更多了解国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种类,开拓视野、增加认同,并加以推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
另外西九文化区的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预计最快明年7月就能对市民开放。届时会有约880件展品运抵本港,是自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创立以来,出借藏品数量最庞大的一次,包括不少相当珍贵的文物。相信通过我们精心策展,这些古老的文物将在香港这一国际大都会焕发出当代魅力。
西九文化区非常乐意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也正积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本地文化产业创新等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养分。
家族爱国爱港传统薪火相传
记者:您的祖籍是江苏无锡,唐家是当地名门望族。您的家族素来有爱国爱港的传统,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唐英年:我的祖父唐君远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是无锡、上海协新毛纺厂的创办人,为中国纺织业尤其是精毛纺工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世纪20年代,面对中国的纺织市场几乎被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日商垄断的形势,他积极改革体制、开拓新领域。虽然抗战期间被迫停产,但战争胜利后,祖父立即主持上海、无锡两地工厂的全面复工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父主动接受国营经济领导,率先申请公私合营,积极经营企业,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
唐英年家庭合影。前右二为唐翔千先生,后左四为唐英年,后右四为唐庆年,前左一为唐嘉盛
父亲唐翔千出生于无锡,长在上海,1950年来港创立织布厂,被誉为“香港纺织大王”。他对国家始终充满感情,除了回内地投资纺织业外,也在1985年左右开始投资电子产业。父亲晚年精力主要倾注于两地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他是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弟弟庆年目前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儿子嘉盛即将担任无锡市政协委员。
记者:您的家族是最早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现在发展如何?
唐英年:我们家族一直秉持“实业兴国”的宗旨,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祖父的鼓励下,1979年父亲千里迢迢赴新疆考察,后来创办“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成为新疆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1981年父亲与上海纺织局合作成立“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家工商局颁发的“沪字第00001号”营业执照,成为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1985年起,我们开始投资电子行业,先后在广东、江苏等地设厂,发展的很好,已在业界占有重要地位。
我从海外回港投身家族企业,很早就常去内地公干,那时交通很不方便。看到今天内地日新月异的发展,深感自豪。
记者:听说您现在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社会事务上,是这样吗?
唐英年:可以这样说。我现在除了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参加很多政协工作之外,还担任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以及江苏社团总会会长。这些方面的工作,占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乐在其中。父亲生前曾多次教育我要为国家和香港谋福祉,我一直牢记在心。这些工作是服务国家、服务香港、服务家乡的,再忙再累也要尽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