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紫荆文化集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办的“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在港举行,邀请多位我国殿堂级科学家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和6所中小学举办讲座,并参加6月26日举办的“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
林郑月娥在礼宾府会见戚发轫(左一)、龙乐豪(右一)等人
6月22日下午,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展开为期5天的访问。
这支航天科学家团队包括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师孙泽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等。除了讲座外,访问团还带来了去年国家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并在香港首度公开展览,让香港市民一同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骄人成就。
林郑月娥欢迎航天科学家:
市民莫错过难得机会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3日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北斗卫星、天问火星探测器等,都是国家航天科技的主角,它们背后的杰出科学家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林郑月娥说,很荣幸能够在礼宾府欢迎航天科技代表团访港。
林郑月娥表示,代表团成员在访港期间会探访大学、中小学,出席公开讲座,并为香港市民带来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和月球土壤,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认识国家航天科技的难得机会。
林郑月娥称赞龙乐豪院士和戚发轫院士是殿堂级科学家。两位长者虽年过80,仍然积极参与国家的航天工程,实在令人敬佩。
6月23日,“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在香港理工大学拉开序幕。图为主礼嘉宾合影留念
殿堂级航天科学家进校园
掀太空热潮
23日上午,“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已经88岁高龄,当天他率先开讲《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整场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戚老全程脱稿,金句频出。
在我国航天史上,戚发轫院士的履历堪称传奇:从中国的第一发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被称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书”。
戚发轫说,中国的航天成就,在过往五十多年,从一无所有到航天大国,现正迈向航天强国,实现中国的航天梦。戚发轫还介绍了中国去年的多项航天任务成功,包括利用嫦娥五号探测器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以及北斗卫星成功组网等。
“载人航天精神里,核心的就是爱国。”戚发轫认为,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奉献精神。他说,最高尚的爱,是爱国家。在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航天人必须要有航天精神。“现在是和平时期,不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只要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岗位,老师教好学生,学生学习好,我认为就是爱国。”听到此处,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23日下午,代表团来到香港大学与学子交流。国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作了题为《九天揽月》的公开讲座,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的相关情况。现场可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许久未坐满人的礼堂,今天连第二层都迎来了听众,甚至还有人站在走廊听讲。
“对于月球,以前我们只能作诗想像,现在我们能抵达了,就希望利用月球,也一定能够利用。”胡浩说,“探月工程使得我国航天技术跨了一大步。以前深空探测俱乐部里没有我们,现在我们是重要一员。火星任务,也得益于探月任务打下的基础。”
此次伴随航天科学家入港的,还有“天外之土”月壤。胡浩欢迎香港的科研机构也来申请使用采回的月表样品进行科学研究,并打趣地说,“‘嫦娥五号’采回的月壤1,731克,很有意义,这代表我们探月工程规划17年,分为3步走,而且都是1次成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胡浩用毛泽东的诗句结束了演讲。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是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的关键所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座谈会中指出,国家现正迈向航天强国,实现中国的航天梦
胡浩说,过去两年,中国航天喜讯不断:嫦娥五号奔月取壤任务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闪耀开通。上个星期,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位航天员,刚刚入驻了中国空间站。“这些任务成功背后的航天科学家团队,居功至伟。”听到此处,全场掌声雷动。
香港青少年“追星”
盼参与国家航天事业
这次航天科学家团队抵港,在全港掀起了一股太空热潮。在活动现场及观看直播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行程后半程,航天科学家团队还分别走进多所学校,进行讲座及与师生互动交流。
同学们一方面感叹我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对航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始终抱有对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无尽热忱,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打破欧美等强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十分不易。
“就像戚院士所说,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为爱国出一分力。作为一名学生,认真学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希望有一天也能尽我所学,为推进国家建设作出一些小小的贡献。”在现场听讲座的理大周同学如是说。
现场还有年龄更小的“追星”一族。正在香港读小学的余同学,第一次来大学听讲座,他说自己一直有个“飞向太空”的梦想,所以专程托父母报名,来一睹国家航天科学家的风采。“希望以后能够到月球上,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水。”余同学说。
在香港,青少年“追”航天科学家团队,更“追”他们背后的大国重器和国家级科研任务。“我们这一代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航天事业深感兴趣,请问,我们香港大学生是否有机会到国家航天部门实习、学习?”在当天演讲后,戚发轫被学生问及这一问题,他答道:热情欢迎在港学生参与国家航天事业!
戚发轫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各地各方面的年轻人。此次入港的航天科学家团队中,就有五六个年轻同事,他们从香港不同大学毕业,取得学位后回到内地,目前正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作。
戚发轫表示,“我们热情地、真诚地欢迎我们在港的年轻同学们参与到国家的航天事业中。不仅可以到国家航天部门的岗位上工作,也可以在香港原有岗位上完成国家航天项目的相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