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广兆,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港区代表,兼任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顾问及香港银行华员会名誉会长、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香港福建商会永远荣誉会长。他1960年被派驻香港,服务中银集团及香港金融业已长达半个多世纪。2003年,林广兆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16年,林广兆再获颁授“金紫荆星章”,嘉许语中有这样一段:“林先生长期致力参与公共及社会服务,凭藉在银行界超过五十年的丰富经验,林先生积极维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及商业中心地位,卓有建树。”
呼吁爱国爱港团体
承接民间办学重任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作出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并多次强调“爱国者治港”原则。如何培养和储备“爱国爱港”人才,是年近九旬的林广兆甚为牵挂和操心的事情。他告诉记者,“爱国者治港”是一个长期的治港方略和目标,而如何培养和储备“爱国爱港”人才,则是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林广兆居港逾60年、一直活跃在香港金融界和社团界,对培养 “爱国爱港”人才颇有心得。很早之前他就留意到,香港的现实情况是,中小学、幼儿园等启蒙教育场所多由天主教、基督教等教会办学,另有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校,真正由旗帜鲜明的爱国团体创办的学校则寥寥可数。
2000年,香港教育界宣布取消中学中史必修课。林广兆开始著急了,他知道一旦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化中国历史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必将出现空白,产生缺失。因此在他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期间,与时任会长的陈有庆先生,就曾有过推动香港中华总商会创办爱国学校的想法。但当时与特区政府协调办学用地就花了好几年,直到香港中华总商会换届仍毫无所获。2014年非法“占中”事件及2019年“修例风波”发生后,林广兆深感当年错过了推动香港中华总商会创办爱国学校的机会,他认为中总办学,可以为民间办学起到很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林广兆建议,先发动社团力量,协调到办学用地和场所之后,再由中资机构或投资或赞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香港的百年大计,也是国家的百年大计,各界爱国爱港社团应该也值得参与其中。”
1996年1月,中银向香港机场管理局提供82亿港元贷款,参与融资兴建新机场。林广兆(左三)代表中银签约
对如何协调办学用地和场所,林广兆建议接受之前的教训,现在发动民间办学,先不要著急去和政府协调办学用地,因为有很多程序和制约,很难一下子解决这些问题。他建议先调研香港现有的民间办学状况,“全面了解一下,现有学校有哪些办得不好的,可以一起合作;有哪些已经办不下去或不想办的,可以转让过来;另外应该还有一些之前办过学但目前已经荒废的校园,可以修葺或重建后投入使用。这样一来,爱国爱港团体民间办学行动可以迅速展开,无需被办学场所及用地所制约。”
在林广兆看来,在香港发起民间办学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当属旅港福建商会。早在1926年,福建商会就开始在港创办“福建中学”,近百年来一直坚持爱国教育理念,并在港首创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先例,一直被其他民间爱国学校效仿。2009年,福建中学以接收方式完成了对经营不善的基督教臻美学校的兼并,使之成为福中的第四间系列学校。林广兆认为,这种接收方式各得其所,是一种最集约的资源整合模式,可作为当下爱国团体民间办学的模式之一。
林广兆还建议内地名校及优秀教育机构来港办学。“目前内地驻港机构越来越多,派驻香港的中资机构人员亦日益增多。这些中资机构人员家庭,很多都希望子女继续接受内地模式的教育。因此,在港开办内地模式的学校,实际上有很大市场需求,也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内地来港办学的学校和机构都有丰富的内地教育经验,在引导学生学好课内知识之余,也懂得如何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民族归属感。”他强调,不论是爱国爱港社团创办的学校,还是内地教育机构来港创办的学校,都是落实中央“爱国者治港”原则、培养认同国家与民族、建设国家与香港的“爱国爱港”人才库。
60年前派驻香港
广获华侨信任支持
虽然林广兆与记者侃侃而谈的是民间办学经验,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香港金融界老行尊,被尊称为“中银长青树”。
林广兆1934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1952年入职中国人民银行,1958-1959年先后被提升为中国银行漳州支行副行长、行长,1960年被中国银行选中派驻香港。上世纪60年代初的香港,经济刚刚起飞,收入提升、人口激增、物业交投旺盛,银行业也随著发展迅猛。当时的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需要一批懂闽粤方言、可以服务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年轻从业人员。中国银行总行到福建广东考察合适人选,林广兆被选中,成了总行第一批派驻香港的员工之一。
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居住条件也很艰苦,4-5人挤在10来平方米房间里,人齐的时候连转身都困难。大夏天也没空调,在屋里只能靠摇大葵叶扇降温。林广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很快他就调整了状态,并时刻提醒自己:总行和国家对自己这么信任,自己作为派驻香港的排头兵,一定要做出一番建树,让总行和国家放心。于是他报名学习粤语和英语,积极参加各类同乡会和商协会,并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坚持在社团里做义工。凭藉福建人一股“爱拼才会赢”的闯劲,林广兆很快得到香港一些社团领袖及东南亚华侨的支持,他由此积累了大量人脉资源,融入了香港社会,工作得心应手,业务蒸蒸日上。
2001年10月23日,在中银香港成立酒会上,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与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刘明康共同主持亮灯仪式
那段时期,东南亚排华严重,很多华侨都把资产转回香港,林广兆成了他们最信任的银行业务能手。一些福建老华侨甚至一下飞机,就把全副身家十几二十万港元现金直接交给林广兆,让他存妥之后再把存单交回给他们。当年的十几二十万港元是什么概念?林广兆解释说,那时候香港北角的房价,一套两室一厅也就2万港元左右。十几二十万港元,在当时几乎可以买下近10套北角的房子。这么多现金没凭没据就交到林广兆手里,可见在这些华侨的心目中,林广兆的可信任程度,完全不亚于自己的家人。
援建大型基础设施
助力内地改革开放
1978年内地迎来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林广兆时任中银集团港澳管理处业务部主管,负责信贷业务。在当时香港与内地金融政策尚未完全互通情况下,基于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以及对内地政府发展基建和实体经济的支持,林广兆在总行相关指示下积极稳妥地推动所属各行开展内地业务,援建内地大型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内地政府发展实体经济。他认为:支持国家改革开放,香港中银集团要敢为人先。如果不投融资给内地政府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外商无法在内地投资兴业、带动就业及改善民生,国家改革开放或将成为一纸空谈。
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香港中银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国家改革开放投融资重任。统计资料显示,1979-1992年,中国银行通过“三贷”(外国政府贷款、政府混合贷款和买方信贷)、商业贷款和发行国际债券共筹措资金168.4亿美元,占同期国家实际利用外资的88%,是同期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5倍,成为国家对外筹资主管道。香港中银集团及林广兆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后,为更好发挥集团优势,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1998年中国银行总行启动重组香港中银集团计划,并将时任中银集团港澳管理处副主任的林广兆派到宝生银行兼任董事长,主导以宝生银行为载体的香港中银重组及上市计划。从重组到更名到上市,宝生银行及更名后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相关法律文件签署,主要出自林广兆之手。
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成功上市,开启了历史新篇章。林广兆直言意义重大:“为国有金融企业利用海外市场融资敲开了大门,亦为中国民族金融资本与其他资本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同台竞技揭开了序幕。”
见证中银发行港币
参与痛击金融大鳄
对于中银集团如何获得港币发钞权,以及与香港金管局联手痛击国际金融大鳄等大事记,林广兆至今记忆犹新。据他回忆:1982年中英政府就香港回归问题展开谈判。与此同时,已跃居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的中银集团,也陆续化解了80年代的港元汇价危机、股灾、银行挤提等事件,地位直线上升。如能在中英过渡时期参与发钞,对稳定人心和香港金融市场都有好处。于是,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修改章程,允许“在港澳地区的分行依据当地法令可发行或参与代理发行当地货币”。同年7月,香港立法局通过法案,承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发钞合法性。1994年5月,中国银行正式发行港币,成为香港三大发钞行之一。
1997年香港回归第2天,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波及,香港金融亦开始受到冲击。在香港抵御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始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与国际炒家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香港特区政府与中银集团等机构高层,共商防御国际大鳄对外汇和股市的冲击的对策,香港中资机构亦全力以赴支持特区政府护盘行动,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
林广兆仍然清晰记得当时情景:中银集团数十名外汇操盘手执行指令,不分昼夜,轮流在国际汇市上与炒家交锋。关键时刻,中资及本地资金入市,24家篮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加上中国内地减息等利好消息,香港股市开始强劲反弹,港元汇价也随即恢复稳定,最后终于迫使国际大鳄仓惶出逃。“应该说,在1995-1998年的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国际资本大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了。”林广兆自豪地说。
情系乡梓无私奉献
历尽千帆初心不忘
旅居香港60年来,林广兆一直以福建社团为家,正直坦诚、勤奋务实、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社团上上下下的信任和敬重。对家乡,林广兆眷念于心,念兹在兹。他常说,从小喝家乡水长大,事业有成回馈家乡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多年来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港影响力,带领香港福建乡亲成立了香港漳州同乡总会、旅港福建商会等社团组织,团结乡亲力量,支援家乡建设,引进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帮助家乡修公路、建电厂,支援经济开发区建设等,为改善民生、创造就业、造福乡梓作出了贡献。
2008年,林广兆得知家乡平和县正在筹建一所高质量完全中学,立即带头捐款50万港元,并影响和带动了香港漳州同乡总会和许多热心教育事业的香港同胞慷慨解囊,先后为学校捐款捐物2,000多万港元。另外还筹集了700多万港元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教奖学。为感谢林广兆的贡献,平和县将这所学校命名为“广兆中学”。他还先后发动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捐建平和县医院、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等数十个重大项目,极大改善了家乡的教育、医疗、文化环境。
2008年11月,林广兆回家乡看望福建平和广兆中学师生,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在香港,林广兆亦不遗余力推动中银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他代表中银集团出任中银公益基金会董事,并一直参与行政和决策事务,为基金会出谋划策,策划公益活动,发动各类筹款,为香港弱势社群及基层社区受惠者争取了最必需援助,令中银集团及中银公益基金深入香港民心,备受社会信赖。
坚辞高薪续当义工
两度获授紫荆星章
2001年林广兆荣休。上级极力挽留他担任香港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几次坚辞不下,林广兆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又肃然起敬的“条件”:不接受副董事长每年数百万薪酬及高额花红待遇,只领取原单位退休金。
来来回回“谈判”了两个多月,上级最终接受了林广兆的“条件”。林广兆笑道:“一个人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相当于将自己汇入时代的大海,可以成为推动历史和社会滔滔向前的一份力量,这样我觉得人生才有意义。我已经有退休金,钱给再多我也没有用。能在第二线继续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我已经很开心。”
从2001年荣休至今20年退而不休的“义工”日子里,除了出差,林广兆每天都坚持早晨6点起床,6点半至8点行山,9点半到办公室上班,为中银国际推进市场化改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作出新贡献。同时,他还将很多时间投入到社团工作中,经常组织和带领爱国爱港社团与内地及台湾进行文化经济交流,影响并发展了大批青年骨干加入爱国爱港阵营,成为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社会中坚力量。2016年,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反港独撑释法大联盟”中,作为金融界代表发动了逾4万人参加和平集会,向各界表达市民对反“港独”和支持释法的强烈意愿,并反复向大家宣讲:“国家与香港的关系,就是国与家的关系。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感动了无数港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