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坚
本港新冠疫苗接种计划经已开展三个多月,至今只有约145万名市民接种了首剂疫苗,约105万人已接种第二剂疫苗,即约15%的市民经已完整接种疫苗,接种率实在不算理想。为刺激更多市民接种疫苗,有地产商宣布送出一个价值逾千万的单位,供完成疫苗接种的市民参与抽奖,令本港创造了单日接种4.2万剂疫苗的新纪录。其后,本地商界积极跟进,如港铁送出500张全年车票、海洋公园提供园内消费优惠等,以鼓励市民接种疫苗,而类似做法将陆续有来。这种做法为仍在犹豫是否接种疫苗的市民提供了更多诱因,有助提升接种率,是企业在疫情下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商界「谷针」固然值得鼓励,但特区政府更要履行总体责任,提供更多诱因。政府展开「全城起动、快打疫苗」运动,在既定第二阶段「疫苗气泡」的政策上,进一步推出了接种疫苗代替定期检测、为政府雇员提供「疫苗假期」等诱因,但其吸引力显然不够。政府应提供更多具普及性的诱因,如为接种两剂疫苗的市民派发额外的消费券、税务优惠、放宽聚会限制等,令市民切身感受到接种疫苗的好处。
在部份媒体和有心人士的操作下,「谷针」成了贬义词,但既然疫苗已被证实为安全有效,广泛注射疫苗确能有效应对疫情,「谷针」又何错之有?台湾疫情本长期受控,但「围堵防线」失守后,病毒迅速在社区蔓延,每日新增个案和死亡个案屡创新高,根本原因就是民进党当局对疫苗采购态度消极,未能建立起「免疫屏障」。而在以色列,由于绝大部份国民都已接种新冠疫苗,新增确诊病例大幅下降,该国已取消了绝大多数防疫限制,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如果再不大力「谷针」并达致群体免疫,香港疫情即使受控也只是暂时,稍有疏漏都会再次爆发。
在积极提供诱因的同时,政府亦应「一手软一手硬」,对某些特定行业的从业员实施拒绝接种疫苗的惩罚措施。例如医护人员照顾病人,受感染风险较高,而其照顾对象的抵抗力也较低,以强力手段推动他们接种可谓理所当然。事实上,此类做法并绝非孤例:台湾疫情再爆发后,台北市长柯文哲明确强制在医院内工作全部人员接种疫苗,直言「今天开始由不得你了」。目前,香港医管局数据指医护人员接种率只有三成,十分不理想,也带来了负面的社会观感。此外,教职员、安老院舍员工等,也应接种疫苗,为抵抗力较低的未成年人和长者提供多一重保护。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副理事长、中国执业律师
编辑:潘丽丽
审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