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关注的一片热土,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因何在?因为几次难忘的采访经历都发生在这里。2007年,采访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演,当时中方部队主要是从新疆军区派出,因此演习之前的几个月,我频繁来新疆出差。2009年“七五”事件的第二天,我就站在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作报道,持续一周。最近一次来新疆,已经是七年前的2014年。每次新疆之行,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心境。近期,新疆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点,境外媒体上关于新疆的消息满天飞。作为一名记者,我必须亲临现场以求真相。
文|香港 秦枫
新疆酸奶混搭粽子:开启南疆之行
这次采访我选择了南疆的喀什巴楚县、和田墨玉县,这两个县曾是反恐斗争的主战场。之前去南疆,都要在乌鲁木齐转机。当我订机票时,发现有北京直飞喀什的航班,就猜想形势一定有很大改善。一下飞机,看到熟悉的喀什机场,思绪回到七年前的六月,那时机场行李传输带前只有我和同事在等候,机场除了特警岗哨,空空荡荡。而今日,两条行李传送带超负荷运转,等候的旅客颇为拥挤,防疫人员在一旁提醒不要聚集。出口有通往各个县的大巴站牌,每一个牌子下面都有七八个人在排队登记。当年的停车场只有两辆出租车,如今停车场满满当当,大巴车、出租车、私家车熙攘喧闹地进出著。对比之前,现在喀什已非彼时喀什,我来到了充满浓浓生活味儿的新南疆!
在喀什有一下午休整时间,我便去了国际大巴扎。这里的国际大巴扎比乌鲁木齐的面积大,更接地气,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集散地,而不是仅卖纪念品和特色商品。七年前这里的商铺关了三分之二,冷冷清清。现如今,大巴扎人来人往,露天部分更是当地人的最爱,有菜市场、小吃店、裁缝铺、文具店、五金店、饮料摊。年轻女人都不再戴头巾了,面纱、罩袍也踪影全无,立体的脸庞靓丽炫目。不再留胡须的男人们,虽然戴著口罩,但掩不住旺盛的活力。当地居民对外来客人的态度也有显著变化,没人把我们当“稀罕”人,对我们很热情。
我在逛街时,好几次遇到一位开著三轮车沿街叫卖的维族青年,他卖的不是维族传统食品馕,而是汉族面食馒头。我甚至还看到有小吃摊卖粽子。维吾尔族过端午吗?端午节也要等到六月份呢。摊主告诉我这是酸奶配粽子。我十分好奇,要了一份尝尝,新疆的酸奶浇在软糯香甜的粽子上,再来一勺枫浆,真是一道特别好吃的甜品。七年前在喀什,我从来没见过这种维汉混搭的食物。一颗甜蜜的粽子,让我感受到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充满期待地开启了新的南疆之行。
教培中心:技能培训与去极端化思想相结合
教培中心通过培训,使维族同胞掌握蕾一些专业技能,从而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让他们在新生活中淡化并逐步消除头脑中的旧思想,极端主义失去了滋生土壤。图为巴楚县一家服装厂的维族女工(图片由作者提供)
从喀什出发四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巴楚县。通过当地协调联系,我找到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教培中心)一位前学员——维尼热.阿卜杜外力。维尼热今年29岁,梳著齐耳短发,戴著眼镜,是一位气质温和的维族女子。她说自己从小与住在图木什克的奶奶生活,接受的极端思想最早来自奶奶。尽管她后来去广州读高中,在厦门读大学还拿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位,但是回到新疆后,依然受到了极端思想的影响:她不许别人在婚礼上唱歌跳舞,觉得那样会下地狱。起初,维尼热的父母觉得她有点不对劲,后来社区干部和她谈心,她最后自愿选择去教培中心学习。维尼热告诉我,她在里面学习了十个月,学习内容主要是职业技能培训,其他还包括学法律、学普通话以及去极端思想。每个班级都有维汉老师,维族老师主要讲去极端化,汉族老师教职业技能、普通话和法律。职业课程包括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烹饪、电子商务、服装剪裁等,维尼热选了美容美发。她说每个周末都可以回家,没有教培中心的人跟著。结业之后,她与同期学员、老师都有联系,去年结婚还邀请他们参加,现在她和先生正准备迎接第一个孩子。憧憬著未来可期的生活,让维尼热不禁回忆起过往,她含泪苦笑:“哎呀,我当时怎么会是那个样子?”
和田墨玉县生意人麦麦提.托合提也曾是教培中心的学员。他告诉我,之前因为受极端思想的毒害,他不许老婆出门,不许老婆找工作。来到教培中心,他学习了普通话,结业后在政府帮助下贷款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和老婆一起开公司做建材装修生意,结识了不少汉族大客户。一年之后他就还清了贷款,还挣了二十多万。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带老婆去三亚,因为他们都没见过海。
我来到阿克苏幸福小区一栋三层居民楼,开门的是一位名叫阿依先木.古丽的维族美女。几年前,她被一些邻居传播的极端思想蛊惑,每天穿黑袍,和家人吵闹,作为生意人的丈夫不堪家庭矛盾,与她离婚。在社区帮助下,她去了教培中心,学习了美容技能,脑子逐渐清醒过来,并与丈夫复婚。现在阿依先木开了一个美甲美容店,店面正在装修。这位爱美的女人,前几年用黑袍把自己罩住,我问她有没有看过当时的照片,她说自己穿成那样,也不愿意照相,想想觉得自己很可笑,即使有照片也不会留。现在阿依先木家中墙上挂著新拍的结婚照,照片中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脸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白皮书指出,新疆开展教培工作,有效消除了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当地社区干部告诉我,教培中心通过培训,使维族同胞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从而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让他们在新生活中淡化并逐步消除头脑中的旧思想,极端主义失去了滋生土壤。
驻村干部和“结对子”:越来越受村民欢迎
社会环境净化,家长望子成才,都希望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所以极端思想在校园里没有市场。图为作者(左)采访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博孜买里村幼儿园院长赛米热(图片由作者提供)
2014年起,新疆连续七年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每年从各级机关选派1.2万支工作队、7万余名干部,深入乡村牧区,走入群众心中。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各个工作队都要驻村和“结对子”。每一个工作队下到村里,为期三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吃,就是给“结对子”的民族亲戚交伙食费;同住,就是工作队住在村里的专门周转房;同劳动,就是一起在农田干活,教授村民种植经验,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南疆地区的村有大、中、小的规模,工作队分为7至8人、3至5人、2至3人。我在阿克苏、和田采访的两个工作队都是5人。工作队以脱贫攻坚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任务。在和田玉龙喀什镇依盖尔其村,工作队去年发展了三名维族群众成为中共党员,今年已经收到了18份入党申请书。工作队还要帮扶带领原来的村干部,教他们说普通话,使用电脑。村委会继续做好农业生产、村民福利等日常工作。
“结对子”亲戚是由所驻的村里随机为工作队队员分配的当地村民人家,大部分为贫困户。阿卜杜热.合曼艾麦尔和妻子图尔迪.妮萨阿布加尔一家子已于去年脱贫,他说以前家中的旱厕现在都改造成抽水马桶,脏兮兮的土炕换成了床,整洁的地板砖也取代了破旧的地毯。我注意到院子墙上安装了一个印著“党的声音进万家”和“为人民服务”红字的小扩音器,每天都用维语播放政策解读、文化知识、音乐诗歌等节目。扩音器的绿色键上印著“乡村声音”,这个键可以直通后台,如果群众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马上就可以联系到村委会。当地干部称之为惠民小喇叭,每家都有安装。阿卜杜热一家“结对子”的汉族亲戚是驻村工作队的队长颜鲁晓。他说,“我以前有20头羊,放羊的话,我要一天跟著。后来颜队长帮我把羊托养给合作社,还利用我家门前的小房子开了爱心超市,我和我妻子看店,每月收入差不多五千元,颜队长给我的帮助很多。”阿克苏温宿柯柯牙镇核桃新村的艾拜杜拉是一位苹果果农,曾经被别人拖欠过一车苹果的钱,拿著欠条,要了好几年,对方一直赖账,驻村工作队找了当地派出所给解决了,艾拜杜拉特意给工作队送来了一面锦旗。工作队刚驻村的时候,有的村民不理解甚至抵触。随著工作队办的实事越来越多,村民与工作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村民对工作队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去年全国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后,工作队队员的常驻年限改为一年,队长任期改为两年。维吾尔谚语讲:奥斯曼掉了,眉毛还在;水流走了,石头还在。不断把“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引向深入,目的是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维汉双语教育:让孩子们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七年前,我在喀什采访,与我能通畅地进行普通话交流的维族成年人不是很多。但这次我在喀什大巴扎闲逛,问了几个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他们都可以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喀什巴楚县一所乡村幼儿园,每班都有维汉两名老师,上课都是双语。院长是幼儿师范专业出身,她介绍说幼儿园没有语言考试,但是普通话的语感需要从小培养。去到几个教室,孩子们都能听懂我的问题,有的词汇多一些,有的词汇少一些,不过孩子们唱起普通话儿歌来字正腔圆。和田墨玉县一所北京援建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要比乡村幼儿园的高,交流基本无障碍。看著这些可爱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好,他们将来一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双语教育,当然还要有维语。我去到巴楚县第一高中,这个学校有3,500名学生。老师说,高三年级每周8节维语课,因为高考有民族语言考试,其他年级每周6节。高三学生现在心无旁骛,全力备战高考,趁著下课,我问他们的梦想高校,有的想去上海交通大学,有的选择武汉大学,还有的向往北京大学。学生们能有如此志向,说明新一代新疆青年对国家认同。我注意到每间教室的醒目位置贴著两张绿色的A4纸,上面印有:“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校长说,社会环境净化,家长望子成才,都希望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所以极端思想在校园里没有市场。
充分就近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后顾之忧
用工业化的技术培养少数民族职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之忧。图为北新建材(阿克苏)有限公司的叉车工人艾买尔吐尼牙孜(图片由作者提供)
和田墨玉县有一家来自山东的从事种鸡养殖、饲料加工的全产业链企业,郑老板因看中了南疆的充足劳动力和当地政府的优惠招商政策来到这里。优惠政策包括第一、二、三年厂房租金免费,第四、五年厂房租金减半征收,还有职工社保优惠等。2018年,郑老板投资17亿元建厂,引进生产线。在周边多个村里建立了15个养殖场,并集中建立加工厂区、宿舍区。招收了将近6,000名当地员工,大的生产车间可以容纳1,200人同时工作。员工每月工资2,500至3,600元不等,一周回一次家,工厂班车接送,8人一间宿舍,管吃管住。
我还去了阿克苏一家做建材的央企。总经理说,为了吸纳附近贫困村的劳动力,专门撤掉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招收了75名维族工人。我在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专注地操作,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这种自我价值的提升,令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昂扬焕发的表情。企业发展当然要算账,但有的企业算小账,有的企业算大账。撤掉自动化生产线,吸纳劳动力,看上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在社会稳定的大局下,企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保障,效益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同时,用工业化的技术培养少数民族职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之忧。
自从新疆棉花以及相关供应链被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打压以来,棉纺织业牵动著国人的心。喀什巴楚县的一家上海援建的服装厂,曾经出口的订单现在改为内销。陆老板跟我说,等著制裁结束,还是要做出口。目前工厂内共有65名附近村的女工,年龄从18至50岁不等。有一位胖胖的工长自豪地说,“我马上就要当师傅了”,她的两个孩子在上学,丈夫开出租车,“我一天没什么事情,就来应聘了”。现在工作时间为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下午四点到八点,每月能拿到2,500至3,500元,过日子“没问题”。
现在的南疆大地一片生机,各个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以前北疆的企业多吸纳南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然而我这次来,听几位企业老板介绍,要在南疆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南疆的劳动力资源是一大优势。和田墨玉鸡肉养殖加工厂的郑老板说,之所以投资和田就是看到南疆逐渐稳定后,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也大。“我们厂都是年轻人,打工妹,打工仔,那种勃勃生机的气象,很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的那种情景,所以我来对了。”喀什巴楚服装厂的陆老板对我讲,下半年开始做羽绒服,而且就在南疆销售,前期做了市场调查,未来销量可期。
一路采访下来,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曾亲历过一段特殊时期的新疆,而这次明显感受到新疆生产生活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父母就业,收入稳定,孩子们受到良好开智和教育,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而且让已经被打散的极端宗教势力没有可乘之机。稳定保证了发展,发展改善了生存,这就是新疆目前的事实与真相。
(作者系香港卫视新闻采访总监)
编辑:赵欣
校对:魏小旋
监制:张晶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