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李兴龙,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完成了本、硕学业,后又就职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可谓足迹踏遍近乎半个地球,且很富“国际化背景”。2016年,李兴龙决定返回祖国、扎根首都创业。作为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北漂”奋斗5年来,李兴龙带著他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已经成功地为自己的科创梦想勾勒出了完美轮廓。
“国家和特区政府一直鼓励我们香港青年来内地创业,我想我就是一个‘前哨兵’。相信会有更多的香港年轻人跟上!”李兴龙说。
文|本刊记者 冯琳
李兴龙创办的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2019年LT中国物流技术奖创新产品奖
选对方向往前冲
在和记者的对话中,李兴龙一直强调自己的故事非常平凡:出生于1988年,2007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2011年留学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就读这所历史名校首次开设的创新企业管理硕士课程。硕士毕业后即受聘于全球半导体巨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
人生的轨迹总是这般神奇,看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却又总是在某个关键时刻成就了一种命中注定。李兴龙的北上创业故事亦是如此。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回到祖国、来北京从零开始创业发展?
李兴龙:其实这跟我本科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2008年,新世界集团举办了第一届港青赴内地交流活动。我一看介绍就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随交流团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在一家国企实习。那一年刚好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也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以及首都市民的热情和友好。
当时的北京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微信支付,更没有滴滴打车,智能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但我却能深入地体会到北京的风土人情、同事之间融洽的工作氛围,还有北京、整个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心里,那个时候我就决定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来内地走走看看。
记者:“种子”在什么契机下突然“发芽”了呢?
李兴龙:我当时选择这家美国公司,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职位可以选择在香港或深圳工作,而且我对半导体也很感兴趣,想多积累一些经验。所以我在美国公司的四年间,除了在美国总部物联网实验室工作外,我常常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也到了内地很多省市出差。在这期间,赴内地创业的想法在我心里有了更深度的萌芽。
这样几年下来,我掌握了“软硬结合”的基础——我有计算机软件的学术背景,也有半导体硬件方面的工作经历。“软硬结合”的应用就是机器人,这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我把这个想法分享给了一位内地朋友,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和我一拍即合,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在内地“做点事”。我经常跟自己说一句话,选对方向后,往前冲就行了!
创业就像“摸著石头过河”
2016年,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只怀揣著项目计划和一腔热忱的李兴龙一个人打著背包从香港北上了。在北京等待他的,只有另一位创业伙伴和一间合租房。“摸著石头过河”,李兴龙认为这句话最能概括和形容他的创业道路。
记者:刚来北京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会觉得未来充满风险和挑战吗?
李兴龙:风险和挑战肯定有。我清楚地知道,从一个初创型公司变成一个小型的公司、再发展成大中型公司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开始肯定是很迷茫的。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对这边的创业情况什么也不懂,连“五险一金”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时我拿著香港居民回乡证连普通快捷酒店也住不了,然后每天在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的清华孵化器里踏实地研发我们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幸运的是,我们第一代产品做出来之后半年内就拿到了三轮融资。
记者:既然是“摸著石头过河”,这些创业路上遇到的困难是怎么一点一点解决的?
李兴龙: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和北京市中关村相关部门的帮助。
创业之初,我们不知道怎么注册公司,不知道如何运营一家公司,也不知道怎么把一个创新想法推向市场,这些问题清华x-lab(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都了解。他们给力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
但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与内地大部分公司相比会有一些不同,所以又需要一些更专业的指导。在这方面,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协会是由香港在京的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组成的,有做律师的、有做贸易的、有做会计师的,等等。所以通过他们,我们可以获取更细致的一手资料,也是他们指导我怎么去办理“五险一金”。
我还想说,选择北京中关村,是我最大的幸运。中关村有著很纯粹的科研氛围,集聚著丰厚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对初创企业一直非常支持。正是因为公司申请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共同推出的针对科技初创企业发放的首都科技创新券,拿到了补贴,我们才能快速把样机生产出来,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
在各方面支持下,我先把自己在北京生活的问题、公司经营的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就开始专注研发产品、招聘团队。我们后面才有机会参加很多国家级的、专业级的创业比赛,而且拿了很多奖项,逐渐验证了我们的产品价值,于是得到了更多的目光和融资,慢慢地把公司一步一步做起来。
李兴龙参与发明的机器人在北京中关村智造大街巡逻
时刻不忘放眼国际
不追逐市场爆点,只专注于自身所长。完全适应内地的营商环境,却又不局限于国内市场。虽然在首都创业,但是港式思维始终影响著李兴龙的创业布局和战略眼光。五年的实践让他愈发认识到,自己当初选择北京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李兴龙希望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能在中国首都打造出一家国际化的科技公司。
记者:内地机器人市场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为什么你会选择做“户内外通用小型移动机器人”?
李兴龙:我们现在做的机器人产品主要有三条赛道,配送机器人、巡逻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都是机器人行业中最刚需的产品,都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劳动力重复性的问题。我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专注,所以我们五年来只做这一类产品。
记者:截至目前,在你的创业过程中,你的香港身份会是一个加分项吗?
李兴龙:在内地来说,我很高兴自己可以享受到和内地居民几乎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各种创业福利政策我都可以申请,我还有幸入选了中关村U30优秀青年代表。其实我们来到这里,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别人享有的政策我也能享受到,政府投入的资源我也能受用,这就够了。
在和外国人做生意的时候,我作为香港人的优势并不明显,因为他们也不说粤语。唯一的加分项就是我持香港护照,确实出差的时候办签证会更方便。所以有很多时候国外有急事需要人,我就可能先飞过去。
记者:香港的精神内核、香港人的营商传统对你的创业有影响吗?
李兴龙:确实有影响。比如,内地很多做得比较好的、甚至规模比我们大的机器人公司,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要让产品出口。但是我除了关注内地市场外,同时也在不断留意著海外发生了什么,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要让产品“走出去”。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比较超前的,我认为好的产品肯定要出口,这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块。
其实如果说香港创业者和内地创业者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唯一的一点在于,香港创业者的国际性视野和眼光会相对比较强一些。本来内地的市场足够巨大,一个公司如果能把这个市场做好已经是无敌了,但是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这还不够,还会经常地想要怎么“跳出去”。
记者:你现在的创业精力主要在哪块?公司目前是一个怎样的规模?
李兴龙:我现在做几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生产,一方面是产品设计,一方面是客户销售。整个团队现在有50人左右,基本上都是很有活力的90后年轻人。公司核心骨干由国外著名大学和国内双一流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他们大部分拥有机器人大赛获奖或论文发表经历。
记者:你创业的最终目标和愿景是什么?
李兴龙:我希望让“户内外通用小型移动机器人”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持续提升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引领人类进步。当然,我也希望能在北京打造出一家万亿美金市值的机器人公司。
期待更多港青加入
对祖国的认知和热爱,在李兴龙扎根内地后有了更丰富的升华。他相信,随著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铺开,会有更多的香港年轻人融入大湾区、深入内地就业创业。但他却并不鼓励大家直接创业,而是要先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适应环境、积累经验。
李兴龙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前哨兵”,他在采访最后感叹,“真心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香港青年来内地搞科创,不然我太孤独了。”
记者:在真正深入内地之前,你对国家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兴龙:香港回归那年,我快10岁了,刚刚懂事。我记得那个时候整个香港的爱国情绪很高,氛围非常好,我们终于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当时家里还是那种老式电视机,回归那天,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国旗和区旗缓缓升起,那种激动的感觉是很深刻的。香港本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内地的边界感不应该这么强,应该是共融的。
我来到内地之后的感受,和我来之前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其实我一直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真正了解和接触一些事物之前自己千万不要做太多的预判。比如你来到内地后发现这边很适合你发展事业,那你就可以再多来几趟,看看有什么机会;如果觉得不适合你,再回香港。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去亲身感受一下,才会知道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是什么地方。
记者:你的香港同龄朋友中跟你一样现在在内地工作的多吗?
李兴龙:有一些,但是我感觉未来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港人来内地发展是有周期的,上一拨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很多香港人来内地做专业服务或是开设工厂,他们那批人做得非常好。但是到了后期有一个断层,在内地开工厂没有那么热了。我就是新一拨的“前哨兵”,相信会有更多的香港人跟上。
记者:“十四五”发展蓝图已铺开,你作为 “前哨兵”,对未来来内地发展的香港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李兴龙:我很看好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是包括了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湾区”,目前大湾区在建设发展进程中也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优惠和便利。可以说大湾区真的有非常好的机遇适合香港年轻人去发掘。我唯一的建议是,他们若初来内地一定还是先工作一段时间,不用立马创业。因为初入职场本身就面临著一个新环境,加上你从香港到内地工作还同时换了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这是两个挑战。所以可以先积累一下个人在内地的工作经验,感受到什么是管理,怎么运营一家公司,然后再去深度挖掘大湾区建设中的潜在创业机遇。
再就科创这一块来说,香港是一个偏向于金融的中心,年轻人在香港可能并不能找到很顶尖的科创工作。所以我鼓励他们可以试试来内地的科技公司工作,内地有这么多科技巨头,资源好、机会多。尤其现在两地科技领域的工资水平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区别了。
记者:你现在是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科技委员会主委,同时还是北京市海淀区的青年联合会委员,你加入这些机构后做了哪些工作?
李兴龙:基本上我们致力于更多地向香港青年人传递一下我们在内地的所见所闻,我们也会帮助在北京的香港学生做一些企业规划的事情,给予他们生活上、就业上的一些指导。他们现在和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啥都不懂。我觉得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更多地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我也会经常鼓励在香港的朋友多来内地看一看。
编辑:赵欣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