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消防处处长梁伟雄在接受我们的专访时表示,救灾扶危,为民解困,是香港消防处的使命。虽然消防是一项高危工作,但队员们的工作仍在不断精益求精,保持高昂斗志,进取不息。
文|本刊特约记者 秦玥
梁伟雄接受本刊特约记者专访
“古怪屋”中的多元模拟训练
“下一站,百胜角。”在香港生活工作的朋友们乍一听可能觉得这个站名有些陌生,打开港铁路线图,也的确找不到百胜角的站名。这是一个秘密兴建了却不对外开放的车站,又或者是虚拟游戏中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五月的某天,我们“脚踏实地”的站在了这个传说中的百胜角站月台之上:环顾四周,幕门上方附有港铁路线图,显示百胜角位于将军澳与康城站之间,站长室、路轨、列车、通往月台和大堂的电梯、楼梯等一切构造都与一般的港铁月台相同。只不过这个百胜角站并不属于港铁,而是属于香港消防及救护学院。
翻查资料,原来特区政府的确打算过将百胜角发展成类似将军澳的住宅区,其后因故取消了这个规划。而2016年建成、地点正位于百胜角的香港消防及救护学院就作为地标,建成这个模拟车站设施供香港消防处学员作训练用途。如今,这个百胜角站也成为学院开放日时市民难得一见的“打卡”地。
学院内“古怪”的还远不止百胜角站。出了车站,豁然可见一架正喷火的大型飞机,再走几步是一个加油站,车辆在熊熊燃烧;而被交通事故堵塞的隧道中,消防员们紧张的展开“救援”,可以说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灾难现场”。原来,为了让消防及救护学员锻炼在紧急事故中的应变及协调能力,这个占地有15公顷(20个足球场大)的学院集合了多元模拟训练设施,在安全及受控的情况下营造不同的灾难场景。绕过因“地震”导致塌楼后的颓垣败瓦,来到相当阔落的训练操场上,特意从尖沙咀东消防处总部赶到这里的香港消防处处长梁伟雄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话题从我们眼前的这座镇院之宝“古怪屋”开始。
“古怪屋”(左一)被称为香港消防及救护学院的“镇院之宝”
“你从上往下看,上面是商业大厦、工厂大厦;中间这两层是公屋、居屋;下面是唐楼、㓥房和商铺,里面都是还原的,大家救援训练时就知道在何种环境下该如何处理。我们也没浪费外墙,设计成了香港街头日常的外墙形式,譬如伸出来的招牌,这样就知道如何应对,相应练好技术。”梁伟雄处长笑称,因为一楼多用,所以被大家称为“古怪屋”。香港社区环境复杂多变,学员需要熟悉不同建筑的特色和救援方法,又因场地所限,所以消防处别出心裁,兴建了这座兼具工业、商业和住宅建筑特点的救援训练楼,集多种实战场景和训练元素于一身。
一栋古怪屋还原了香港不同建筑中最典型的空间与细节,也浓缩了这个城市的景观特色。香港人口稠密、遍布高楼大厦,所以在高层楼宇甚至摩天大楼的火警救护和救援方面,香港消防处几经历练,专业经验丰富,是一支拥有世界先进救援水平的纪律部队。梁伟雄介绍,灭火救援是每个国家和地区消防部门的责任,但香港最大的特色是消防处的工作范畴非常广泛,首先全世界很少地区的消防部门会兼顾紧急救护车的服务,香港消防处就承担了这项“港版120”的工作。另外像机场、海上灭火、甚至水深到70米的潜水救援等,也是香港消防处的工作。
目前香港消防处的军装人员超过1万名,是香港六大纪律部队中仅次于警队的第二大编制部门,下辖82间消防局、40间救护站、6间灭火轮消防局、2间海上救援局和1个潜水基地,分别精心选址,设于各策略性地点,能够在最快时间抵达各街区,提供紧急服务。除了灭火和救援外,梁伟雄说,各个消防总区也需要负责社区应急、楼宇改善、消防设备、消防牌照、人员培训等工作。由于消防处扎根社区,服务工作又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多年来在香港人的心目中广受赞誉,过往多年皆荣获香港公务员事务局所颁发的“最佳公众形象”金奖。
直面险境,火灾救助出生入死
众所周知,消防是一项高危行业,而救人扶伤的本质和特殊性,注定了这是一份充满人性的工作。梁伟雄处长加入消防处35载,由“红裤子”(基层)开始做起,出入无数次大小火场,参与并指挥过多个救援现场,然而谈起35年前入职时的第一次出勤任务,他依然记忆犹新。“其实自己一入行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觉得应该会见到很多生死场景。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我第一次出勤就目睹了死亡。当时有位潜水员在渔船底被螺旋桨困住,我到了现场救他出来时,他已经殉职了。之后也经历了不少火灾、交通意外甚至是自杀案件,都见到了生与死的无常。
烟火特遣队由消防及救护学院的合资格室内烟火特性训练教官组成,共有28名队员。图为烟火特遣队烟火特性训练
2020年11月15日,香港油麻地一栋唐楼发生8人死亡的致命火灾,起火单位是一间尼泊尔无牌餐厅,消防处在晚上8点39分收到报告,消防人员三分钟后到场,八分钟后将火扑灭。当时梁伟雄了解火警现场视察情况后,随即成立专组调查火警起因以及造成大量伤亡的原因,并特别对2,500幢60年楼龄或以上的住用或商住楼宇展开巡查。在油麻地大火中出事的唐楼已有69年的楼龄,对此梁伟雄语气严肃, “香港有很多六十年代兴建的旧楼,落成时符合当时的标准,但比起今时今日新楼消防安全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所以香港先后在1997年、2007年及2020年通过三条法例,将这些商业楼、住宅楼和工厂等的消防装置和设备提升到现今的消防安全水平”。梁伟雄提到的法例是《消防安全(商业处所)条例》、《消防安全(建筑物)条例》及《消防安全(工业建筑物)条例》,把1987年前落成的旧式建筑物纳入规管范围,今后这些建筑物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
梁伟雄说其实消防处就每一宗火警都会调查背后的起因,目的是要确定未来有哪些环节可以改善;不过,整个防火灭火的观念应从根源开始,“从不幸有火警发生,到下一步该如何应付火警、又如何从火场安全逃生,令市民提升家居防火等意识,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
除了立法对“旧”进行规管,面对香港社会多变和日趋复杂的紧急事故“新”挑战,香港消防处近年一直朝著“专队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处理不同事故的能力和效率。在十多支负责不同重要范畴的专队中,我们率先探访并观摩了烟火特遣专队的烟火特性训练。烟火特遣队由消防及救护学院的合资格室内烟火特性训练教官组成,共有28名队员。当香港遇到三级或以上的火警或者有特别需要时,烟火特遣队就会奉召到场协助指挥官评估火势发展,提供灭火意见,有需要时也会下场参与灭火支援。烟火特遣专队的高级消防队长苏汉邦说,“烟火特遣队的每一位教官需要经过一个室内烟火特性训练的课程,经过这个长达三个星期的教官课程,我们才有资格成为室内烟火特性训练组的教官,才可以担任烟火特遣队的角色”。
2019年初,屯门内河码头发生了一场火灾,当时18个运载易燃煤碳粉的货柜发生连环大火,火势迅猛,加上很多粉尘四处飘扬,情势复杂危险。烟火特遣队收到指令到场协助评估,现场考虑了诸多因素,包括粉尘爆炸的风险、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以及如果货柜跌落海床对海洋造成的污染等。最后921名消防处人员不分昼夜参与灌救和支援,终于把火扑熄。
灭火过程惊心动魄,背后的艰辛令人动容,而作为香港最危险的行业之一,消防员的工作更是出生入死。2008年旺角嘉禾大厦发生五级大火,4名死者中包括殉职的2名消防员;2016年淘大工业村时昌迷你仓发生四级火警,焚烧108小时才扑熄,2名消防员不幸殉职。说起过往这些事故,梁伟雄语气十分沉重,“有同事受伤或是殉职,对其他同事的打击非常大。以往我们觉得男子汉没问题,但原来发觉心理辅导非常重要。所以早几年,部门成立了心理辅导组,有临床心理学家。当有事故发生,无论是市民还是自己同事,都会由临床心理学家马上去了解有什么需要。”“我整天和同事们说,作为部门首长,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希望所有同事平平安安。”梁伟雄补充,消防职责中尤其是灭火、救援的工作,绝少工作是单独完成,一定要团队合作才可以做到。所以整个消防工作生涯中,从训练开始就高度重视团队精神。“为什么总是说兄弟班,因为在每次行动中,你的个人安危是靠你的同事互相照顾,才可以保证到。所以建立起这个兄弟情,对于效率和安全至关重要。这一点我相信我的同事都非常了解,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就是消防同事之间的感情特别好。”
不惧疫情,秉持信念服务市民
采访中直击人心的,是消防处救护主任陈霆钧短短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新冠疫情严峻,但救护人员团队一直没有惧怕过疫情,在执行任务时都无所畏惧,坚守信念服务市民”。
24小时风里来、火里去,形容的是消防处救急扶危的前线救护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救护服务需求已经十分庞大,根据消防处年报资料,2019年救护总区一共处理了超过约82万宗召唤,每天平均2,252宗。2020年救护召唤有约69万宗,当中紧急救护召唤占了64万宗,而香港救护车的服务承诺时间是接到紧急救护召唤后的12分钟内抵达现场地址,去年服务承诺时间达成率为94.1%,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更具挑战的是过去一年里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救护员们一直站在抗疫最前线,冒著被传染的风险运送新冠肺炎患者到医院接受治疗,或是运送密切接触者前往检疫中心。消防处去年处理了7,557宗确诊新冠肺炎的召唤,涉及2,652名救护人员及37名消防人员,当中205人因曾处理病人而被安排接受检查及病毒测试,其中3名受感染的救护人员接受治疗后已康复出院;因曾处理病人而被送到检疫中心接受检疫观察的人员则共有80人。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救护员们面对新冠个案的运送和救治的大无畏精神,是明知有危险“仍向虎山行”的使命感。
全方位救援,保障市民安居乐业
为提升部门应对大型紧急事故的行动能力,消防处在2009年成立坍塌搜救专队, 24小时候命,处理严重的事故包括建筑物倒塌、山泥倾泻、隧道拯救、飞机事故、涉及重型车辆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交通事故等,是消防处的王牌救援队伍。坍塌搜救专队的高级消防队长文家平介绍,“我们的宗旨是以伤者为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为伤者提供最适切的救助。”
王牌坍塌搜救专队共有170名队员,由特种救援队的特选消防和救护人员组成,队员在周年体能测验中皆取得最高等级。除了本地训练外,坍塌搜救专队也不定期远赴新加坡、法国等地进行包括坍塌搜救、公路交通意外的高阶拯救训练,此外专队和内地消防救援部队关系十分密切,经常互相取经,彼此分享救援技巧。2019年北京成立国家坍塌搜救队,消防处就特别派员前往参考内地的搜救训练模式。文家平队长说,每一次去内地交流都获益良多:内地在坍塌搜救方面具有实践经验,而香港车多路窄,在交通意外方面的拯救经验比较丰富。有句讲法叫做“天下消防是一家”,梁伟雄说消防这个行业距离感很近,和内地消防队同行们联络,就算没见过面,但一听到大家都是消防队伍,很自然就有许多共同语言,因为面对的困难大多数都很相似。汶川大地震时,香港消防处就派出一支40多人的救援队前往四川工作了一个星期,支持内地同胞。
消防处另一支王牌救援队伍是高空拯救专队,主要职务是在独特的高空环境执行救援任务,例如摩天大楼的悬吊式工作台、缆车、塔式起重机、建筑地盘棚架等。高空拯救专队的王德辉队长腰上绑著不下几十种大大小小的专业工具,远看像一条巨大的锁链缠在腰上。王队长说,专队成立的目的是应付一些复杂的高层楼宇事故,其次是要处理缆车系统事故,吊船甚至是天秤事故。平时队员们主要是应付有人跳楼的日程训练,近年来还多了很多山岭拯救的任务。
摩天轮、海洋公园的过山车、昂坪360缆车,甚至是南丫岛大风车的顶部,都是高空拯救专队的训练场地。王德辉队长进一步解释,高空拯救的特点是要视乎千变万化的环境,因此不能固守方向和策略,要尽量去不同的环境和地方持续训练,而为了让大家接触不同的环境,有时还会在凌晨12点展开操练,目的是让队员习惯在漆黑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架设安全系统,让拯救成功进行。香港特殊的城市高楼环境和地质地貌训练造就了这支国际级别的高空拯救队专队。
在整个访问中,梁伟雄处长讲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团队,“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大型火灾救援令你们印象最为深刻?其实我倒不觉得那是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我们的团队精神,一个兄弟班一起出勤,扑灭一场火,救了人回来,大家一起吃宵夜,一起开心庆祝,这些留在我脑海里的感受至今都是最深刻的。”梁伟雄微笑著说。
编辑:魏小旋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