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这句讲话,掷地有声、意义深远。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向世界展示大国担当、履行大国责任的又一切实承诺。自此,中国不仅将加快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北京 袁明朗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开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唯一的家园。18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使得人类在短短二百多年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只不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自然资源被过度攫取、地球生态平衡遭到持续破坏,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空气水源污染严重、荒漠化加剧……去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更让人类猛然反思:自然的报复无声无息却又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抗力,“无力”的我们终将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买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没有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使得中国人素来崇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庄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根本大法角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著未来。” 习主席的这一系列论述深刻蕴含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史观,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推动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放眼国际,中国也一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这一人类最紧迫的发展议题上,从1992年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再到2016年加入《巴黎协定》,中国始终不遗余力、主动担当、坚定践行。
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至暗时刻,中国发出了正能量强音,首次对外宣布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战略举措,正式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是挑战也是机遇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它们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些大气中的气体具有吸收和释放红外线热辐射的能力,能够使大气变得更温暖、产生“温室效应”,因此被称作“温室气体”。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等等,其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所谓“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值,随后经过平台期进入逐步下降阶段。这个峰值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性拐点。“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同时采用碳捕获、碳封存等方式进行碳移除,来抵消人为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等于零。
目前来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控制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的最直接途径。而“碳达峰”和“碳中和”既是一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又是一项绿色减排的评估指标。
中国此番作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诺,并非“一拍脑门儿”的决定,因为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和大考。对中国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如期履约意味著我们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还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相较已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达国家,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愿景的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巨大挑战的背后也同时蕴藏著新的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就是中国经济由过去的粗放型、高消耗增长向绿色节约型增长转变的内在要求,不仅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潜力、活力,从而进一步催生新动能、新技术和新业态。
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始终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将脚踏实地落实,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不仅如此,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一系列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如此雄心果敢地承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力度的“底气”从何而来?
事实上,中国早从“十二五”时期起就启动了通过控制二氧化碳强度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并且把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近年来,中国又持续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增加碳汇、建设碳市场等一系列举措,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8.4%,非化石能源占比由7.4%提高到15.9%,大幅超额完成此前提出的2020年气候承诺目标。当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碳排放量还会有所增长,但多年的努力已经显著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一系列“抓铁有痕的劲头”,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同时预示著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将在中国展开。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守护我们的蓝色星球。图为2009年12月1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一名与会人员站在地球模型前(图:新华社)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有决心、更有信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随之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现在距离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仅剩不到十年的时间,所以“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当前,在对照新目标新愿景和新要求的同时,应当正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尤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比较突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是薄弱的,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货物运输倚赖于公路等等。换言之,中国推进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源性、结构性和趋势性压力依然存在。
因此,在立足国情和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秉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关键在于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一起为降碳减排努力!
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能,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二是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推进减污降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比如在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等等。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还要进行超前部署,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期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加快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2011年以来,已有七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下一步还要扩大参与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使碳市场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持续发展。
五是提升全民低碳意识,从个人著手、从我做起,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加大植树造林,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六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继续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携手建立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星球。
去年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启动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生态环境部正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也已成功启动。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既有长期战略目标的雄心壮志,也有实事求是的政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历来重信守诺的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著承诺目标扎实迈进。“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中国有决心,更有信心!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6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邸倩、李博扬
监制:姚润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这句讲话,掷地有声、意义深远。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向世界展示大国担当、履行大国责任的又一切实承诺。自此,中国不仅将加快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北京 袁明朗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开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唯一的家园。18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使得人类在短短二百多年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只不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自然资源被过度攫取、地球生态平衡遭到持续破坏,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空气水源污染严重、荒漠化加剧……去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更让人类猛然反思:自然的报复无声无息却又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抗力,“无力”的我们终将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买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没有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使得中国人素来崇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庄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根本大法角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著未来。” 习主席的这一系列论述深刻蕴含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史观,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推动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放眼国际,中国也一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这一人类最紧迫的发展议题上,从1992年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再到2016年加入《巴黎协定》,中国始终不遗余力、主动担当、坚定践行。
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至暗时刻,中国发出了正能量强音,首次对外宣布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战略举措,正式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是挑战也是机遇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它们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些大气中的气体具有吸收和释放红外线热辐射的能力,能够使大气变得更温暖、产生“温室效应”,因此被称作“温室气体”。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等等,其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所谓“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值,随后经过平台期进入逐步下降阶段。这个峰值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性拐点。“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同时采用碳捕获、碳封存等方式进行碳移除,来抵消人为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等于零。
目前来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控制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的最直接途径。而“碳达峰”和“碳中和”既是一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又是一项绿色减排的评估指标。
中国此番作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诺,并非“一拍脑门儿”的决定,因为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和大考。对中国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如期履约意味著我们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还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相较已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达国家,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愿景的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巨大挑战的背后也同时蕴藏著新的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就是中国经济由过去的粗放型、高消耗增长向绿色节约型增长转变的内在要求,不仅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潜力、活力,从而进一步催生新动能、新技术和新业态。
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始终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将脚踏实地落实,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不仅如此,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一系列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如此雄心果敢地承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力度的“底气”从何而来?
事实上,中国早从“十二五”时期起就启动了通过控制二氧化碳强度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并且把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近年来,中国又持续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增加碳汇、建设碳市场等一系列举措,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8.4%,非化石能源占比由7.4%提高到15.9%,大幅超额完成此前提出的2020年气候承诺目标。当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碳排放量还会有所增长,但多年的努力已经显著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一系列“抓铁有痕的劲头”,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同时预示著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将在中国展开。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守护我们的蓝色星球。图为2009年12月1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一名与会人员站在地球模型前(图:新华社)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有决心、更有信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随之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现在距离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仅剩不到十年的时间,所以“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当前,在对照新目标新愿景和新要求的同时,应当正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尤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比较突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是薄弱的,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货物运输倚赖于公路等等。换言之,中国推进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源性、结构性和趋势性压力依然存在。
因此,在立足国情和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秉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关键在于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一起为降碳减排努力!
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能,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二是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推进减污降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比如在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等等。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还要进行超前部署,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期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加快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2011年以来,已有七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下一步还要扩大参与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使碳市场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持续发展。
五是提升全民低碳意识,从个人著手、从我做起,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加大植树造林,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六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继续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携手建立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星球。
去年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启动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生态环境部正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也已成功启动。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既有长期战略目标的雄心壮志,也有实事求是的政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历来重信守诺的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著承诺目标扎实迈进。“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中国有决心,更有信心!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6月号
编辑:魏小旋
校对:邸倩、李博扬
监制: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