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先做梦,入睡更轻松
文 | 苏素
跟学员们聊天,我最常听到的问题是:难入睡。
都市人患上失眠的固然多,程度未至于失眠,但总是躺在床上,眼睁睁看着半暗不明的天花板,听着时钟指针一秒一分的跑动,心忖既睡不着,又不想爬起床,然后闷极无聊不知不觉地睡去的,为数也不少。
上床超过30分钟睡不着,一星期发生3次或以上之多,就可以说是失眠。有趣的是:我们会知道躺下多久没入睡,却不会知道躺下多久才入睡。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上床之后,纵使眼睛老盯着时钟,你都无法知道自己呆了多久才失去意识。
时钟除了不能为你的入睡作见证,它有时也会失去计时的意义。对于难入睡的人来说,30分钟可以像一个世纪似的漫长……
幻想是从清醒进入睡眠状态的桥梁
我说:你们一定很少幻想!
学员们通常都睁大眼睛,把疑问写到脸上:幻想跟睡觉有什么关系呢?
幻想让人处于松弛的状态。愈会幻想的人,愈懂得放松。
年纪愈小愈多幻想,有些小朋友甚至有时分不清真实与幻想。随着年龄增长,走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阶段,人的幻想变得愈来愈希罕,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脑经常处于紧张或防卫的状态。
睡眠时候,我们的大脑转变工作,由思考分析转去调节身体的状态,例如调节体温、减慢新陈代谢、促进激素分泌、重组记忆等等。人的大脑有亿万个神经细胞,无论人清醒或在睡,它们都会不断释放出微电流。这种大脑电流活动时刻不同,有快有慢,由此产生了各种频率的脑电波。一般来说,在清醒的状态下,脑电波频率很快;当我们逐渐进入睡眠的状态,脑电波频率便会慢慢减低下来。
幻想的时候大脑处于低频率,它可以成为让大脑由清醒进入睡眠状态的桥梁。
幻想和发白日梦并非不切实际
所谓幻想,是把意识集中在想像上。
这种大脑的想像活动,可以叫幻想、发白日梦、想像、意象创造、视觉化……
「幻想」和「发白日梦」过去总给人不切实际的印象,直到近年心理学流行,讲究左右脑平衡发展,它们才开始带有正面的意义;「想像」较为中性;「意象创造」和「视觉化」看起来是很专业的用词。尽管用词不同,说的还是同一样东西。
美国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人类发展系做过一项研究,指出:多做白日梦不只刺激创意,还有助提升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白日梦可以成为睡前的开心的节目
你上一次幻想或者做白日梦是什么时候了?也许已湮远得没有影踪。
那是什么内容呢?哈哈,你也不必告诉我,你记得的话,可以继续往梦境追寻。
笔者记得中学时候,有一段颇长的时间,在床上临睡无聊,就幻想与一些同学和老师,到了另一个星球,荒凉的大地充满新奇和探险的刺激,于是每一个晚上就像追看连续剧的,把我上床临睡的时间都变成了开心的节目。近期较深刻的,是有一次作了个梦,置身蛮荒世界,那里云烟浩瀚,有瀑布长河的壮丽景观,不知怎的我忽然给一头恐龙追着,跑呀跑,追呀追,我一失足,向一个山坡滚下去。醒来觉得有趣极了,因为这个梦充满动画电影的感觉,我之后临睡要想,往往由滚下这片绿油油的山坡开始想起,可是,滚呀滚,也不知时间长短,还没到地已经睡着了。
发白日梦就是要超现实
你可能会说太超现实了吧!可以想一点现实的东西吗?
那么我告诉大家一些失败的案例。有些学员表示愈想愈精神,他们想什么呢?
有的正在考虑事情,于是他用床上的时间,想像事情所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同的后果,这就把想像变成理性分析了,让大脑活跃,怎么可以入睡呢?
有的想像第二天的演讲,自己站在台上非常神气的模样,可是想呀想,却想到内容分哪几个重点?如果面对挑战怎样反应?大约会有什么提问?这就把想像这事变做了工作准备,又让大脑活跃过来!
有的想买手袋,想像什么款式可以跟不同的衣服配搭,然后由手袋想到从前跟手袋有关的一些不快往事。这样的话,一开始已经有思考分析的成份,后面更引申到负面的情绪来。负面情绪是睡眠的大忌,不忿、生气、难过……这些心情能令人容易入睡吗?
愈是接近现实,愈容易转到理性思维,或陷落负面情绪之中。
那想什么好呢?这里介绍几个想像的场景,让大家参考一下:
1. 在另一个平衡时空的你,你在做什么?
2. 如果你换了性别,想想现在的你是什么模样?将会发生什么?
3. 选一个电影的场景,你代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想像你所有的经历。
这些例子够「离地」吧?幻想之所以得名,白日梦之所以名为白日梦,当然要够天马行空。大脑要在自由想像的世界里才会全然放松,我们要在全然放松的状态下才会安然人睡。所以,想睡得好,先给自己一个白日梦。
(本文刊登自《紫荆养生》2021年夏季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