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及多个社交平台近期热议香港与广东公务员「挂职」互换,引起社会广泛注意。长期以来,香港在法制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被内地所学习。然而,政府管治团队和公职人员除了技术性、专业性之外被学界诟病缺乏实践经验,更谈不上了解内地与关注国家发展大计。在香港国安法实施与特区完善选举制度之前,总有声音逢中必反,造成政府施政困难。如今港粤官方不仅互动频繁,而且双方签署文件,促成公职人员交流互换,给两地带来良好观感,亦堪称一道内地香港深度合作的风景线。
事实上,香港特区政府先前已与北京和上海分别签署过公职人员交流挂职协议文件。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扬帆起航,香港与湾区内地城市全面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和借鉴。专家认为,此举属创造,颇具新意,亦是两地熟悉彼此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必然之选。香港与内地紧密联系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浅尝辄止,而是即将进入新的磨合阶段,共同营造世界科创枢纽区,创造「一国两制」新实践。
依据中国《公务员法》69条「公务员交流制度」,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公职人员需要定期下沉基层或远赴偏远地区交流研习,共同发展。内地现已具备完善安排和丰富经验,过往港府公务员局一度组织近75%首长级官员就行政文化和危机管理,在不同层级的国家机关培训及参观,今次在规模、连续性、针对性和基层化等方面开先河,为后续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行业更多元、内容更丰富的全面合作与交叉任职做好铺垫,为推动「两制」良性互动,催生制度与政策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
上世纪90年代,深圳倡导小政府大服务,以学习型和外向型为宗旨对全市公职人员举办各种强化班。当时除开设警务、法制、外事及科技英语培训等,也依照个体基础和职级高低编排科级班、处级班和局级班。学员有大型国有企业高管、职能部门负责人,亦不乏两鬓斑白的领导。政府为公职人员提供进修机会,根据外语成绩和岗位特点派往世界各地学习及参观,他们常态化全球取经问道,谋求深圳可持续发展。
在2018年博鳌亚洲(香港)高层论坛上,有嘉宾称内地在市政、管治及文教多领域效仿香港。诚然,在一河之隔的深圳,香港元素随时可见,但港人自视清高、固步自封,漠视深圳进步和发展。十年河东转河西,香港就是这样被追赶。2020广东GDP超11万亿,连续32年全国居冠;深圳GDP升万倍,只不过用了40年。此与内地自上而下政令畅通,公职人员专于学习、守职勤奋有密切关联。习近平主席2017年视察香港并寄语公务员「一寸丹心为报国」,「为官避事平生耻」,「上下同欲者胜」等。现实意义非凡。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香港被视为核心引擎。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创新观念、深化改革开放和健全平台功能令港人颇有历史使命感。对外加强国际联合,疏浚出海航道,对内提升管治能力,做好引智纳贤,从国际社区回流及引进更多具有全球视野专才,从而实现人才可持续性发展。香港近年来人才机制不健全,边引进边外流削弱国际竞争力,并严重拖慢特区发展。
两地公职人员交流挂职是突破体制界限、加速湾区融合发展的必要之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本港人才梯队有调整与改善。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20IMD世界人才报告」亦表明,香港人才紧缺度全球第三,近一成雇主受访称寻求合适技术人才比较困难。虽港深和港粤推出多项人才战略,感召港青过河发展,但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化大都市,其国际元素和全球色彩的快速蜕变,长远视之,不可视而不见。
香港高度融入大湾区,在法制化、国际化和知识产权方面可以对内地业界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港巩固两文三语优势、维护特殊税制环境,还要同步强化作为跳板、中介人、高增值服务平台及其承载创新之用的试验田。如今香港新界北欲大力发展,修建港铁北环线,建设河畔新市镇,开启滨河新城文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需要高瞻远瞩,以人为本,对标国际水准,科学布局未来,避免遭遇瓶颈。
一河之隔的深圳及内地其它城市在早期开发及城市化过程中曾一度急功近利,在人口布局、格局定位和管治设计上因碍于缺乏听证、评估和监督而导致重复建设和不断扩容。立法会日前通过「把握契机、改善施政」无约束力议案,政务司长张建宗表示,特区政府会利用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带来的契机,健全立法体制,提升管治效能。因之,是次港粤公务员挂职互动,乃观念解放之运动。冀望进一步净化思想、创新理念、探索新路径、搭建政策之桥,催生更多新政。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语言学教授,社会学学者及剑桥智库创办人
来源:大公文汇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