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格局已经松动,新的国际秩序快速塑形。以全面竞争的中美两国为主线的地区矩阵及全球走向逐渐明朗。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认为,中国崛起动摇并惹怒了西方。他在法语版“中国获胜的那一天”中写道,我并不是说中国一定会赢,毕竟美国可能仍是世界上最大强国,但不应该低估中国。美国人犯下的严重错误,就是与体量如此庞大的国家展开地缘政治斗争。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认为,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或者大国衰落都与民族傲慢有关,美国因此需要自我反省。有西方经济学学者视拜登思维类似罗斯福3R新政,但其政策核心不像罗斯福那样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从维护世界和平出发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而是全面深入展开与中国常态化竞争和抗衡。
中美或进入“冰河阶段”
美国作为守成大国近年来对中国作为新经济体的异军突起既俯视又敌视但始终没有漠视。美国两党在应对中国问题上空前“团结”,认同中国是战略对手也是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唯一国家。随着双方量级的接近和竞争的纵深,反华思维不断政策化并以规则、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内核扩大外延,构筑“坚如磐石”同盟;中国秉承合作共赢和包容发展理念,以“中国方案”推行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摒弃冷战思维及零和博弈。东西方思维在难以兼容,中美国家战略目标排异加大背景下,甚至出现了事实上相互抵触的“安全困境”。
为了厘清中美竞争及对抗路径,专家试图深层溯源,从不同视角寻求答案。美国战略问题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从希腊文化的“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国历史的“潭渊之盟”旁征博引,探究竞争甚至斗争的原委,借助古代成功的竞合案例,解析当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大国关系。“当一个大国崛起对前者形成挑战并产生摩擦是自然的”,因此,“修昔底德陷阱”难以规避,如若通过“潭渊之盟”利益交换达成彼此关切与妥协似乎亦属历史之鉴。
不过,有专家并不以之为然,因为迄今仍无希望看到任何一方有原则退让和战略交易之愿。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及特殊环境下的变量和条件,顺水推舟各美其美或许成为双方最佳之选,中国经济总量居冠全球之时竞争矛盾的迎刃而解乃成必然。2017年美国前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了中美关系发展路径,如今新政府政策升级,忙于深化在高科技及全球产业链与中国分道扬镳的实践。学界认同唯各行其道,或可避免超车受阻及追尾危险。
4月22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确定今年北约峰会时间和地点,提出利用此次独特机会体现北美与北约关联,为因应中俄挑战,将对实质性议题作出决定并对2030研讨和前瞻。有智库评论称,中美之间的合作、竞争及对抗,丁是丁,卯是卯,泾渭分明,不会出现重叠并混为一谈,甚至有学者评估,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高科技领域料将进入一个特别的“冰河阶段”。
美国拉拢盟国制华有难度
外媒认为,中美两国对立没有像国际社会预期的因政权更迭而舒缓。虽然美当局界定竞争为中美关系核心,但双方在全球战略及地区矛盾的导向上渐行渐远。4月26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美关系是多层面竞争,美国需要利用本国资源与盟国合作。不过,美当局可依赖的盟友,由于不同的民主认知、制度模式和历史背景,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看法多元,试图形成合力或属一厢情愿。
美国忙于扩大朋友圈。但有东盟和欧盟成员公开表明,选边站、对立阵营和褒此贬彼对国际社会有偏袒。竞争不是冲突,充其量是一定意义上的挑战,美国及盟友在战略、战术和操作层面上因此统筹困难,政治上的美国盟友通常是经贸上的中国伙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认为,被称为“小北约”的四国联盟虽在对中国及维护基于规则的必要性上可能存在关切,但究竟如何因应仍缺乏主流意见。盟友关系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菲律宾智库专家鲍比·图阿松(Bobby Tuazon)坦言,拜登政府重建军事联盟主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发展。
4月7日,美军舰硬闯印度专属经济区引起印度外交部关切及不满。《印度时报》4月11日称,“印美在迅速发展的防务关系上分歧已经显现”;法国版“印太战略”则侧重“巴黎-新德里-堪培拉”轴心,通过对话解决纠纷,加强印太战略自主,反对与中国经济脱钩,通过非对抗和稳健途径维护国际法责权;日本首相菅义伟离开华盛顿转身即公开表明并无军事介入台海之愿,虽有媒体称之惯用诈术,但坊间解读日本担心大陆发动闪电战,难以承受被中国“新账旧怨”一起算。
美国和中国“单挑”已力不从心,“统一战线”围殴中国又难上加难。拉日抗华依如牵制俄罗斯把乌克兰推向前沿,利用外力牵制对手而转嫁风险。国际关系互动,亦如地壳板块进入运动活跃阶段,当其结构演绎到一定程度,是发生碰撞抑或相互咬合,似乎既有定数又有预言。政治板块移位或异动引致周边要素调整和相互制衡,当属历史必然,除了相关策略和应对,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抑或释然。
中美宜有序竞争避免对抗风险
美国民族意识和民粹主义快速增强,反华声音越来越响亮。美总统执政百日于4月28日在国会山发表演讲,有国会民主党外交领袖希望拜登强调“美国如何积极与中国展开竞争和对抗”。共和党人也提出中国政策重点是行动而非空想。欧亚集团地缘技术主管特里奥洛说,“美国正加紧与日韩及更多盟友构建科技链条,同时在国内建立技术联盟,围绕美国技术设置新壁垒,将关键供应链武器化因应中国成长是拜登的相关战略构想”。
中美在多个领域有着非常公开的竞争,包括文明竞争和体制竞争,但重心集中于前沿项目和高科技企业。高盛研究表明,除汽车、钢铁、混凝土和电子行业外,全球169个行业正因芯片短缺而遭受损失,2021年美国企业因此或萎缩国民生产总值逾1%,占全球70%芯片的两家亚洲企业目前已嫁接美国本土,以期未来主导芯片市场。为维护核心竞争力,美国在关键行业试图摆脱对中国依赖,在供应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诸方面正在与中国“软脱钩”,实现科学技术的“一球两制”。
3月17日,2021中国国际半导体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1100多家国内外行业展商在展会上集中展示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以及设备、材料供应等全产业链领域内的产品和技术。图为当日,参观者在一组LED和半导体减薄砂轮展品前驻足观看。(新华社图片)
美国商务部4月8日拉黑7家参与制造超级计算机中企,同日参议院出笼“2021战略竞争法案”,跨党派越界别就新疆、香港、台海及南海制定系统化、立体化及持久化反华路径。华盛顿开始在许多方面视北京为参照物进行比对,中国对外部挑衅似乎习以为常,兴趣索然。遏制中国发展并继续称霸21世纪已成美国国策,CNN认为美中两国角色或已发生逆转。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日前回应美联社:竞争虽不可避免,但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追我赶,既厘清竞争边界,又秉承思维底线,构筑理性合作机制,开展良性和有序竞争,以避免对抗风险。
2021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美联社专访,就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政策、气候变化、涉疆、涉港、台湾、南海等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并对抹黑中国的不实论调予以有力批驳。(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网站)
中国姿态及方案呈现新亮点
翻越由“竞争”走向“对抗”的阿拉斯加分水岭,中国姿态及中国方案呈现新的亮点。“不结盟、不对抗及不针对第三方”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中国以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和均衡实力三位一体已塑造成型。中俄联合声明、中伊战略协议、中德外长对话以及越南向中国做出承诺,凸显中国大国自信及国际担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4月30日发文称,“美中大国竞争开始了,中国对获胜充满信心”。美国以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的胁迫外交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不认同“国强必霸”逻辑,更不会因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家核心利益做出退让。
中国把“科技自主和自我完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柱”,着眼于包括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7个关键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开设集成电路学院,突破核心技术,强化交叉融合。南京厂台积电将扩产28nm制程产能,明年下半年可望量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院所乃至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利用上创造良好机制和氛围,注重科技创新力动力来源。建立开放及更有韧性大学,打破物理边界及学科壁垒,加强知识体系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同行,实现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对话,为人类进步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
学界主流观点虽然不太看好中美关系,认为竞争无托底,甚至媒体近期热炒基辛格博士“中国关系紧张可能爆发类似世界末日的冲突”。然而,今天的中美关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毕竟或只是一个节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阶段。国际问题专家倾向性认为中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难媾和,但经贸与文化在美国学界和决策层并无共识。中国唯利用稳定的战略环境参与国际事务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掌握时和势,拥有话语权。耶鲁北京中心日前举办中美关系研讨会,有学者明确提出,中美竞争常态化并不可怕。竞争越激烈对中国发展越有利。斗争越尖锐,科技进步亦越快。只有理性审视常态化的中美竞争,才能辩证看待包容共存的中美未来。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安徽)中心及希腊国家行政中心亚洲事务顾问、英国剑桥智库创办人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21世纪世界格局已经松动,新的国际秩序快速塑形。以全面竞争的中美两国为主线的地区矩阵及全球走向逐渐明朗。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认为,中国崛起动摇并惹怒了西方。他在法语版“中国获胜的那一天”中写道,我并不是说中国一定会赢,毕竟美国可能仍是世界上最大强国,但不应该低估中国。美国人犯下的严重错误,就是与体量如此庞大的国家展开地缘政治斗争。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认为,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或者大国衰落都与民族傲慢有关,美国因此需要自我反省。有西方经济学学者视拜登思维类似罗斯福3R新政,但其政策核心不像罗斯福那样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从维护世界和平出发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而是全面深入展开与中国常态化竞争和抗衡。
中美或进入“冰河阶段”
美国作为守成大国近年来对中国作为新经济体的异军突起既俯视又敌视但始终没有漠视。美国两党在应对中国问题上空前“团结”,认同中国是战略对手也是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唯一国家。随着双方量级的接近和竞争的纵深,反华思维不断政策化并以规则、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内核扩大外延,构筑“坚如磐石”同盟;中国秉承合作共赢和包容发展理念,以“中国方案”推行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摒弃冷战思维及零和博弈。东西方思维在难以兼容,中美国家战略目标排异加大背景下,甚至出现了事实上相互抵触的“安全困境”。
为了厘清中美竞争及对抗路径,专家试图深层溯源,从不同视角寻求答案。美国战略问题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从希腊文化的“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国历史的“潭渊之盟”旁征博引,探究竞争甚至斗争的原委,借助古代成功的竞合案例,解析当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大国关系。“当一个大国崛起对前者形成挑战并产生摩擦是自然的”,因此,“修昔底德陷阱”难以规避,如若通过“潭渊之盟”利益交换达成彼此关切与妥协似乎亦属历史之鉴。
不过,有专家并不以之为然,因为迄今仍无希望看到任何一方有原则退让和战略交易之愿。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及特殊环境下的变量和条件,顺水推舟各美其美或许成为双方最佳之选,中国经济总量居冠全球之时竞争矛盾的迎刃而解乃成必然。2017年美国前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了中美关系发展路径,如今新政府政策升级,忙于深化在高科技及全球产业链与中国分道扬镳的实践。学界认同唯各行其道,或可避免超车受阻及追尾危险。
4月22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确定今年北约峰会时间和地点,提出利用此次独特机会体现北美与北约关联,为因应中俄挑战,将对实质性议题作出决定并对2030研讨和前瞻。有智库评论称,中美之间的合作、竞争及对抗,丁是丁,卯是卯,泾渭分明,不会出现重叠并混为一谈,甚至有学者评估,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高科技领域料将进入一个特别的“冰河阶段”。
美国拉拢盟国制华有难度
外媒认为,中美两国对立没有像国际社会预期的因政权更迭而舒缓。虽然美当局界定竞争为中美关系核心,但双方在全球战略及地区矛盾的导向上渐行渐远。4月26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美关系是多层面竞争,美国需要利用本国资源与盟国合作。不过,美当局可依赖的盟友,由于不同的民主认知、制度模式和历史背景,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看法多元,试图形成合力或属一厢情愿。
美国忙于扩大朋友圈。但有东盟和欧盟成员公开表明,选边站、对立阵营和褒此贬彼对国际社会有偏袒。竞争不是冲突,充其量是一定意义上的挑战,美国及盟友在战略、战术和操作层面上因此统筹困难,政治上的美国盟友通常是经贸上的中国伙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认为,被称为“小北约”的四国联盟虽在对中国及维护基于规则的必要性上可能存在关切,但究竟如何因应仍缺乏主流意见。盟友关系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菲律宾智库专家鲍比·图阿松(Bobby Tuazon)坦言,拜登政府重建军事联盟主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发展。
4月7日,美军舰硬闯印度专属经济区引起印度外交部关切及不满。《印度时报》4月11日称,“印美在迅速发展的防务关系上分歧已经显现”;法国版“印太战略”则侧重“巴黎-新德里-堪培拉”轴心,通过对话解决纠纷,加强印太战略自主,反对与中国经济脱钩,通过非对抗和稳健途径维护国际法责权;日本首相菅义伟离开华盛顿转身即公开表明并无军事介入台海之愿,虽有媒体称之惯用诈术,但坊间解读日本担心大陆发动闪电战,难以承受被中国“新账旧怨”一起算。
美国和中国“单挑”已力不从心,“统一战线”围殴中国又难上加难。拉日抗华依如牵制俄罗斯把乌克兰推向前沿,利用外力牵制对手而转嫁风险。国际关系互动,亦如地壳板块进入运动活跃阶段,当其结构演绎到一定程度,是发生碰撞抑或相互咬合,似乎既有定数又有预言。政治板块移位或异动引致周边要素调整和相互制衡,当属历史必然,除了相关策略和应对,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抑或释然。
中美宜有序竞争避免对抗风险
美国民族意识和民粹主义快速增强,反华声音越来越响亮。美总统执政百日于4月28日在国会山发表演讲,有国会民主党外交领袖希望拜登强调“美国如何积极与中国展开竞争和对抗”。共和党人也提出中国政策重点是行动而非空想。欧亚集团地缘技术主管特里奥洛说,“美国正加紧与日韩及更多盟友构建科技链条,同时在国内建立技术联盟,围绕美国技术设置新壁垒,将关键供应链武器化因应中国成长是拜登的相关战略构想”。
中美在多个领域有着非常公开的竞争,包括文明竞争和体制竞争,但重心集中于前沿项目和高科技企业。高盛研究表明,除汽车、钢铁、混凝土和电子行业外,全球169个行业正因芯片短缺而遭受损失,2021年美国企业因此或萎缩国民生产总值逾1%,占全球70%芯片的两家亚洲企业目前已嫁接美国本土,以期未来主导芯片市场。为维护核心竞争力,美国在关键行业试图摆脱对中国依赖,在供应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诸方面正在与中国“软脱钩”,实现科学技术的“一球两制”。
3月17日,2021中国国际半导体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1100多家国内外行业展商在展会上集中展示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以及设备、材料供应等全产业链领域内的产品和技术。图为当日,参观者在一组LED和半导体减薄砂轮展品前驻足观看。(新华社图片)
美国商务部4月8日拉黑7家参与制造超级计算机中企,同日参议院出笼“2021战略竞争法案”,跨党派越界别就新疆、香港、台海及南海制定系统化、立体化及持久化反华路径。华盛顿开始在许多方面视北京为参照物进行比对,中国对外部挑衅似乎习以为常,兴趣索然。遏制中国发展并继续称霸21世纪已成美国国策,CNN认为美中两国角色或已发生逆转。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日前回应美联社:竞争虽不可避免,但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追我赶,既厘清竞争边界,又秉承思维底线,构筑理性合作机制,开展良性和有序竞争,以避免对抗风险。
2021年4月1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美联社专访,就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政策、气候变化、涉疆、涉港、台湾、南海等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并对抹黑中国的不实论调予以有力批驳。(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网站)
中国姿态及方案呈现新亮点
翻越由“竞争”走向“对抗”的阿拉斯加分水岭,中国姿态及中国方案呈现新的亮点。“不结盟、不对抗及不针对第三方”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中国以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和均衡实力三位一体已塑造成型。中俄联合声明、中伊战略协议、中德外长对话以及越南向中国做出承诺,凸显中国大国自信及国际担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4月30日发文称,“美中大国竞争开始了,中国对获胜充满信心”。美国以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的胁迫外交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不认同“国强必霸”逻辑,更不会因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家核心利益做出退让。
中国把“科技自主和自我完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柱”,着眼于包括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7个关键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开设集成电路学院,突破核心技术,强化交叉融合。南京厂台积电将扩产28nm制程产能,明年下半年可望量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院所乃至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利用上创造良好机制和氛围,注重科技创新力动力来源。建立开放及更有韧性大学,打破物理边界及学科壁垒,加强知识体系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同行,实现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对话,为人类进步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
学界主流观点虽然不太看好中美关系,认为竞争无托底,甚至媒体近期热炒基辛格博士“中国关系紧张可能爆发类似世界末日的冲突”。然而,今天的中美关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毕竟或只是一个节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阶段。国际问题专家倾向性认为中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难媾和,但经贸与文化在美国学界和决策层并无共识。中国唯利用稳定的战略环境参与国际事务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掌握时和势,拥有话语权。耶鲁北京中心日前举办中美关系研讨会,有学者明确提出,中美竞争常态化并不可怕。竞争越激烈对中国发展越有利。斗争越尖锐,科技进步亦越快。只有理性审视常态化的中美竞争,才能辩证看待包容共存的中美未来。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安徽)中心及希腊国家行政中心亚洲事务顾问、英国剑桥智库创办人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