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国旗
近日,位处深港边境的沙岭「超级殡仪城」工程再度提交立法会,受到各界关注,引发争议,更令一河之隔的深圳罗湖居民深感不满。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行政长官答问会上被问及这一议题时表示,她在一两年前就关注到工程对深圳的可能影响,会要求有关部门设计时不要那么明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仍坚持推行殡仪城工程。她更强调该工程在2013年就获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的同意,规划期更超过十年,旨在建设一个集殡仪馆、火葬场和骨灰龛于一地,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殡葬设施,是民生项目。
因传统问题,在华人社会,殡仪设施属于厌恶型设施,将殡仪城选在远离香港市区、居民稀少,而且一直都被用作墓地的沙岭,有其合理性。但时移世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无论设计如何不影响景观和环境,在沙岭兴建「超级殡仪城」都已不合时宜,更会白白浪费了一片黄金区域。
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就已签署备忘录,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2019年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更特别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沙岭毗邻河套区科技园,兴建厌恶型设施无疑会对科学园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对香港而言,沙岭是郊区,但对深圳而言则临近市区,距离深圳的罗湖中心商业区只有数百米,地处罗湖口岸及文锦渡之间,邻近铁路,占尽地理优势,称得上是深港两地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的黄金地段,如果兴建商业中心,不但可以成为深港深度融合的平台,同时也能为元朗、大埔和北区的居民提供更多当区发展的机会,令土地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食环署坚称沙岭土地「即使不用作殡葬设施,亦难以用作其他发展」的说法并不成立。相反,政府应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尽快全面检讨包括沙岭在内的边境土地规划,释放港深之间的黄金地段,配合深港融合发展,既做大湾区的受益者,也做大湾区的贡献者。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新界社团联会副会长
编辑:潘丽丽